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入学高墙 ...

  •   浙东的油菜花开出了一地海洋,衬着连绵几天的雨水,更像是开在溪流上的花海。西晋末年三月,江南的雨又在缠绵不断了。一座破旧的茅屋里传出孩子的哭声,又有一个父亲烦躁的声音:“这么爱哭,一下雨这孩子就哭。真是的。”又有一个雷球滚下,突然“咔”的一声,是不远处的一座新坟,隐隐裂了一条小缝,显得更加怕人,小孩子的哭声更大了。

      绍兴上虞
      提起浙东上虞的祝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光房屋就占了100多亩良田的地方,一家连亲带族都是居官在外。
      “英台啊,此去杭城求学就是三年”,祝母叹道,“好好学成后,即可归来,杭城虽然繁华,但也比不上家乡,何况祝家庄良田秀水,且莫贪恋外面。”
      “我知道了,母亲。”祝英台应该是听了好几遍母亲的嘱咐了,“我会一到杭城就给家中写信的,母亲放心。”
      “明年清明时要记得回来,现世道凶险,要处处留心。清明要回来。”临行密密叮咛的母亲道。
      “爹,娘,英台知道了。

      杭城

      1.入学
      万松书院名校天下,读书人谁不知道,学风严谨九州相传,百年来又不知出了多少名仕。见山间青棕翠柏,万松环抱处,有一石牌坊上大字郝然写着“万松书院”四字,乃前朝后汉的丞相所题字。两边是一副对联,写着:
      浩然正气升正气,万松书院育万松。
      再往里看去,只看见不少人头攒动。今天是书院开院招生时期,已有几百名学生在院门了。院长静坐在紫檀木的浮雕龙纹太师椅上,微闭着眼睛,旁边立着院助。一个学生衣冠端正,双手递上一个红锦盒子,院助只伸出一只右手,并不接来打开一条缝,然后微笑。
      接着院长道:“何人推荐来此地?”
      学生依旧低着头:“家父马总之,里有家父一封书信。”
      “哦?原来是马都尉的公子马文才,你父亲与我当年为同年,他如今可好?我着实挂念啊。”
      “多谢老师关心,我仰望万松书院名声,望老师收留。”
      院长已经站起来了,双手将盒子捧回,说:“果然是马都尉之子,品貌不凡,谦虚下士。十天后才开学,这样热天,马公子不用在这里排队的。”
      “进院求学,和大家一起就好。”
      待马文才进去后,又一位学生双手递上红锦盒字,院长又问:“何人推荐?”这个学生道:“没有。”院长不动声色,听院助叹道:“请回吧。本院只招100人,没有熟人推荐,不得入院资格。”于是这个学生就被人带走了。看着他离开了书院。
      “学生也无人推荐,但请纳入书院。”“请回,本院遵循九品中正,有推荐人才可以入学。”
      “昔魏武帝求贤,唯才是举,为何书院不学习?”英台恰站在旁边暗惊,这人反驳书院规矩,将前朝政策拿来对比当世的优劣,也是暗暗佩服。只见一个颀长身躯的人手里端着一个比前面红锦盒子小一半的盒子,抬头对峙着院长。
      “大胆,魏朝政治混乱,上行下效,贪污腐化,怎么能与我朝相比?”院长睁开了眼睛,有些气冲冲的。
      “前朝虽战乱流连,但英才辈出,建安风骨,我朝高祖也与前魏武帝惺惺相惜。学生不敢,没有推荐,但做毛遂,请老师同意纳入书院。”浩然正气养正气,万松书院养万松,年轻的学生又恭恭敬敬地奉上了束脩的盒子。
      院长先笑了:“你叫什么。”答“会稽梁山伯。”
      又听院助道:“但束脩二十条,也是本院规矩,不得修改。”
      这男子踟蹰了,“束脩二十条?”“对,请回吧。”男子抬头看看万松书院,似乎要走的意思。
      英台却不肯了,上前来:“上虞祝家庄,杭城李恩施荐信一封,祝英台拜上。”
      院长点点头,“很好,祝家之子,又是李令尹推荐,进来吧。”
      英台拜谢了一番,又说:“另有束脩三十条,愿意代此梁兄所交纳。”
      “哦?这人胆识不错,既然如此,你也进来吧。”

      浙东的油菜花开出了一地海洋,衬着连绵几天的雨水,更像是开在溪流上的花海。西晋末年三月,江南的雨又在缠绵不断了。一座破旧的茅屋里传出孩子的哭声,又有一个父亲烦躁的声音:“这么爱哭,一下雨这孩子就哭。真是的。”又有一个雷球滚下,突然“咔”的一声,是不远处的一座新坟,隐隐裂了一条小缝,显得更加怕人,小孩子的哭声更大了。

