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拜佛
老王对佛教的信仰,是在成家以后,工作和家庭的烦恼使他难以承受,但已经成家,难以出家,只恨自己觉悟的太晚,使自己有了拖累。只好皈依了佛门,成了一个俗家弟子,拜了在省城闹市中有一清静之地天龙寺的方丈为师,大师为他取法名为“悲生”,意为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他家离寺庙不远,老王退休后从早到晚就在寺庙帮忙打扫卫生、看大殿,维护治安,一天几乎三顿饭都在寺里吃,除了吃斋就是拜佛,每天跟着师傅们上早课、上晚课,每天不停地拜,还真把腰疼的毛病减轻了很多,他每天接触的俗家弟子和来寺庙参观的形形色色的人很多,从领导干部到平民百姓都有,接触的人多了,老王对这些人的心态感触很深。
第一种人是皈依佛门的俗家弟子,老太太比较多,老太太们几乎每天下午和初一、十五,还有佛菩萨的出家日、诞辰日、涅磐日都要来,来的很早,来了后就到各自师傅的寮房坐上一会,给师傅放一点钱或水果,到上殿时,披上袈裟和师傅们上殿念经,十分认真和虔诚。这些人别无所求,一心想的就是虔诚地念经、修行,只希望命终后,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第二种人是年轻人,这些人有的是家长领着来拜文殊菩萨,想通过拜文殊菩萨,增长智慧,再加上自己的勤奋,能够考取一个好的大学。
第三种人就是没工作和下岗的中年妇女,家务事不多,收入也不多,没事干,皈依佛门后,就在寺里帮忙做饭,搞卫生,寺里有法事活动时,维持秩序,从供桌上收拜佛的人们供佛菩萨时放的供品。而后发给来拜佛的善男信女。这些人每天在寺庙忙忙碌碌,日子过的也很充实。
第四种人属于来这里旅游的游客,不管懂不懂佛教仪规,但都要往功德箱里放布施,在佛菩萨面前虔诚地磕头拜佛,在大殿里显得毕恭毕敬。
第五种人是当今的大款,他们开着豪华车,带着小蜜,拜高僧为师,供养师傅十分大方,寺庙维修上布施,也很愿意慷慨解囊,反正他们钱来的容易,更加希望佛菩萨能保佑他们赚来更多的钱,所以出手也就大方多了。
第六种人是有病的人,其本人或家属来到寺庙的大殿里,十分虔诚五体投地的拜在佛前许愿,保佑自己或自己家的病人早日康复,好了以后一定重重还愿,也有得了不治之症而亡的,也有得重病好了的,好了的就来寺庙上布施还愿。信佛的人在自己家人病故后,就来寺庙为其进行超度,有钱的就花几百上千元请寺里的僧人专门给他家做法事,没钱的就花10元或20元跟人家随喜,也同样起到了超度的作用。
第七种人是达官贵人,也就是政府高官,这些高官平常不去,有事都是晚上坐着小车去,到高僧的住处看看,布施一些钱,在高僧的小佛堂前拜一拜,而后就悄无声息地走了。去的最多的是高官的夫人,她们虔诚地跪在佛前,默默地保佑当高官的丈夫平步青云,平安离退,有的高官贪污受贿,也有点惶惶不可终日,夫人来拜佛时就祈祷自己的丈夫不要让纪委和公检法找麻烦,保佑平平安安退休。而后就往功德箱里放100或200元钱,到高僧处再逗留片刻,给高僧供养一些钱,请一尊佛像带回去。
有的高官被纪委双规或被公安部门抓走,他们的夫人跑的更勤了,保佑丈夫不要被判死刑能平安出来。
老王每天在寺庙接触方方面面的人多了,对各种人到寺庙拜佛的心态和动机了如指掌,但不管怎样,他们是来拜佛的,所以他们在拜佛时,老王都要敲三下大謦,念三声“佛菩萨保佑,”以示安慰。但对不同的人,老王总有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如来参观的人,不懂拜佛的仪规,老王耐心地教他们如何拜佛,讲拜佛的好处,讲解这个寺的来历,使参观者满意而去。
还有来寺里嘻嘻哈哈穿着打扮不庄重露着胳膊大腿的女孩子,老王就不让她们进大殿,说她们亵渎神灵。
对有病的人来拜佛,老王都很同情,总要安慰几句,祝愿菩萨保佑他们早日康复。
对那些穿着华丽、雍容华贵的高官夫人,老王对她们不屑一顾,非常蔑视,尤其是祈祷犯行贿受贿罪的丈夫早日能解脱的拜佛,老王心里说:“这是报应、活该、罪有应得。正如古诗说的:自古机深祸也深,休贪富贵昧良心;檐前滴水毫无差,报应昭昭自古今。”这些贪官遭到报应就是必然,巴不得把这些贪官污吏都枪毙了才好呢。
老王对这些贪官的家属来拜佛,根本就不理,要不也跪在佛前,默默地求菩萨不要保佑这些人,默念道:“善恶从来报有因,吉凶祸福并肩行,平生不做皱眉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公门里面好休行,半夜敲门心不惊,善恶到头终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老王心里说:“给公家办事,不做人事,光干缺德事,自以为贪污受贿没人看见,岂不知三尺远就有神明在盯着你,这就是该受的报应。”
这就是老王在寺庙的所见所闻。所见到拜佛人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