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5、第九十五章 ...

  •   天授三年。洛阳武成殿。

      武曌端坐宝座之上,看着下面众臣各执一词,喋喋不休。前几日洛阳府尹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在洛阳再设北市,以缓解东市和西市拥挤,也可扩大赋税。以前建北市的时候不过是在朝堂上宣布一声就过了。武曌也没把这次建北市的折子当回事,例行公事一般让宫人读了一遍,等着众臣同意。没想到有几个跳出来说“东市和北市尽够用了,不必多此一举”“洛阳府尹只是想谄媚奉上,不惜与民争利陷百姓于水火之中”……也有人站出来为洛阳府尹说几句话,然而接着就有人引用圣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等等言论旁征博引,说起来滔滔不绝。武曌虽不耐烦,也只得听他说完。

      好容易等那人说完回到列里,武曌方开口说道:“卫御史,你可去过东市和西市?”那被称为卫御史的人回道:“不曾。臣自命是孔圣人的门生,不愿看见那些坐地食利的游手好闲之徒。他们男不耕耘,女不蚕织,却过着比种田人富贵得多的生活。臣宁愿去洛阳城外和农夫说话,也不想看见他们。”武曌笑道:“那你可知农夫的农具都是从北市买的。没有这些商人,难道让农夫也得做铁匠的活儿?还是跑遍洛阳城去找铁匠?朕觉得把铁匠都集中到一个地方更方便农夫?不知卫御史意下如何?”卫御史连称不敢:“陛下所言甚是。只是,现在已经有了东市和西市……”武曌不等他说完就说道:“你既然不曾去过,又怎知东市和西市就够用了呢?你不如请教户部侍郎看看今年洛阳增加了多少户人家,南北商人,还有西域的商贾,又有多少跑到洛阳来做买卖。朕觉得,卫御史不如下朝后亲自去看看东市和西市够不够用。”看着卫御史诺诺称是,武曌又说道:“自古以来市农工商,商人本是排在末位的。可是既然有商人,那商人自然有它存在的理由。难不成诸位大臣要派仆人到田间买粮食,让你们的妻女亲自做衣裳?”这时有些人想起大周皇帝的父亲就是商人出身,有的出了一身汗,有的庆幸自己言语迟钝。

      看众臣不再说话,武曌才挥手让侍从宣布退朝。萧璟和上官静儿像往常一般跟在武曌身后去大殿批奏折。武曌一边走一边闲闲说道:“萧璟,你怎么看北市的事情?”萧璟答道:“臣以为北市地处洛阳北边,离中心尚有一大段距离,又是新建,一开始不会有太多商铺进去,洛阳人去惯了东市西市也不会贸然过去。臣以为可让北市的赋税比东市西市略低一些,先让北市有了人气再徐徐图之。臣估摸着,北市建成后,不过一两年定能如西市一般,到时再把赋税和东市西市持平,府库可充盈不少。”武曌笑道:“说得不错。待会就在洛阳府尹的折子上这么批罢。长安、扬州、交广、锦城都可如此设法。大约三四年,国库就可得一大笔赋税了。”又转头看向上官静儿,“婉儿觉得呢?”上官静儿沉声说道:“臣以为君子忧道不忧贫。陛下身为天下之主,该担心是贫富不均,百姓会不会缺衣少食,而不是自己的国库多收了多少银子。”萧璟一阵皱眉,又来了。武曌笑道:“朕懂得,天下之主该当藏富于民,盘剥百姓是自取灭亡。只是国库贫瘠也是万万不可的。朕每年都要应付涝灾旱灾蝗虫,还有大河大江的水灾。北边的突厥、东边的契丹、西边的吐蕃,个个都不是安分的。朕要随时防着他们在边境作乱。这些事桩桩件件都少不了银子。”上官静儿不再说话,然而心中仍然不屑。果然是商人出身,不以仁义教化天下,却一厘两厘的算计百姓。武曌一看上官静儿的脸色就知道她根本不服气,笑笑不语。

