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兰亭序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世民世民,济世安民,只是这太平天下,是建立在亲人之血上。李世民记得他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还是三尺童儿,怎知此后,一语成谶。
李世民自懂事以来,便知道那皇位不是他的,他排行老二,况且大哥李建成比他更为出色。
六月他与李建成一同,率兵攻西河,初战告捷。李渊很开心,决意进军关中,李世民只是冷冷看着,一言不发——他还能说什么呢?哪一个皇帝没有野心,又有哪一个皇帝不是冷血之人。
后来,他偶尔得到王羲之的一篇行书,行云流水,铁画银钩,不能赞一辞。往后李世民大肆收集王羲之书法珍宝,也早听得“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名号,苦求无果。最终让他得到《兰亭序》也是机缘巧合。
言归正传,李世民得到《兰亭序》,细细研读之下,对那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感慨良久,朱砂笔圈下此句,怎知一圈,便是命中注定。
当夜,李世民心烦意乱,踱步至院内,却让他碰到了一个少年。少年身着白色长袍,长袍上带着水墨与朱砂的痕迹,李世民深感好奇,这少年他从未见过。按理说,府内把守森严,常人无法进来,更何况才十四五岁的少年。
李世民即使再沉稳,也还是未及弱冠,他缓步向前,那时明月正好,夜风吹动了少年的衣袍,李世民微笑,问:“你是何人?”
“我乃临河,兰临河,”少年直视李世民,缓缓道。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自称为兰临河的奇怪少年自那夜后,就没了踪影,李世民问了多人,也没有人知道。不是皇亲国戚,亦不是贵族官吏之子,他究竟是谁。
李世民还是过着他的逍遥王,不问政事,转眼间就到了十二月。
李世民生辰那日,夜里,他再次见到了兰临河。
少年还是一样的,十二月大雪纷纷的天,他也是穿着一袭白袍,但笑不语。
李世民就这样看着他,也没有说话。少时,少年才笑笑,谁知他一开口,便是大逆不道之话:“秦公,欲王之?”
李世民怔了怔,低眉顺眼:“世民无野心,怎会如此大逆不道。”
少年听罢,冷冷一笑:“天下谁无野心?除非那人已死,只有死人是完全忠诚的。”
李世民蓦然想起了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男人,曹孟德。当初曹孟德是否也是被人所劝,独霸天下,这是所有血性之人的野心,即使是那庄周,也定是曾想过干一番大事业,奈何时运不济,才被逼得做了闲云野鹤。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李世民觉得,自己或许可以为王。
只要有贤士,何苦天下归心?
[臣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次年,杨侑禅位,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朝,改元武德。李渊封李世民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李世民眼神黯了黯,秦王也就昭示他没有了继承王位的机会。他终究什么也没说,他早就知道了——最多不过不甘心罢了
少年兰临河出现的次数多了起来,李世民也渐渐习惯了他的存在,李渊想要巩固统治,开始平定战乱,李渊看重李世民的能力,六个战役,李世民参与了四个,兰临河笑着,给李世民写下了四个字,便是后来的著名战术——坚壁挫锐。
李世民虽屡次犯险,终究还是凯旋而归。李渊满心欢喜,李建成却恨之入骨。
太原起兵后,天下平定,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在太子之位上徘徊不定。李建成对李世民十分忌惮,联合齐王李元吉,处处针对,甚至在朝堂上也针锋相对,甚至下计毒害李世民,李世民最终忍无可忍,想要起兵谋反,
当夜,兰临河又出现了。
“秦王,您的野心终于显露了。”兰临河冷冷的笑,李世民却很平静,他只回了一句话——
“若我以你为谋士,你可愿否?”
兰临河捏着自己的玉佩,良久,才道:“若秦王答应我,绝不贪心,我便同意。不若,秦王,我和秦王定一个赌注,秦王登王位后还是固守本心,临河定守得大唐兴荣,若秦王没有做到,那——兵戎相见,如何?”
