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试浅析西厢记 ...

  •   故事发生在贞元年间,相国千金崔莺莺随母扶父柩返回故里,路居普救寺。在寺中与张生的一场邂逅,两人一见钟情。张生赁居西厢借故搭斋,毛遂自荐,墙角吟诗,道场传情,搬兵解围……婀娜多姿的莺莺,倾心于张生的才貌,便默默地接受了张生的爱情……
      [唐]元稹《莺莺传》
      主要人物:
      崔莺莺(颜色艳异,端庄娴雅,光辉动人。随母扶父柩归乡宿普救寺。)
      张生(性温茂美,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游于普救寺。)
      红娘(崔婢。暗协莺莺、张生赴佳期。)
      作品体裁:唐传奇小说
      主要情节:张生迷恋崔莺莺的美貌并百般追求,骗取莺莺的爱情使之委身于自己后,背信弃
      义另娶高门而抛弃莺莺。(古时: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主题思想:作者由喜到悲,凄婉动人的描写了莺莺与张生相见、相悦、相欢,而以张生
      的‘始乱终弃’作结的爱情悲剧全过程,细致地展现了莺莺具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
      刻的社会内涵的典型性格。塑造了一个冲破封建礼教的樊篱、争取爱情自由的叛逆
      女性。然而,小说结尾却以张生赴京应考,滞留不归,怒斥莺莺‘必妖与人’并自
      诩‘善补过者’,有为张生文过饰非之嫌,致使主题思想发生混乱,引起人们对爱
      情不专一的批判。此时,和莺莺对立的已经不再是她原来的情人张生,而是整个封
      建社会。正是因为那个上层社会,封建礼教,撕裂了美好的东西,制造了这出爱情
      悲剧。
      悲剧:残酷封建社会生活里一首被任意侮辱和弃掷的女性的哀歌。
      语言艺术:简洁明晰、清新秀美的文字描述,浸透着一种深情的柔和诗意。
      后世影响:崔、张爱情不胫而走,广为流传。同题材的文艺作品也纷纷出现:秦观、毛滂的
      《调笑转踏》;赵德麟《商调蝶恋花》,南宋风月主人《新窗绿话》中小说《张
      公子遇崔莺莺》等。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主要人物同上,此外还进一步丰富了崔母的形象。
      作品体裁:诸宫调(话本)说唱文学。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中插入一定的说白
      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主要情节:在普救寺崔莺莺同张生一见钟情,白马解围使二人的心灵更加贴近。在红
      娘的撮合下,他们互相倾慕传送诗歌。直至月下私合,用既成的事实迫使崔老夫
      人承认了他们的爱情,提出要求张生必须进京赶考,‘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终
      于张生考中探花,然而郑恒(崔母侄)却谎报张生已娶卫尚书之女为妻,老夫人
      便暗将莺莺嫁给了郑恒。待张生赶回,发现木已成舟,崔、张二人便以“悬梁自
      尽”表示抗议。幸得法聪和尚与红娘及时相救,二人才得以双双出奔,投靠白马
      将军处团圆。郑恒欲来投诉被斥,投阶自杀。至此,崔、张终于成就美好姻缘。
      人物分析:
      张生:《董西厢》里张生是一个珍惜青春、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他爱莺莺,不
      以进取为荣,不以干禄为用,不以廉耻为心,不以是非为戒。敢爱敢恨,
      敢于承担恋人的责任和义务。为了莺莺义无反顾,执着追求爱情,改造
      了《莺莺传》中“非礼不可入,始弃之,终乱之”的张生形象。
      崔莺莺:与《莺莺传》相比较,《董西厢》里莺莺的形象则更加鲜明丰满。一
      方面,她长于深闺却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少女怀春,萌发对爱情、自由
      的追求。另一方面,母亲“治家严肃”,从小就被禁锢的莺莺知书达
      理,深深懂得礼教规范。张生的出现,月下吟诗,请兵退贼等举动,激