      回到大殿,萧璟和上官静儿各自抱着折子去另一间房批阅。武曌看着上官静儿的背影,心中微微叹息。这半年来,她对上官静儿用心良苦,然而她到底记不得从前的事情了,完全油盐不进。给她送从前喜爱的衣裳和玉器,原封不动让人拿了回来,还说什么“无功不受禄”“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大道理倒是蛮熟的,简直像个小老头。这些都还好。只是……想起那日带上官静儿去看从前她写的诗文和话本,本来想着看看过去的东西兴许想起来一点半点也说不定,谁知她竟然大发脾气,把以前的自己骂了一通,还要烧了那些稿子。一个人忘记了过去,连性情都会变得不同吗?还是婉儿性情原本如此,只是过去被自己培养成了另外的样子?不过,武曌又想起那日带上官静儿去梅花林,给她看从各地搜集来的500株梅花。她却说不喜欢梅花,最喜欢菊花。菊花是自己最喜欢的花啊。有时候像过去的婉儿,有时候又完全不同,古里古怪。武曌端着茶杯,嘴角浮起微笑。

      这时侍女把一沓折子送过来,武曌随手拿起一份折子,看了几眼又笑起来,她的婉儿啊,就是这么傻气。武曌抬头对一脸莫名的侍女说道:“去请上官学士过来。”侍女领命出去,随后上官静儿进来了。武曌指指椅子示意她坐下,问道:“婉儿为何要罢了这七人的官?”上官静儿说道:“在其位谋其政。官员的俸禄都是民脂民膏,岂能让那些尸位素餐之人挥霍?想江南道已经有各州刺史和上下人等各司其职,江南道御史不过行监察之事,如何用得了10个副手。”武曌嗯了一声,点点头说道:“婉儿说得不错。其实各道御史的副手都是人浮于事的。这些副手大多是新科进士,书读得多却没做过实务。一下子给他们差事,他们也不会做。所以先让他们去地方历练两年,一则学些人情世故,二则也可看出他们的脾性适合什么位置,三则有了多余的人才好补空缺。有了这么多备选的人,我就不用被那些朝上的大臣牵制,谁不听指挥换一个听话的就是。再者,山高皇帝远,我们住在洛阳,难保那些地方官一手遮天。派去的人多了,互相牵制着,有什么猫腻也不容易遮盖住,免得事情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上官静儿脸色漠漠,语气也听不出情绪:“这就是所谓的帝王之术吗?驱万民如甲士,顺者昌逆者亡?”武曌点点头,说道:“我知道婉儿不喜欢这些阴谋算计,所以以前一直不同意婉儿接触政事。只是你现在既然已经进来了,少不得这些都要告诉你。婉儿,朝廷就是这么污秽的,太单纯活不下去的。哪怕只做个御史,也不可只懂得犯言直谏,顺势而行方是取胜之道。”武曌看上官静儿一脸的不赞同,知道她一时接受不了这些尔虞我诈,笑笑不再多说。

      这时侍女进来禀报午膳已做好。武曌笑着对上官静儿说道:“婉儿今日陪我用膳如何?”上官静儿正要推脱,武曌又笑道:“我有事要和婉儿说。”上官静儿无奈领命。两人来到桌前坐下用午膳。武曌看着上官静儿一会儿荤菜一会儿素菜,不像以前挑菜,笑着想,就这点比以前好。以前总是不爱吃这个不爱吃那个,总得自己看着逼着哄着才勉强吃几口。这次回来,暗暗观察了好几次,荤素搭配得很好,不再挑三拣四了。或者,是长大了?

      上官静儿看武曌一直不说话,忍不住问道:“陛下刚刚说有事和臣说,不知是何事?”武曌收回思绪,笑道:“婉儿入朝半年了,大大小小的事也见了不少,比以前聪明多了。我一直不给婉儿安排官位,是不想婉儿受人牵制。既然当大臣,自然是权臣最好。不过,婉儿一介新科进士,虽是状元,一下子做群臣之首也难免有人不服。我想着,最近看折子发现有两三个道出了些不法之事,不如婉儿去把那些事处理了,一则做几个大案,回来授官就可堵人口舌;二则婉儿听了别生气,我瞧婉儿身上的书生气始终不脱,大约是一直呆在洛阳的缘故,去地方走一圈就好了。婉儿觉得如何?”上官静儿看了武曌一眼,有些不信:“你让我做群臣之首?我是上官家的后人,你让仇人做你的朝廷的第一重臣吗?”武曌挥挥手,让侍女下去,轻声说道:“婉儿,我以前负你良多,后悔的话就不说了。以后,只要我手里有,你想要什么我给什么。你开开心心的就好。”然而武曌心中仍不愿上官婉儿冒着性命危险只为那上官家的声誉,打算着一旦她回心转意就让她辞官回后宫。

