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弄堂 ...

  •   从出生到出嫁,这中间有28年,我是生活在一条上海的老式弄堂里。那是一座1932年建成的老式里弄,虽然并不处在上海人讲的上只角位置,但难得的是它离黄浦江挺近。
      我小辰光的记忆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至今我还能记得,二十多年前的清晨,我站在大门外的水斗旁洗漱,妈妈刚好买菜回来,用来装菜的篮子是竹编的,有些粗糙,当然不可能有任何装点,所以就是原来竹子的颜色,用久了,就渐渐从淡青色变成黄褐色,仔细看竹编缝隙间还有些泥,那是从蔬菜上蹭下来的。
      左邻右舍的妇女们,喜爱交流买菜的种类,经验,评判哪些摊子的蔬菜比较新鲜,哪些摊子的菜次些。
      谈论间,我可以听见妈妈的苏北音,灶间阿婆的宁波腔。这条弄堂里,最多的是苏北籍的阿姨阿婆,其次应该就是宁波籍的吧。
      我祖籍随父,自然也是苏北籍,遗憾的是,我一句苏北话都不会。有生以来的32年间,我从来没有跨越过长江,去看看父辈们嘴里的江北究竟是什么模样。对了,苏北籍的上海人,再那时还是会被叫做江北人。
      结束了阿姨间的清晨交流,妈妈通常会塞给我五毛钱外加一张二两的粮票,我揣着钱和粮票穿过这条长长的老式弄堂,到后边的露天菜场里的点心铺子去吃生煎。那条弄堂,我走了28年,来来回回,竟是到我出嫁后都不明白,这条民国时期就建起的弄堂,究竟有几户大门。
      站在弄堂口往里望去,只见市井凡像。天晴的时候,弄堂里四处挂着晾晒的衣物,有阿姨妈妈们洗菜洗衣;叔叔伯伯们或抽烟聊天,或把破旧的家具拉倒弄堂的水泥地上修修补补。这些的这些,现在的我们都已不会了。
      开始飘雨的时候,可以听到阿姨阿婆叫,落雨咯,王家姆妈侬晾了盖的衣裳哪能伐收额啦~伐要忙记特。来了~~来了~~,阿姨妈妈也会呼唤自己的男人,“XX,伐要哎了该,帮忙嗖嗖衣裳呀”
      雨真的下起来时,远远的望去,弄堂里几乎就空了,雨水冲刷着一切凡尘。空明寂静。偶尔可见谁家要用大门外的水龙头,又懒得打伞,于是低着头缩着脖子进出匆匆。
      站在弄堂口,就可以发现其实这条老式里弄建造的一点也不规整,一眼望去,只见一个缓缓的弧形,不可能一眼看穿,只有真正从头走到底,才能知道,这条弄堂的巷子有多深。
      我一直到快临盆的时候,才真正离开了这里,这条民国时期就存在的老式里弄。
      这里却是我所有记忆的起点,这条缓缓弧度的弄堂,一扇扇一人半高的对开黑色大门,这条我可能永远不知道有几户大门的老式弄堂。
      他的入口处正上方刻着:1932 仁昌里。我清楚的记得,三个中文用的是隶书,而四个数字却用的是洋气的西文格式。爸爸和我说,他年轻的时候这个弄堂其实是有门的,两扇大铁门,毁在大炼钢铁的年代,所以,我得记忆中是不曾出现过大铁门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