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烽烟渐起 ...
-
成化十八年的大同府,已是明朝北方边境的重要防线。此地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居边隅之要害,归京师之藩屏。开国之初,中山王徐达增筑大同城,在原先的断墙残垣上增高加固。百余年来,大同府目睹了明朝与蒙古鞑靼的烽火狼烟,明成祖的挥斥方遒、马市的互通、土木堡惨变的屈辱。。。斯人已逝,唯独城墙上的巨大青砖,饱受岁月的侵蚀却依旧坚固如初。
“土木堡惨变”已过去数十年,尽管边防依旧严峻,大同府却也从当初的“军士多战死,城门昼闭,人心汹汹”中逐渐恢复。此时正是正月元宵,街市上花灯如昼,过往百姓笑语连连。卖发饰的小铺前挤来好几对青年男女,妇女们在冰糖葫芦的小摊前被自家孩子缠得无法前行,几位蓝衫布头巾的书生,也从枯燥的书塾里偷得半日闲,夹杂在人群中对路旁的灯谜指指点点,顺便偷窥下偶尔穿过人流中达官贵人家的小轿,做一回“待月西厢下”的美梦。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得如此清闲。
大同府衙内,值夜班的赵捕头正为刚才的报案头疼不已,一位死里逃生的男子跪地哭求救出自己的妻子。在这名男子断断续续的哽咽中,众捕头总算了解个大概。他们本是临县的乡民,相约来大同府看元宵的花灯,途径荒野之处不幸被几名鞑靼人劫走。随行的壮年男子被鞑靼们挥刀斩杀,将剩下的妇孺老幼不顾她们的哭喊哀求强行掳走。这名男子也挨了一刀,临时起意滚落草丛装死,才勉强逃过死劫。
光是案情本事已经很使人头疼了,捕快们再神通再大,也难去鞑靼处解救人质。何况,这已是本月第三起发生的鞑靼劫持百姓了。
其实,赵捕头很想告诉他,这事不归我们衙门管啊!
话几番至嘴边,看到男子不顾刀伤疼痛,哀求自己救出妻儿的神情,又咽了下去。赵捕头心想不如先找个郎中,安顿好这名男子,明早再跟知府大人如何详叙。
正盘思间,蓦然外面清亮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赵捕头夜班辛苦了,可是遇上什么棘手案件?”
赵捕头抬头一看,不禁头心下暗喜,救星已至。眼前一名二十上下的青年,身材高挑,一袭藏青色衣袍衬出他俊朗的身形,摇曳的微弱烛光并不能掩饰他如刀裁般的剑眉,而其略显温柔的眼睛则暗示主人平和的性格。
来者正是大同府总捕头赭宸枫。
说起这赭宸枫,可是大同府内一位奇人。自幼聪慧异常,百家武艺皆一点即会,诸史文墨也略通一二,办案细察入微,年方十八却已得知府大人如斯赏识。兼之待人谦和,从不自矜功伐,爱护百姓嫉恶如仇,乐观豁达,大同府内人缘极好。
见到赭宸枫,赵捕头上前深施一礼,“总捕头,不去集市逛逛咋有空来衙内?”
“元宵佳节百姓齐出,街上灯市人流簇动,而当今大同边务紧急,并不十分太平,总怕有个万一,赵捕头你一人应付不来。”赭宸枫一面答应着一面扶起报案的那名男子,从赵捕头口里了解到来龙去脉,不禁眉头深锁。
自成化十六年鞑靼头领亦思马因带兵马三万进攻大同以来,大同府虽为两国边境,近一两年内却少有战事。然而今年入正月来连续三起的掳掠平民难道暗示烽烟又起?赭宸枫深谙凭衙门的力量无法救出百姓,在发生第一起劫案后曾请示知府能否劝说大同总兵许宁出动军队解救人质,而知府大人只是摇头叹息。朝廷调遣来的大同巡抚明令禁止出兵,言明当今圣上不喜边境滋事,边塞以防御为要务。开始赭宸枫只是有些不平,现事已过三,他觉得自己不能再坐视了。
塞给赵捕头几两碎银麻烦他延请医师救治眼前这名男子的外伤,赭宸枫略一沉吟,便匆匆消失在朦胧的夜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