      发了莺莺对眼前年轻书生的情思。随着她逐渐爱上张生,冲破礼教束
      缚,在内心的纠结和挣扎之中,“报德难从礼”从而突破了思想的禁
      锢。
      崔母红娘等:《董西厢》塑造的其他几个人物形象,既丰富了内容,也强调了男
      女主人公反礼教斗争的艰巨性。其中,老夫人对二人恋爱从中作
      梗,“教两下里受这般不快活”,董解元更加注重表现两代人的思
      想冲突,深化了原有题材的社会意义。
      主题思想:作者用崔、张二人共同追求幸福爱情的动人故事取代了《莺莺传》“始
      乱终弃”的悲剧结局。结尾两人双双出走,成就了美好婚姻,突出了崔、张争
      取婚姻自主,反抗封建礼教束缚的光辉主题。(《董西厢》将《莺莺传》由悲
      剧改为团圆结局,但还没有使二人故事演绎为喜剧。)
      语言艺术:充分发挥诸宫调说与唱相辅相成的特点,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深刻细腻的
      刻画了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借助白与唱词,把张生的痴迷,莺莺的娇
      羞,红娘的爽朗机灵写的惟妙惟肖。语言质朴奇俊,酣畅淋漓,秀丽自然。
      后世影响:直接影响到了杂剧《西厢记》的产生,为王实甫的创作留下了广阔的天地。
      [元]王实甫《西厢记》
      作品体裁:戏剧(杂剧)。区别于《西厢记诸宫调》的自弹自唱,王实甫《西厢记》五本
      二十折,由几个杂剧连接起来演出一个故事的连台本。每本四折末尾既有“题目
      正名”的小结,又有[络丝娘煞尾]曲承上启下连接前后两本,并突破了一人主唱
      的通例和杂剧规矩。吸收借鉴院本,南戏的演出形式。更完美的安排戏剧冲突。
      人物分析:
      张君瑞(张生):不同于《董西厢》的张生,他有忠诚的心肠、正直的品格、正
      义的理想。轻视功名,忠于爱情。去掉了对封建家长的怯懦,多
      了翻陷入爱情的痴傻与可爱。
      崔莺莺:王实甫《西厢记》里崔莺莺的内心矛盾和挣扎是最充分深刻的。她渴
      望张生的爱情,但又深受礼教的束缚和女性道德的禁锢。她写诗与张生唱
      和却又批评红娘、张生对自己的逾越行为。一系列的矛盾与挣扎,“酬
      简”终于让她冲破了自己内心的封建堤坝,冲突得以和谐。崔夫人让张生
      上京赶考,莺莺虽心痛不忍分离,最终还是选择长亭送别表现出她追求的
      不是一时的快乐,而是相知相爱、百年好合的爱情。
      红娘:红娘的形象在王实甫笔下,是无与伦比的。她机灵、正义、宽宏大量又见
      义勇为,聪明机智又深谋远虑。作品歌颂她帮助崔、张二人的叛逆道路上的
      抗争,甚至以“信义”同崔夫人据理力争,和封建权威做斗争。
      崔母:全剧始终如一的反面人物,一开始便自报家门,交代家世,预示了戏剧冲
      突的社会根源。“寺警”“赖婚”“拷红”等冲突,集中反映了她内心的冲
      突:维护眼前利益,疼爱女儿与顽固的封建意识、门第观念之间的矛盾。她
      一抓住机会就反复悔婚,即便是莺莺和张生已经暗合、木已成舟,她依旧没
      有放弃要将莺莺嫁给郑恒的心,封建道德真是冷酷无情又虚伪可笑。
      主题思想: 《西厢记》的革命主题。反对封建社会、礼教的束缚,追求婚姻自主。从王实
      甫笔下崔、张二人的爱情奋斗史和郑恒的死,我们可以感受到婚姻应当建立在爱
      情的基础之上,对真挚爱情,它不应该被涂上“合礼”“报恩”的保护色。体现
      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主题。
      喜剧:《西厢记》在《董西厢》的基础上,从故事结构和人物塑造方面,充分发挥喜剧因
      素,构成了一部喜剧。
      语言艺术: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
      后世影响:元代《东墙记》、《倩女离魂》写折柳送别,曹雪芹《红楼梦》也吸取其反抗封
      建礼教的思想。翻译作品广为流传。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试浅析西厢记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