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西塘慢享 ...
-
时间:6月2日
行程:1300公里
慢享,那些人——
古镇最打动人的,当属清晨。让我看到了久违的晴空,清爽、透亮,就如同此刻冷清的街道,除了从空中飞落下来在路上散步的鸟儿和古巷子里是不是窜出来的猫咪,再无其他。
驾着双拐清扫石板路的老人,是迎接我们的第一位古镇人。一手拿着笤帚一手拿着簸箕,腋下是早已磨得发黑的双拐。一片树叶、一捧细沙、一小撮纸屑,引导着老人的双拐,双拐又带领着一条半腿和整个身子,一手负责清扫一手负责收纳,动作缓慢而富有节奏,仿佛那就是他的天下,千军万马都在他的麾下驰骋疆场。
挤在石头缝里的纸屑是老人最大的挑战,笤帚尖在老人的挥舞下,反复的勾挑,一下、两下,直到将“对手”归入囊中,再在双拐的帮助下,寻找下一个目标。我们不知道老人究竟扫了多久,但就那足足的五分钟,不曾抬头、不曾停下手里的工具,只一味地清扫每一寸土地,维系着他的“天下”太平。
汤姆克鲁斯拍摄《碟中谍》的桥上,摄影爱好者们驾着长枪大炮拍摄清晨的水乡风情,桥下,是以石板为搓衣板搓洗衣物的老奶奶。尽管镇上来了许许多多的外乡人,却并不影响古镇人的日常生活,在河的上游,人们清洗日常衣物,河的下游,清洗墩布等。
爷孙俩出来散步了,爷爷手里拿着蒲扇,不停追赶着,为小孙女扇风,小孙女嘴里叼着苍蝇拍,胖胖的小手还不停地挥舞,指挥着爷爷,一路向前冲,狭小的石板路此刻也成了这对爷孙的世界。偶尔碰上也来散步的老街坊,小孙女也学着爷爷的样子,哼哼哈哈地和爷爷奶奶们打招呼,口水直流到胳膊上。溜达到河边,淘气的小孙女直奔河里去,爷爷三步并两步地抓住孙女的小胖手,不急不躁,只是扶着孙女在河岸边数着路过的小蝌蚪、寻找着栖息在河岸边的小田螺……与爷孙俩告别,忍不住在桥上看了又看,不知道长大后的小孙女,是否还能记起无数个像今天这样的早晨?
三三两两的学生,背着书包从各个巷子里钻出来,在路口相遇,嬉笑声打破了古镇的宁静。走过石板路、穿过烟雨长廊、踏着石拱桥从河这边走到河那边,手里捻着不知从哪里拣拾的树枝,碰到在岸边抓田螺或是洗东西的熟人,随意地打声招呼。没心思逗逗屋顶上的猫咪,不去理会早已不把他们当“异类”的虫鸟,嘴上说的小脑瓜里琢磨的都是昨晚动画片剧情,水屋相依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世界。
叮铃铃、叮铃铃,自行车驮着四十岁上下的妇人,迎着学生回来了,车把手上还挂着刚从菜市场买回来的新鲜蔬菜,这是要赶着回家为家人准备一天的佳肴呢。我们寻着自行车的来路,打算逛逛古镇的早市。只是菜市场还没找到,却被一阵哗啦啦地声音吸引,偌大的老年人活动中心里,挤满了玩麻将的老人们,麻将边是各式各样的茶杯,放眼望去,至少十桌“开战”,这一点也不亚于成都人民在风雨中打麻将的势头啊。看看表,此刻早上七点三十分。
古镇上,有很多外来人,开着小店、过着小镇人的闲散生活。一家甜品店的姑娘,让我们印象深刻,尽管由于机缘不凑巧,没能亲自到小店里坐一坐,吃上一块由姑娘自己做的甜点,但门上那段话,却深深打动着我们。七年前,不记得是从北京还是上海第一次来到古镇,就被镇上的人、景、生活打动,便留了下来,开了这家甜品店,要么开着店迎来送往来小镇的人们,要么关起门来享受自己的世界,要么就是到处走走,云云。字不多,也不激昂,平静得如古镇河上的晨雾,却戳中了浮华世界的人心。
慢享,那些物——
临街窗台上的小盆景、窗户内台灯下玻璃器皿里的小雏菊,还有门外那一簇簇一丛丛的花草,哪怕是墙根里、屋顶上自顾自生长的植物,都成了这座古镇最富生机和活力的象征之一。
一向喜爱干干净净环境里那看似不经意却实在精致的花草小景,在西塘算是都享受到了,就连我们租住的小院子,“美人靠”下的那几盆花草和墙上垂下来的吊兰,都叫我爱不释手。让我想起了家中小院里种植的花草甚至盆栽蔬菜,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开花结果,总能燃起对美好生活的感叹。想必,古镇上的人们也能体会到万千世界间这份独有的生活情趣吧。
猫,是古镇的精灵。以“猫的天空之城”命名的书吧自不必说,慵懒的大黑猫是店里特有的标志,就连很多店家、古镇上的住家,也都养猫、爱猫。
第一个与古镇邂逅的清晨,迎接我们的第一个生物便是旧门板后的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猫,雪白的毛发,柔弱的身子,猫爪还没有长出来,走路还不稳当,就连叫声都柔细得惹人怜爱,见到我们的那一刻,在几块旧门板间穿梭,像是躲避我们又像是与我们捉迷藏。贪玩的性子起来,本想抓住它,却终被它溜走;
