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第十一章 ...

  •   又过数日,我肩上的伤已轻易看不出来。准备打道回府。

      这些时日里我亦有好好思量李显。我于他也许不过是一个新奇的玩物而已,胜在新颖好玩。而他于我,就像是所有青春期里不知所谓无疾而终的小恋爱,女孩子贪图的不过是一点点虚无缥缈的安全感。
      我对美男不是没有欲求,但是天下美男无穷数,何必自己找危险。我的头安安稳稳地待在我的脖子上,这比什么都重要、实在。
      而且忍不住想,我是假公子,可李显该不会是真断袖吧?没听说武则天有哪个儿子是断袖啊•••

      我还有想怎么才能搞钱。
      记得现在的通用钱币是唐高祖李渊颁发的"开元通宝"。
      貌似也有了邸店和柜坊,也就是货栈和银行的雏形。我想过引进现代银行的模式,但是转念又想这种东西是和商品经济发达程度有密切关系的。中国古代包括近现代的资本主义发展都深受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束缚,小农经济占主导的情况下,我贸然引进现代银行模式可能会血本无归。

      商业发展仍远比不过之后的宋朝。宋朝坊市不再分离,市也打破时间界限,商铺可以通宵经营;四川更是出现了纸币"交子",只不过因种种原因没有得到推广。

      "经济"这一个大项上,就古代而言,商业真是感觉无足轻重的一个分支。更重要的农业、手工业,才是一个农业古国的命脉。

      我之所以将经济放在政治前面,自然也就是因为支配现代社会的两大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军事、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规律为我所深信。在太平盛世,掌握一个国家的经济就掌握了这个国家的命脉。

      至于政治,我所记得的有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府兵制到募兵制,租庸调制,及唐德宗的宰相杨炎的两税法--这个我估计活不到那时候,不必理会。其实惭愧地说一声,这边的制度我很容易跟清朝1840以前的混淆。一个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顶端,一个是封建专制的顶端,又都是大一统。
      科举是重头戏。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科举这玩意隋文帝创始,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隋炀帝始创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续发展,贞观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明经比较容易,都考些死记硬背的经书,进士就比较难,所以有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更是形成高官组织考试的惯例。

      这里说个题外话,隋炀帝,背了个"炀"的谥号,加上什么<隋唐英雄传>那种电视剧,隋炀帝就被塑造成一个嗜杀暴虐、淫奢无度的形象。其实就我从历史课本上学来的所言,隋炀帝甚至可以说是雄才大略了,他比很多中庸的皇帝都要有作为。所谓汉承秦制,唐承隋制,唐朝那些在当时金光闪闪的制度,可不是他们自己折腾出来的。单就大运河而言,功过本就难以定论了,而且隋炀帝的初衷是发展交通以更好地统治全国、控制地区,比传闻中的下江南泡妞靠谱。隋文帝在位,但收拾南方、统一全国其实都是后来的隋炀帝当时的杨广干的。至于那个谥号,一个末代皇帝,还想从下一个朝代那里讨得了什么好名声?

      至于民族,这个我运气很好。中国古代史是整个高中历史学习的重点。而隋唐的民族关系比较多,我还专门自己画了个图去背诵知识。我那张图既是地图,又包含了各属国(现在是国内少数民族)的历史,是很好的一个学习方法和掌握知识点的技巧。所以我历史基本不背书,但学得很好。突厥、吐蕃、云南(南诏)、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我各种熟悉。
      对外关系,基本上唐朝的定位是光照四邻,影响整个大东亚文化圈,辐射世界(虽然我有点感觉历史课本这么写是在吹牛)。但空穴来风,唐朝对韩国(目前好像叫新罗),还有日本国土上那一堆小国家来说,那就是大哥大。
      唐朝统治者民族和对外政策十分开明,外国人甚至可以在本朝做官。看来做边贸生意是不错的选择。

      想来也觉得好笑,人们从现在回望过去的时候,能总结出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社会生活等等方面,概括时代特征,找到时代发展趋势。然而身在其中,却觉得不过洪水中的一只蝼蚁,被推着前进。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2章 第十一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