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克特医师:英国是个神奇的地方,我的秘书往那儿走一遭,系统就升了级,简直让我惊呆了。
①医学哲学博士双修课程:
解释一下所谓的医学博士(Doctor of Medicine,简称M.D.)是怎麽样的。以下资料整理自Wiki:
医学博士(Doctor of Medicine;简称M.D.;源自於拉丁文的「Medicinae Doctor」,意指「医学教师」)为医学学位的一个衔头。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定义。
〈美国及加拿大〉
美国及加拿大走的是同一个系统。
大部分医学院的医学课程只开放给本科毕业生报读(即医学只能作为第二个学位)。有意报读的学生必须先修读一门本科学士课程,领域不限,但科学类别较为推荐(因为这样学生可以证明自己在修读医学前,已经拥有一定的科学知识)。而在修读第一个本科课程期间,学生还需完成一系列医学的先修班,美国称之为「健康科学预备班」(Pre-health Science Courses)并完成及通过课程考试,方有资格申请医学院的课程。申请过程亦比较繁复,自荐信及推荐信均为必备的条件。因此美加两国的医学院常被称为是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s)的一种,因为它们无论是医学本科还是研究课程招收的都是本科毕业生。它们有时亦会被称为是「专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s)的一种,因为所有课程都旨在培养有关领域的专业人才。
当地的医学课程为时四年,这意味着要成为当地的医生最少需时八年(加上第一个学士课程的四年)。从医学院毕业後,医科生会获得「M.D.」这个专业衔头在通过当地的医学执业考试後,就能正式成为医生,并可以继续晋升选择专科。
不过,虽称「博士」,这并不是一般所指的「博士研究学位」(哲学博士,Ph.D.),而只是医学本科毕业的证明。医科毕业生亦可以继续修读相关的硕士及博士研究学位。另外,北美这两个大国的大部分医学院也提供医学哲学博士双修课程(M.D.-Ph.D.),此课程的竞争则更大。不同医学院有不同的制度及课程组合,医科生除了原本的四年医学课程外,还需再多花三到五年时间取得其哲学博士学位。取得这个学位後,学生可以任意选择投入医疗或是生物医学研究行业,甚至是当医科老师或行政人员。
〈英国及某些英联邦地区〉
英国及某些英联邦地区(香港及澳大利亚等地)走的是另一个制度。
在这些地区,医学是开放给高中毕业生报读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後参加当地高考,符合一切条件後就能申请医学院课程。这些地区的医学本科课程一般为时五年到六年,之後需全职在医院实习一年。完成课程後,医科生会获得「内外全科医学士」(M.B.B.S.,另也有很多其他的简称,如「M.B.Ch.B」等)的衔头,这和北美的「医学博士」(M.D.)是对等的。同样地,毕业生需通过当地的执业考核,才能正式行医。虽然不是博士学位,但获得内外全科医学士衔头的学生在英语的称呼上,仍为「Doctor,简写:DR.」,因为他/她已经是正式的医生,并能继续晋升选择专科。
不过要注意,这些地区的「医学博士」课程(M.D.)则是真正的医学研究课程,是医科生在医学士课程毕业後报读的。完成此博士课程的学生可以进行医学科学研究(即上述北美的M.D.-Ph.D.课程)。
〈其他地区〉
中国内地的医学教育与英国的系统差不多,是从大学第一个本科开始的。一般有五年制,七年制和八年制,分别授予医学学士,医学硕士和医学博士的学位。七年制和八年制统称为长学制。获得医学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考试。五年制毕业的医学学士,可以继续攻读医学硕士及博士,两者同样需时三年。七年制毕业的医学硕士,可以继续攻读医学博士,如果攻读本校的医学博士,可以只参加转博考试,通过考试及面试後,再读三年,可以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第一批八年制的本硕博连读的医学博士则从2001年开始招生。
台湾的医学教育亦相似,但其主要为七年制的大学本科医学教育(供高中毕业生修读;另有五年制的学士後医学课程,供有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修读)。毕业生都授予医学士学位,可再往上修读「临床医学(研究所)博士班」(临床医学研究所没有硕士班,在2000年台湾大学新增硕士在职进修专班),毕业後授予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也就是美制的M.D.-Ph.D.及英制的M.D.)。