巷子里的猫就更多了,就曾见过几只猫在开会,黄色、黑色、白色,齐聚一堂,半晌叫声连绵,仿佛在辩论什么,半晌又不叫一声,像是沉思;
小酒馆门口的猫咪家庭,更值玩味,躲在猫妈妈身后的小猫崽,见人来,不时调皮地伸着小脑袋向外张望,偶尔有胆子大的小猫崽蹑手蹑脚地朝人群移动,猫妈妈就像发号施令似的,大叫几声,走到小猫仔跟前,挡住人们的视线,那种源于母性的天真,怎不叫人心动;
长到少年期的猫咪,淘气如七八岁的孩子,清晨窜上屋顶,独享日出,午后伸个懒腰随便找个老宅的台阶上睡个午觉,傍晚时分,则最爱在巷口、店前上蹿下跳,活像镇上的杂技团演员。
我不是爱猫之人,甚至有时还会怕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对猫咪敬而远之。然而在西塘,我却成了逗弄猫咪的“主犯”,抚摸猫咪、给它们拍照、在角落里盯着它们演出……从西塘回来,依旧是怕猫的,但,西塘的猫咪,我不怕。
慢享,那些时光——
对于“老驴”而言,菜市场是最能感受当地气息的场所之一。告别了古镇的清晨,迎着满载而归的人们继续前行,我们开始闻到了西塘古镇菜市场的味道:停靠在河岸边的木船上摆满了各式瓷器碗碟,却不见商家;
数十个大瓷缸,整齐地堆放着,那是当地人用来腌制食物的“窖”,记得小时候姥姥家还曾有过这老物件呢;
从巷子里向外张望的狗狗与我的镜头撞了个正着,险些被它当做不速之客狂吠着追出来;
老奶奶在自家门口摆着几把还带着露水的空心菜,向我兜售;
穿过两家卖日常用品的小门脸后,小巷顿时变成了小广场:鸡、鸭、鹅乱叫,到处的水产品让泥土地和成了泥,固定的摊位、拉着水果蔬菜的车子、挑着竹篓叫卖的流动商贩,形成了小广场的中轴线。还裹着黄泥的鸭蛋,蛋黄直流油,只可惜我们没有烹饪的餐具,否则一定买上几只尝尝;塑料盆充当着池塘,活蹦乱跳的鱼儿因为太拥挤而上下打着滚;各种知名的不知名的新鲜蔬菜,散落一地,任凭买主们挑选、过称……我们左寻又望,找到一家水果超市,各种水果、干果一应俱全,挑选了几样南方水果,满意地结束了“早市”之旅。
在河边,张开桌子,摆上小竹凳,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是当地人自己的福利,对于我们这些“外来人口”,还是规规矩矩地扎在餐厅、饭馆里。不过,好景儿没有,好吃的是绝对不能少的。
老品芳,一个看上去实在不起眼的小店,却是吃货们最不容错过的地方。椒盐南瓜、酱爆螺蛳、老鸭馄饨煲、蝉衣包圆、清蒸白水鱼,都会让你大快朵颐。一个地方的饮食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当地的文化和性格。西塘的性格,就好比清蒸白水鱼,清淡中透着清香鲜美,不急不躁、不张不扬,却在不经意间将西塘最美的底色展露无遗。
在古镇的第二顿午饭,我们兵分两路,我和表妹单独行动,走了两条街,找到了挂满留言卡的小维奶茶铺。直挺挺的木质楼梯,让初来乍到的人总有些唏嘘,不过咯吱咯吱的声音,却是别有一番味道。已过了正经吃饭的时间,楼顶没有人,我们精挑细选了一个靠窗的位子,窗外就是古宅的屋顶和蓝得没道理的天空。
吃着帅哥老板亲自做的两份小巧而精致的披萨和画着“桃心”造型的拿铁,耳边是随风歌唱的风铃声,竟不自知地有点小感动。其实生活可以很简单很快乐,只要少一点欲望、多一点热爱就能获得。
临别时,老板将我那个写着“不忆往昔、不张望未来,只留此刻”的小卡片悬挂在了店门口的柱子上,不知道下一次再去时,是否还能找得到。
卡尔维诺说,“如果真有天堂,它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我想这图书馆一定是“猫的天空之城”的样子。午后时分,古镇被晒得发烫的石板路上,少了闲散的人们,我们自然也躲进了“猫的天空之城”。斟上一杯花果茶,占据阁楼上榻榻米的私密空间,扭亮台灯,翻看安意如的《当时只道是寻常》,沉醉在纳兰词的唯美世界里,当真是“人沉醉,却非全醉”了。
表妹寄了很多张明信片,我只在她鼓动下,写了一封给自己——启程。
在这之前,“猫的天空之城”还一度成了我们两代人共同的乐园,妈妈和姨妈们在我们的带动下,喝着咖啡、奶茶,翻看着墙上的书籍,在橘黄色的台灯下、在锁住记忆的镜头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画面,那一刻,时光被静止……
在2013年度中国最美十大古镇中,我有幸去过三处,婺源、乌镇和西塘。更爱西塘的慢时光和浓浓的人情味儿,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在里面,特舒坦、自在,能闻到生活本来的气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