      上官静儿思索片刻,放下筷子说道:“好,那臣就去地方看看何为实务。”武曌看上官静儿对自己毫无留恋之意,有些失望,继而笑着说道:“好,我会让苏纨素陪你同行。她虽是御史,却不一味拘泥典籍,很懂得因时借势。你别和她在言辞上争上下,只看她说话行事,觉得好的就学几样。”想了一下又说道,“我让你以前的侍女跟着伺候你怎样?”上官静儿摇摇头:“陛下美意,臣本不应推辞。只是,臣家中也有侍女,让她们跟着去就是了,不敢动用宫人。”武曌听到上官静儿叫李宣城的府邸是家,一阵不悦,然而此时不比往日,不能惹上官静儿,只好忍下来。

      顿时屋子里又沉默下来。这是她们相处时常出现的场面。一旦武曌不再说话,上官静儿也无话可说,就任由尴尬在她们之间停留。过了一会儿,武曌又说道:“这次出去,我会多派些人跟着你们,绝不会再让人伤害到你。只是,有些人逼急了连犯上作乱的事情都做得出来,你凡事自己小心些。有什么奈何不了的人和事,别当场摆脸色,心里记着,回来慢慢处置就是。将来做左相也是,喜怒不形于色是很要紧一条。若让别人看出你的喜恶来,会下套子给你钻的。”上官静儿愕然,武曌竟然让她做左相。想想萧璟跟在武曌身边建功颇丰,也才右相,忍不住问道:“陛下一下子就让臣做左相,萧右相那边怎么办?”武曌笑道:“不用怕。她不会怎样的。嗯,这也是一条。婉儿,将来用人的时候,不管你多么相信哪个人,也不可全盘托付,时时记着给自己留三分余地,最好手里拿捏住他们什么把柄。其实,用人一事,不过投其所好四个字,一则让对方为我所用,一则抓住他的短处,防着他反咬一口。”

      武曌啰啰嗦嗦讲下来,看上官静儿默不吱声,以为她又嫌弃自己阴险狡诈了,便住了口,夹起一片牛肉放到她碟子里。上官静儿恍然回神,说道:“陛下告诉我这些,不怕我将来用在陛下身上吗?”武曌哈哈大笑:“我只怕婉儿学不会呢。若是婉儿真的懂这些,我也不用总担心婉儿被人欺负了。”上官静儿看了武曌一眼,低头继续用饭。

      武曌早就发现这次上官静儿回来自尊心比以前更强,以为自己刚刚一番话让她不高兴了,忙转移话题:“婉儿这次回来比以前更好看了,虽然少了些女子的媚气,倒是多了几分男子的英气,想必很多姑娘都会喜欢婉儿。这次去外面,可不能拈花惹草,要乖乖的。朕之前答应你解散后宫,你瞧,你不在的这两年,朕可是一个人都没碰过,一直在等你。你也要记得你的承诺,你以前说过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会变心的。”谁知上官静儿慢慢说道:“陛下,我不是上官婉儿。我没有答应过陛下任何事情。至于拈花惹草一说,不是上官家的人做的事。”

      武曌又是失落又是喜欢。虽然婉儿记不得以前的事情了,然而品性还是一如既往的纯善。这样也好,只要自己哄她回心转意就好了。可是,那些两个人的回忆,只剩下自己一个人记得了。到最后,武曌还是叹了口气。

      &

      三日后。李宣城府邸。

      上官静儿反反复复地打开又合上扇子。这把扇子是武曌混着别的许多东西一块赐下来的。当时上官静儿像之前一样坚辞不受。还是李宣城在一旁看着送赐物的宫人面露难色,知道他们再这样原封不动拿回去要挨罚的,劝上官静儿略拿一两样做做样子。上官静儿便挑了这把扇子。后来,上官静儿看到扇子上画了几朵菊花,旁边还有太宗的两句诗“桂白发幽岩,菊黄开灞涘。”,很是喜欢,便时常拿出来把玩。