②史麦塔纳《莫道尔河》: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首曲子,它是捷克作曲家贝多伊齐.史麦塔纳(Bedrich Smetana)的作品,出自交响诗组曲《我的祖国》。《我的祖国》有六个乐章组成。尽管它们常被认定为一个整体而演奏,每个乐章其实都是独立的作品。每部分在1875年至1880年都独自举办了首演。真正六部份合一的完整「首演」直到1882年11月5日才在布拉格举行。根据弗朗茨.李斯特开创的交响诗音乐形式,史麦塔纳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十九世纪末期兴起的民族主义音乐(国民乐派)风格。每一个章节都描绘出波希米亚地区的乡间景象丶本土历史或者故事传说。
第二乐章《莫尔道河》可说是整组交响诗钟最熟知能祥的一首,原名为Vltava,又名《穆尔乌河》。它於1874年11月20日至12月8日完成,1875年4月4日首演。长达十二分钟,E小调,急促的快板,6/8拍。经常被单独录音或演奏,全曲共分八个段落,从穆尔岛河上游开始描绘到下游。
本章中,史麦塔纳利用音画法来描绘这条起源自舒马瓦山,流经波西米亚平原波西米亚最重要的河。用他的话说:『这一部分的创作描述了莫尔道河,两条主要源流(第一段e小调),其中之一温和而急促(以小提琴演奏),而另一条冷静平缓(以长笛演奏)。汇流後穿过森林(第二段C大调),看到巍峨的风景(以法国号演奏),在那儿正在举办一场一位农夫的婚礼(第三段G大调,中板),甚至连美人鱼都被月光诱出来载歌载舞。(第四段降A大调,以长笛与双簧管来演奏)。在陡峭山岩围绕的城堡废墟里,乐曲回到莫尔道河主题(第五段e小调,以小提琴与双簧管再现第一主题),之後河水流入湍急的圣约翰急流(第六段E大调,以弦乐群来表现),流入布拉格时,水流较缓丶河面变宽(第七段E大调,第一章主旋律再次出现),旁过雄伟壮观的高堡(第八段E大调,以木管奏出第一章主旋律)。最後缓缓流进易北河。』
关於这首《莫尔道河》的乐旨:从来没有一首曲子像这样细腻地描写一条河流,它让捷克人引以为傲的莫尔道河更富有灵性。这一章包含了史麦塔纳最着名的一段旋律。它由义大利男高音 Giuseppe Cenci 的 La Mantovana 改编而来。
以上感谢我们无所不知的Wiki大神。
附上音频网址:v.youku.com/v_show/id_XNTcwNTMwNDE2.html。
我这人喜欢卡拉扬指挥的版本,他的指挥风格华丽而且理性。说到这里不得不歪楼提一提这一位。卡拉扬是我在音乐方面的男神(作者的男神真多),这位的生平实在是各种霸气各种威,说是传奇小说也不为过。海伯特.冯.卡拉扬(德语:Herbert von Karajan),注意到那个冯了吗?代表什麽各位应该心里有数吧!至於他的个性……你们自己看好了(zh.wikipedia.org/wiki/%E8%B5%AB%E4%BC%AF%E7%89%B9%C2%B7%E5%86%AF%C2%B7%E5%8D%A1%E6%8B%89%E6%89%AC#.E5.8D.B1.E6.9C.BA.E6.BD.9C.E4.BC.8F),我无法在这里以有限的篇幅描述他。不过个人认为,除了没有吃人的习惯之外,其实卡拉扬的出生背景丶性格喜好丶事业专长什麽的,都和拔叔非常像啊我的妈呀~~强推他指挥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③象牙柄银叉:
一堆文字叙述,插一张图缓和一下。
背景好像有点太中国风,不过叉子忽视那些花纹的话本身还好啦!脑补一下,别太计较,乖呦~
相信我,依这叉齿的尖锐度,当凶器,妥妥的,足够了!
④英式下午茶:
这个我有点懒得介绍,老实说。直接贴几个网址,有兴趣的人自行参考。
zh.wikipedia.org/wiki/%E4%B8%8B%E5%8D%88%E8%8C%B6
amarylliss.pixnet.net/blog/post/2592938-%5B%E5%88%86%E4%BA%AB%5D-%E8%8B%B1%E5%BC%8F%E4%B8%8B%E5%8D%88%E8%8C%B6%E7%9A%84%E6%B3%A8%E6%84%8F%E4%BA%8B%E9%A0%85%E5%92%8C%E7%A6%AE%E5%84%80
之前写到过伦敦里兹酒店,顺道放一个网路上搜到的,别人去吃过的食记好了。
qqmei0904.pixnet.net/blog/post/222580544-29%E6%AD%B2%E6%85%B6%E7%94%9F%E2%80%A7%E5%A4%A2%E5%AF%90%E4%BB%A5%E6%B1%82%E7%9A%84ritz%E5%82%B3%E7%B5%B1%E8%8B%B1%E5%BC%8F%E4%B8%8B%E5%8D%88%E8%8C%B6
是说,pixnet会被锁嘛?
