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3、93 ...
-
“呵……”皇后发出了一声轻蔑的笑声,“你来了这个时空这么久,居然还是这么幼稚,我真是高估你了。”
“你当年就没学过么,”薛宁馨冷冷地看着颜九瑶,满脸的不懈与嘲讽,“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以为你让她能活下去对她来讲就是好的么?”
“你说你可以仗势欺人,然后把她拉了起来,然后呢?”她一字一句地说道;“最一开始她会觉得很感激,可是渐渐的,她会发现她跟那个家已经格格不入了,家里的人恨她,她却不知道恨谁。最后她就会想,为什么你当初要多管闲事呢?对你来讲她不过就是小猫小狗一样的存在,而对她的父母兄弟来讲,她还是血肉至亲的女儿姐妹啊。”
“等到那个时候,她早晚会变得恨你,你觉得结局和现在会有什么区别么?”
“本来就不会有谁能救得了谁,世界上只有自己能救得了自己。”
“你问我为什么这么想?因为我当年就当过这样自以为是的救世主啊。”
这场对话最后不欢而散,颜九瑶从凤仪殿离开的时候,眼圈还有些红,没几天就传出了贵妃与皇后不和的传言,搞得后宫妃嫔又开始蠢蠢欲动,甚至连皇帝也特地问了下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毕竟在秦逢皓看来,皇后和贵妃可是妻妾和睦的典范,他一点都不希望看到这两个人的关系有什么问题。
薛宁馨和颜九瑶自然是把这个事情搪塞了过去,借口找得也很有意思,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讲听到了民间烈女的故事,被感动到一塌糊涂,说得秦逢皓不信也得信了,还被磨得下了口谕给那个所谓的烈女立了个碑。
颜九瑶觉得这展开也是很神奇了。
其实这个传言并没有流传几天,在皇后和贵妃联手处置了几个放出流言和跑去她们面前挑拨关系的人之后,所谓皇后和贵妃不睦的传言自然销声匿迹了。
毕竟她们两个比谁都清楚,即使她们之间有了什么矛盾,那也是她们自己的事情,不能让其他人有可趁之机,如果一旦她们的同盟崩掉了,对谁都没有任何好处。
然而这件事情没多久,就没什么人在意了。
大家更关心的,是皇后的身体,在众目睽睽之下,一点一点地变差了。
直到五皇子秦译和太平公主秦语周岁宴的时候,皇后仅能出席片刻,且与亲手抱着五皇子出席的贵妃相比,仅剩气势强撑着的皇后看起来更是虚弱。
薛宁馨和颜九瑶都知道,她的日子不多了。
生孩子这件事情,对女人来讲本身就是一大关,严重的一尸两命,就算顺利生产了,也会有或多或少的后遗症。相比之下只有身材走样什么的,已经是很不错了,更多的,是后半辈子的各种痛苦。
薛宁馨在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根本不适合生孩子的情况下,还强行怀孕生女,生产时又难产,说到底她没有一尸两命都是走了大运的。然而她的身体终究亏空太大,怎么养都养不回来了。
皇后身体不好的事情并没有瞒多久,周岁宴上的皇后什么样子大家都看得一清二楚,之后就传来中宫抱恙的消息。
在得到这个消息后,各世家都有些蠢蠢欲动。皇帝现在正是壮年的时候,皇后一旦崩殂,后位定然不会空置太久,那么无论是从后宫重新挑选人选还是从世家里再挑一位皇后都是有可能的。虽然贵妃她可能是各家女儿登上后位的最佳人选,但是别人家的女儿也不是没有希望啊?
所谓帝后情深,勋贵世家们可从来都没有相信。
没有相信的结果,便是总有外命妇借着向皇后请安的机会带着自家女儿进宫,安的什么心,那就不好说了。
秦逢皓身为一个皇帝,这种事情见怪不怪了,但是终究他也不能怪罪下去,最后索性一道口谕,不说外命妇无法进宫探望,连后宫妃嫔的请安都被免了。
与这道口谕同时下的,还有晋贵妃颜氏为皇贵妃、掌管后宫的旨意,上面草草地写着晋贵妃为皇贵妃,代管凤印,后宫诸事皆由皇贵妃处理。
这一道旨意下去,众人都慌了。
本朝自建朝以来,后宫虽设有皇贵妃这一品级,但是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哪个妃嫔真正得到过这一封号。
毕竟皇贵妃位同副后,有脑子的皇帝,自然不会搞一个有实际权力的副后来冲击皇后的地位;而没脑子的皇帝呢,就觉得既然是朕喜欢的女人,为什么不然她当皇后?
所以很神奇的,皇贵妃这个品级虽然有,却是个有如鸡肋一般的尴尬位置,也没人稀罕。
能当皇后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当副的?
颜九瑶接到圣旨的时候也是一脸懵逼。因为在她看来也是如此,她想不明白皇贵妃这个封号,除了把她推到风口浪尖,还能有什么意义?
这后宫中除了皇后已经没有人比她位置更高了,更何况她膝下还有两个儿子,地位简直稳得不能更稳,除非颜家造丨反,否则至少还在秦逢皓在位的时候,她完全不用担心自己。毕竟后宫的女人,想活下去,要么靠皇帝的宠爱,要么靠自己的家世。而对于颜九瑶来讲,这两样她恰好都有。
在这种情况下,突然就被封了个皇贵妃,颜九瑶心里也是有点发毛。
总觉得有些不祥的预感。
带着这种不祥的预感,颜九瑶领了旨谢了恩,低调地赏了下宫里的人后,在自己的殿后新修了个佛堂。
她虽然不信佛,比起求神拜佛更相信医学的发展,但是还是建了一个,每天去拜一拜。
万一有奇迹呢
秦逢皓对这个举动十分满意,大肆夸奖了一番,不知不觉给颜九瑶拉了更多的仇恨。
然而奇迹之所以被叫做奇迹,正是因为发生的概率太小了。
皇后薛宁馨,连太平公主二周岁的生日都没有等到,便溘然长逝,永远闭上了眼睛。
后世史书记载,“孝端文皇后崩,帝恸,月余未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