      李宣城进门,看到上官静儿目视前方却把扇子开开合合的,知道她又在想事,正想转身出去。上官静儿叫住了她:“宣城,你知道我姐姐和陛下的事情吗?”李宣城转身,想了想说道:“我不是很清楚,你姐姐也不经常来我这里的,陛下不喜欢。不过我看得出来,你姐姐对陛下很痴情的。”李宣城仍然认定上官静儿就是上官婉儿,然而每次这么说上官静儿都大发脾气,只好顺着她叫上官婉儿是她姐姐。上官静儿嗯了一声,说道:“陛下前几日告诉我,等我回来就让我做左相。她为了讨我姐姐欢心,竟然把国家大事当儿戏一般。”李宣城啊了一声,惊讶不已:“陛下以前不是这样的。从前婉儿稍有惹她不高兴的地方,她都大加惩戒。那年婉儿因为陛下招别人进宫便离宫出走,陛下也像没事人一样。我想,这次大约是因为你不像从前那样一心顺着她,她才……”可是,拿着左相的位置只为讨佳人欢心,这也太过了。上官静儿鼻子里哼了一声:“因为失去了才觉得珍贵吗?可惜太晚了。”李宣城看到上官静儿冷笑,心里一突,以前无论武曌如何示好,婉儿都恍若未闻,没事人一般。现在开始动气,是不是上心了。

      李宣城抱着上官静儿的衣裳顺势坐到椅子上。上官静儿看李宣城的神情仿佛有些不开心,疑惑地走上前搭着她的肩膀问道:“宣城,你怎么了?”李宣城脑子里纷纷乱乱,也不知自己在想些什么,摇摇头,起身把衣裳放到床上,去找包袱皮。上官静儿拉住李宣城:“你到底怎么了?觉得我太绝情了?”李宣城摇摇头,想走开,上官静儿拉住不放。李宣城转身看着上官静儿说道:“你以前那么喜欢她,现在也看到她这么用心对你,你迟早都会喜欢上她的。”上官静儿一脸淡然:“我说过了我不是我姐姐。我不会爱上杀了我全家的仇人。她待我再好,那也是把我当成我姐姐而已。我心里很清楚。”李宣城坐到床上说道:“可是你姐姐不会回来了。在她眼里,你就是婉儿。你也完全可以当自己是婉儿。”上官静儿笑道:“你这么心心念念怕我会向她投诚,又是为何?”李宣城脸一红,又要起身,被上官静儿按住了。

      李宣城轻轻叫了一声:“婉儿。”上官静儿脸色一变,手松开了:“你喜欢的是我姐姐?”李宣城知道自己造次了,连忙握住上官静儿的手:“婉儿静儿,都是你。一样的。”上官静儿大力甩开李宣城的手:“我说过多少次了,我不是上官婉儿。我是上官静儿。”李宣城连忙站起来抱住她:“我错了我错了,是静儿,不是婉儿。”上官静儿猛地推开李宣城:“你们都把我当我姐姐,想的都是她,根本当我不存在。你告诉我,她有什么好?”李宣城看着上官静儿为这种事生这么大气,心里好笑,也不敢露出来,只赔罪不迭。上官静儿走到书桌前,过了片刻说道:“你回去吧。我明日还要赶路,想早点歇息。”

      李宣城看着上官静儿头都不回,知道她还在气头上,走过去环住她的腰,在她耳边说道:“就算我把你当婉儿,那又如何呢?我不是第一天认识婉儿,为何如今才喜欢上婉儿呢?我喜欢的不是过去那个婉儿,是如今的婉儿。”上官静儿这才转嗔为喜:“你分得清我和我姐姐吗?”李宣城忍着笑说道:“自然分得清。你们两个除了样貌相同,性情有许多不同的。你姐姐脾气和善的很,可不像你这样动不动就生气。现在的婉儿啊,整天想着建功立业,重振家声,做得都是男子汉大丈夫的事,不像以前那么小儿女了。”上官静儿哼了一声。李宣城歪头靠在上官静儿肩上,看着她的侧颜说道:“其实你们两个相貌也有些不同。婉儿的眉毛没你这么长这么浓,脸也没你这么瘦。婉儿若穿男装没你这么英气勃勃。”上官静儿这才笑出来,推推李宣城:“巧言令色鲜矣仁。你的话我一句都不信。快走吧,我要歇着了。我走了这段日子,你好好想清楚,到底是喜欢我还是喜欢我姐姐。再认错了,别想我原谅你。”