然後还是来一张三层点心架的图,这看起来其实和我们的内文很相近。
⑤不得不来一下的本日菜单:
第一层:偏义式作法的三明治(稍微烤过,表皮酥脆丶内层柔软的厚片全麦吐司,夹以鯷鱼丶火腿丶蔬菜丶羊乳酪丶辛香料和腌渍番茄泥)。手工饼乾。
第二层:无花果司康,蔓越莓果酱丶蓝莓果酱丶奶油和软质新鲜乳酪。
第三层:水果塔丶冰糖雪梨冻(高筒玻璃杯)
网路上很多冰糖炖雪梨的图,不过没有做成果冻的,理论上可以吧?请自由地~~
⑥歌剧《弄臣》〈亲爱的名字〉:
《弄臣》(Rigoletto)是由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着名三幕歌剧,与《茶花女》丶《游唱诗人》并称为威尔第中期的三大杰作。义大利语剧本由范切斯科.皮亚威基於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所作的法语戏剧《国王的弄臣》改编而成。其实这部歌剧里最为众人所知的不是正文里出现的这首〈亲爱的名字(Caro nome)〉,尽管它也很有名,而是另一首大名鼎鼎的〈善变的女人(La donna è mobile)〉。
来个Pavarotti正常版的〈善变的女人〉(v.youku.com/v_show/id_XNjAwMDE0MzAw.html),然後来个奇妙的Vitas版(v.youku.com/v_show/id_XMTE2Mzg5NjA0.html)。噗!好吧,Vitas真心不是我的菜,也许等我五十岁的时候会喜欢这一型吧!
离题了,好,这部歌剧的剧情直通车:zh.wikipedia.org/wiki/%E5%BC%84%E8%87%A3_(%E6%AD%8C%E5%8A%87)。
至於〈亲爱的名字〉这首歌,我在优酷搜了一下,没有我喜欢的版本,所以挑剔的我只好放Youtube了,先跟打不开的妹子说声抱歉啊!(www.youtube.com/watch?v=W2Fx4xTgoVQ)
总之这就是首天真无邪情窦初开的小姑娘唱的歌,不过联想一下剧情,各位可以猜猜看妹子想要藉由这首歌表达什麽?
艾玛,我终於打完注释了,怎麽不知不觉变成这麽工程浩大了我的天。
总之,这一章的剧情就是拔叔和妹子继续男女混和双打,PK掉打扰他们谈情说爱的黑胖。(身为作者的你不要误导读者啊!)
不过比起玩弄黑胖,其实这章男女主角根本就脱稿演出神展开了,当然也有可能是作者共情了拔叔之後越来越变态的缘故。
相爱相杀什麽的大萌,让我们保持这种一面相亲相爱手牵手,一面笑里藏刀拿刀子互捅的猎奇剧情吧~啾咪~>w<
最近在晃汉尼拔的百度贴吧,那天从一个网友的发言想到一个神梗。假如这其实是《骇客任务》的世界,墨菲斯(黑胖)给了拔叔红色药丸,让他一朝大梦初醒发觉他的人生悲剧都是电脑的安排,他根本没有一个叫做米莎被他吃掉的妹妹,那么会发生什么事呢?想必黑胖就不需要寻找救世主了,因为有个战斗力和凶狠度都远胜尼莫百倍,跃跃欲试准备干掉母体的拔叔啊!哎哟,这设定能不能不要这样带感?而且Mads穿长版黑风衣什么,光脑补就又禁欲又性感,酷炫狂霸跩吊上天有没有?(抱住Mads的大长腿猛蹭)
感觉拔叔穿无限、HP之类的故事也很赞,不过本人当然是没时间写的,有谁要尝试一下嘛?
对了,这个就不放注释了。正文里妹子的那句『我亲爱的莱克特先生(My dear Mr. Lecter)』用的语气非常奇妙,不过还有作者更崩坏的版本。破坏一下妹子形象,我个人脑海中响起的一直是Emilia Fox读《傲慢与偏见》时诠释班奈特太太对她丈夫发牢骚时的声音啊!其实也很有爱,真的。
最後当然照例地还是要来贴上几张图啦!
首先是我们的《拔叔真男神》时间:
必须说,我真的超爱这套西装,第一季我最爱的就是这套。

咳咳,面对鱼唇的黑胖,拔叔摆出似笑非笑的表情,内心OS不明。
上完男主角,接下来轮到妹子啦!不过今天不放妹子的真人图,我要放几只喵喵。妹子的气质以动物比拟根本就是波斯猫嘛!
瞧瞧著雍容华贵的傲娇姿态!啧!
在我们这一章,妹子继续装无辜,但是已经逐渐露出尖尖的爪子,小萌猫也是有爪子的,嘿嘿!
当然,也许不久的将来她会暴露出这一面!
结束,累死我了!
——2013.12.30(发文)
——2018.3.11(第一次全文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