      绍兴上虞
      提起浙东上虞的祝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光房屋就占了100多亩良田的地方,一家连亲带族都是居官在外。
      “英台啊,此去杭城求学就是三年”,祝母叹道,“好好学成后,即可归来,杭城虽然繁华,但也比不上家乡,何况祝家庄良田秀水,且莫贪恋外面。”
      “我知道了,母亲。”祝英台应该是听了好几遍母亲的嘱咐了,“我会一到杭城就给家中写信的,母亲放心。”
      “明年清明时要记得回来,现世道凶险,要处处留心。清明要回来。”临行密密叮咛的母亲道。
      “爹,娘,英台知道了。

      杭城

      1.入学
      万松书院名校天下,读书人谁不知道,学风严谨九州相传,百年来又不知出了多少名仕。见山间青棕翠柏,万松环抱处,有一石牌坊上大字郝然写着“万松书院”四字,乃前朝后汉的丞相所题字。两边是一副对联,写着:
      浩然正气升正气,万松书院育万松。
      再往里看去,只看见不少人头攒动。今天是书院开院招生时期,已有几百名学生在院门了。院长静坐在紫檀木的浮雕龙纹太师椅上,微闭着眼睛,旁边立着院助。一个学生衣冠端正,双手递上一个红锦盒子,院助只伸出一只右手,并不接来打开一条缝,然后微笑。
      接着院长道:“何人推荐来此地?”
      学生依旧低着头:“家父马总之,里有家父一封书信。”
      “哦?原来是马都尉的公子马文才,你父亲与我当年为同年,他如今可好?我着实挂念啊。”
      “多谢老师关心,我仰望万松书院名声,望老师收留。”
      院长已经站起来了,双手将盒子捧回,说:“果然是马都尉之子,品貌不凡,谦虚下士。十天后才开学,这样热天,马公子不用在这里排队的。”
      “进院求学,和大家一起就好。”
      待马文才进去后,又一位学生双手递上红锦盒字,院长又问:“何人推荐?”这个学生道:“没有。”院长不动声色,听院助叹道:“请回吧。本院只招100人,没有熟人推荐,不得入院资格。”于是这个学生就被人带走了。看着他离开了书院。
      “学生也无人推荐,但请纳入书院。”“请回,本院遵循九品中正,有推荐人才可以入学。”
      “昔魏武帝求贤,唯才是举,为何书院不学习?”英台恰站在旁边暗惊,这人反驳书院规矩,将前朝政策拿来对比当世的优劣,也是暗暗佩服。只见一个颀长身躯的人手里端着一个比前面红锦盒子小一半的盒子,抬头对峙着院长。
      “大胆,魏朝政治混乱,上行下效,贪污腐化,怎么能与我朝相比?”院长睁开了眼睛,有些气冲冲的。
      “前朝虽战乱流连,但英才辈出,建安风骨,我朝高祖也与前魏武帝惺惺相惜。学生不敢,没有推荐,但做毛遂,请老师同意纳入书院。”浩然正气养正气,万松书院养万松,年轻的学生又恭恭敬敬地奉上了束脩的盒子。
      院长先笑了:“你叫什么。”答“会稽梁山伯。”
      又听院助道:“但束脩二十条,也是本院规矩,不得修改。”
      这男子踟蹰了,“束脩二十条?”“对,请回吧。”男子抬头看看万松书院,似乎要走的意思。
      英台却不肯了,上前来:“上虞祝家庄,杭城李恩施荐信一封,祝英台拜上。”
      院长点点头,“很好,祝家之子,又是李令尹推荐,进来吧。”
      英台拜谢了一番,又说:“另有束脩三十条,愿意代此梁兄所交纳。”
      “哦?这人胆识不错,既然如此,你也进来吧。”

      “无亲不领情,无功不受禄。只是二十条束脩,不知道能否相还。”梁山伯又叹道,“万松书院竟不似万松存有正骨,也不见正气。”
      “梁兄不知,好的书院名额有限,推荐、束脩,向来如此。”
      “如此一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真是痛心。”梁山伯叹。
      “是啊,都说有教无类,书院也这样门缝看人。”英台再看此人,觉得一身正气,气度不同,想自己一人求学于书院,萌生了一个想法。“梁兄,不如我们结为兄弟,做个读书良伴。”
      梁山伯也是感激祝英台相助的,但是想到祝英台是有名的祝家庄人,一门皆将相,自己却是连束脩也交不起的,怕人闲话,便说:“很好,但怕高攀不起。”
      “我不愿意听到这种话。你不是说无亲不领情吗?梁兄愿意认小弟嘛?就请梁兄以后多多指教了。”
      梁山伯笑笑便回拜:“祝弟谦虚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