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 3 章 ...
-
十二月三日,蒋委员长大概是受到了刘斐说杜聿明“他只是逃跑,不打吗”的影响,顾虑杜聿明所率各兵团一意向西南方向逃走,消极避战。乃于当日上午十时,以亲笔信空投杜聿明。
信中他令杜聿明趁共军分离各个击破,停止向计划中的西南方向的永城前进,而改向东南方向的濉溪口攻击前进,也就是直线去营救十二兵团,和六、八兵团一起南北夹攻以解十二兵团之围”。
我没有看到原信,但据说此信中言辞严厉,称向西面撤退是“坐视黄维兵团消灭,亡国灭种
之行为”,几乎没有给杜聿明转圜的余地。
这无疑是糟透了的一招。
华野本来就在想办法追堵、缠住徐州主力,以避免其西撤绕至淮河南岸。还为发现徐州意图稍晚、从东南边赶来西边路程较远而发愁。这下可好了,徐州主力直接南下,直接两边对上了,华野也不用再赶路了。
除此之外,军队撤退时,士气本就低落;朝令夕改更是会导致人心不定。如此一来,如何能抵御士气高昂、不久前才消灭了黄百韬兵团的华东野战军?
这个蒋委员长啊,军事水平非常一般还不自知,乱指挥添乱的战事数不胜数。杜聿明算是倒了霉了。
而我自然不会反对这一计划的。任刘斐批评杜聿明避战,我就在一边时不时推波助澜几句,从头到尾乐得轻松,又不会招惹怀疑。
徐州的西撤其实本来也组织的较混乱。由于当地消息走漏,各大员拖家带口,徐州大量乡绅学生跟随撤退。道路一度堵塞,各兵团间联络也不畅。十二月二日,还不得不停止前进,原地休整了一晚。原本徐州计划中的是快速撤退,现实中却不得不带上大批非战斗人员,硬生生地成了“刘备新野撤军”的再现。
也就是说,就算这个原计划的确是好的,可因为实施上的原因,行进速度明显不如共军华野各纵队。中途依旧有可能被华野追上;就算到了永城,又过了淮河,也不一定能打得动,救得了十二兵团。
可至少在这个原计划中,徐州以三个兵团为主的主力力量基本能得以保存。
而现在,计划像这样一改,如果杜聿明真照新命令实施了,徐州的主力都会不安全。
十二月三日晚上,我正式下达国防部的书面命令。命令和蒋委员长的意思一致。几乎是同时,空军总司令周至柔报告,杜聿明已按命令停止向永城前进,转而南下,向濉溪口方向攻击前进。
十二月四日,作为先头部队的第二兵团抵青龙集、刘楼、黄庄附近,也就是陈官庄一带。略拖后的十六兵团和十三兵团的北边的掩护阵地,相继被共军突破。
无法抵御共军攻击的十六兵团和十三兵团,更快地向南撤退。与此同时,第二兵团也受到华野的的有力阻击,向南面的攻击进展迟缓。
三个兵团的空间在被逐渐压缩。
十二月五日来报,徐州过来的主力,已被包围于以陈官庄为中心的南北只有五千米、东西不过十千米的狭小区域内。
而在南线,蚌埠附近的六、八兵团对十二兵团的援救,仍无大的进展。
这日的南京,凄风苦雨,在遣送眷属声中,百物下跌,一片凄凉情景。这几天委员长伤风,官邸汇报时,他不时鼻子抽缩,我在他背后就坐,疑惑他在因伤感而抽泣,及到他反过身来问话,才见他面无伤感的表情,他没有哭。
十二月六日白天,接到十二兵团黄维报告:于二日三日组织夺回的几个村庄,被共军再次占领。东边与北边共军又开始进攻十四军阵地,力量较先前更强。从抓回的俘虏交代的情况来看,华野陈毅粟裕部已调重兵来援助刘邓部。粮弹极其不足,空投补给却有减无增,望催促加大空投量。
晚上黄维又来报:十四军阵地,已于数十倍共军力量攻击下不支互解。
晚上杜聿明也来报:十六兵团向西北突围,损失殆尽,现仅剩二、十三两兵团在李石林、青龙集一带苦战。
徐州主力被围陈官庄后,蒋委员长手上已再无机动兵力。
华北剿总方面,傅作义前几天,本来还在为是否按中央命令“走水路南调”支援中原战场而迟疑不决,明显是在担心会被南京给吞掉。犹疑之时,□□带着东野早已悄然入关。还没缓过神,傅手下约五十万人的部队,就被东野围住了缠住了,想调都调不了了。
除平津地区傅部五十万军队处于被东野包围、无法调动的状态下,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内,没有一个完整而又较有战斗力的军,仅仅只有几个新兵编练司令部成立的一些部队和残破的很严重正在整补的几个师,这是完全不能参加战斗的。所剩下的,能作战的军队,就只有白崇禧的张滏兵团,宋希濂指挥的几个军(不仅包括宋的十四兵团,还有一些脱离绥靖区建制的军队,例如第二军,后也归入十四兵团),和胡宗南在西北幸存的几个军而已。
所以,他只能从这些三方面部队里调援军。
蒋也曾计划将胡宗南的第一军调往徐州支援,空军司令部研讨后,认为没有这样强大的空运能力;同时胡宗南也表示不愿将其唯一独存的骨干部队调走,只好作罢。
而前两个,都属于白崇禧的华中剿总序列。
桂系与蒋素有矛盾。徐蚌会战前后,矛盾更得到了激化。从白崇禧对于被外放的不满;到备战时白崇禧“黄淮平原属一个战略单位,应只设一个华中剿总统一指挥中原大军”的建议未被采纳,结果另建立了“徐州剿总”;到原隶属华中剿总序列的十二兵团的各军的调动指挥问题;再到后来白崇禧就拒绝去蚌埠担任“华中和徐州剿总总指挥”……处处矛盾丛生。
张滏兵团是桂系主力,白崇禧的老底子,国防部调不动。于是想从宋希濂那里船运二十八军、二十军和第二军,白崇禧对此迭加梗阻,多次拒不执行。几经顾祝同出面疏通,最后才答应放走二十八军和二十军。后来,蒋白两人甚至在电话里吵起来,第二军却还是没能放行。
已是日薄西山之时,却依然是保存实力各怀鬼心互相倾轧。
再加上军政高层,多以权谋私、官僚主义腐败风甚盛,早就已失了民心。蒋作为作战总指挥,本就军事水平非常一般,在指挥作战方面,还不多提拔任用有能力者,而总是惟忠心者是用……
由这样的军政高层构成的政权,如何能胜?
其实白崇禧说的也对:“你们把部队都调走了,武汉还要不要?”
徐蚌会战中的国民党军队气数已定。从白崇禧那里多调一个军两个军,也没有什么用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