      李宣城笑着从上官静儿屋里出来,转头看看窗户上那个人影,摇摇头。一个人忘记了过去多可怕,整日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李宣城慢慢向自己的屋子走去,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武曌啊武曌,你再也想不到,上官婉儿也会喜欢上别人吧。等到你发现自己拿出左相的位置也换不回喜欢的人的真心,偏偏这个人又喜欢的是自己当年死对头的女儿的时候,想必也笑不出来了。抬头看看天上清月,李宣城长长出了一口气,母妃,姐姐,我总算替我们这些年的不公出了一口恶气。

      &

      这年冬天,上官静儿从江南道回来后被封为左相。

      武家的人向来唯武曌马首是瞻,知道自己是皇亲国戚,纵然上官静儿当了左相,也不会少了自己的,不会提异议。一心向着李唐的人看着上官静儿在地方连办几个大案,对武曌的功臣也毫不手软,再加上之前半年上官静儿在朝上一直秉承公义,故此也没有反对。也有几个觉得上官静儿一步登天,于理不合的,摄于武曌威严,也不过腹诽而已。

      这日,武曌独自在大殿和自己对弈。看了半晌棋局,让人叫来上官静儿。“坐下,婉儿,陪我下几盘棋。你以前很喜欢和我下棋的。”武曌边说边笑。上官静儿听了跃跃欲试,便收拾棋子,重新摆好棋子。半盏茶功夫过去,武曌方吃了上官静儿三子,而上官静儿已经吃了武曌两子。果然比从前聪明多了,懂得谋篇布局了。武曌一边走棋一边说道:“过几日科举开考,婉儿代我去主持科举考试吧。”上官静儿抬头看了武曌一眼。本来士子科考被录取后,称主考为宗师,自称学生。为防着考官与考生打着师生关系的旗号结党营私,武曌或者让礼部侍郎做主考,或者自己亲自殿试,怎么现在让身为左相的自己去主持考试。

      武曌看上官静儿停下来,自己也停了端起茶杯饮了一口,闲闲说道:“本来我想着就让你做个女宠,安享尊荣就好。既然你志不在此,进了朝廷,那就只能做权臣方保平安。只是,你毕竟非武非李,势单力孤,权臣的位置也不稳当。我在一日还能护你一日。哪一日我不在了,若没有自己的人支持,权臣就成了孤臣。师生关系虽然比不上血脉关系保险,到底也是一层名分,总比单拿着官位收买人心牢靠些。”

      原来是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上官静儿捏着棋子,顿了半晌说道:“陛下,我不是我姐姐,永远不可能喜欢你的。你把朝政大权拱手相让不会后悔吗?”武曌抬头看着上官静儿,笑笑说道:“皇帝做过了,婉儿的心也得到过,我没有什么遗憾。我现在唯一想要的就是我死后如何能保婉儿平安。我早知道,你们上官家的人,腔子里都是孤勇的血性。若不是当年早早把你带到我身边,你绝无可能会喜欢我。当年婉儿曾经一心一意待我,我待婉儿很不好。虽然婉儿记不得了,可是我都记得。我现在只想一心一意待婉儿,弥补我那些年的过错。至于孤单难过,这些一定都是婉儿当年一一品尝过的,换我来体会婉儿当时的心情也很好。”

      上官静儿脸色变幻数次,最后说道:“陛下,臣还有些折子要看,容臣告退。”武曌笑道:“你去吧。”武曌看着对面空着的座位,无限怅然。就像当年无论她如何对婉儿,婉儿都对她矢志不渝一般;今日无论她如何对婉儿,婉儿也毫不动心。她的婉儿,其实是温柔面铁石心。

      自此,上官静儿专秉内政,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称量天下士,大周文官尽出上官静儿之手。而上官家与武家和李家渐成鼎足之象,在武曌的预想中,也是日后顺理成章的事了。
note作者有话说
第95章 第九十五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