李世民握紧拳头,最终道:“那便照你的去做。”
兰临河俯首,一字一句:“臣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
626年,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背水一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三天后,李渊被逼退位,李世民成功夺得王位。兰临河在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李世民不知道他的情报从何而来,亦不知他如此心狠手辣学于何处。
李世民称王后,授兰临河尚书令,兰临河辞不赴命。但是兰临河对李世民说:“如今我无家可归,吾王,可否暂且收留。”
然后,兰临河就入住了大明宫。
李世民常询问兰临河治国之道,数次询问,兰临河都只说:“要有人。”后来,兴许是问得不耐烦了,兰临河多说了四个字:“选贤举能。”
李世民就顿悟了。
这要有人,便是有百姓的信仰,有兵将的守护,有贤能的治理,有清晰的明君。
李世民便打出牌子——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兰临河对李世民表现十分赞赏,又多说了几句话——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
李世民就分权管理,三省六部和科举制,成果不菲,导致后来的人称之为——贞观之治。
李世民品尝到权力与信仰的美好后,就对少年更加好奇,他叫少年为先生,但他对少年一无所知,名字甚至都不知道怎么写,
“先生,您的名字何解?”
兰临河挑了挑眉,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字体娟丽,倒符合少年人心性:“临河,自然是河边所出。”
——河边所处?水神吗。李世民笑了笑,不再言语。任谁都看得出,这少年明显是在骗自己。可惜,李世民这次却是猜错了。
一年下来,他对兰临河还是一无所知。好吧,他知道了他的名字该怎么写。
李世民开始对少年莫名的在意,当然,源于对才能之人的重视,只是李世民没有发现,这种重视多么危险。
[人心不足蛇吞象。]
少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吟诗作对不在话下,只是某日,李世民谈起《兰亭序》,兰临河的表现很僵硬,也很奇怪,李世民一下子抓住了点,几次询问,兰临河都巧妙地避开不言。这更坚定了李世民想要调查的信心。
越深入调查,他对兰临河就越上心。容貌能算得上清秀,才智更是天下无双,可惜是个男子,但是也不是没有男风,李世民知道自己麾下的大臣都有几个娈童。
李世民想了想,才发现自己竟然开始对兰临河抱有觊觎之心,转念一想,这大概是另一种对人才的赏识。
李世民没有深究,他也不敢深究。
但是并不是不深究就不会有顾念,李世民开始日思夜想,他想将他据为己有,他想让他为了自己而出谋划策。
李世民当机立断,跑到兰临河的面前,就这样说了——
你可愿意待在我身边一辈子。
兰临河用一种非常不解的眼神看着他,然后说:“我现在要你退位你可愿意?”
李世民怔了怔,他发现自己已经无法摆脱对权力的渴望,他希望受到万民敬仰,他希望凌驾众人之上。
兰临河缓缓叹气:“你可还记得我们的赌注。”
赌注,赌注?是了,“秦王登王位后还是固守本心,临河定守得大唐兴荣,若秦王没有做到,那——兵戎相见。”李世民想,自己已经丢失了本心,原本是为了活命,现在呢,现在又是为的什么?
“世民,人心不足蛇吞象。”
兰临河说完便离开了,他没有要求李世民的回答,也许他早就知道了这个结局。
李世民想起自己对兰临河的感情,默然无语。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兰临河最后出现在大明宫,是在李世民称王二十年后,李世民才发现,原来已经二十年了,二十年前,他才十八岁,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做野心,现在他年近四十,半身入土,才知道帝王都是有野心的。
兰临河说:“若要你放弃江山,和我走,长生不老,你可愿意。”李世民最终迟疑了,兰临河又说:“我在翠微宫等你,你若不来,此间再无兰临河。”
李世民看着他的背影,想起那人二十年前一袭白裳,眉目中若有星辰,有仙人之姿。二十年后,他一如既往,没有变化。
终归只是想,李世民没有赴约,他没有细细琢磨兰临河言语中的感情,他觉得自己对兰临河一往情深,兰临河却不为所动。
后来李世民后悔了,他又想追回兰临河,赶往翠微宫,空空荡荡,哪有少年的身影,他在地上找到了《兰亭序》和一本《帝范》,默默念道:“《兰亭序》,兰临河,《临河序》.......”他猜想,万物皆有灵,也许兰临河便是这,《兰亭序》之灵。
不管如何,也还是应了那话,这时间,再无兰临河。
李世民病重时,想起,也许兰临河对他也抱有那种感情,因为兰临河曾说,若李世民贪心,他便与李世民兵刃相见,但是他没有,留下《帝范》,也正是因为他所深爱着李世民,亦深爱着李世民的天下。
李世民离开大明宫,去了终南山。他天天研读《兰亭序》,将《帝范》给了太子李治。
李世民离开前最后看了一眼大明宫,道:“若我当初答应了你,那该多好。”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李世民驾崩于翠微宫,死前,要求将《兰亭序》一同下葬。
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