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十六 水柔,亦险(上) ...

  •   “师傅是想告诉我们,做大事的方法吗?”张天霖问道,张三丰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果然,天资最高的,还是张天霖,这么快就懂得了自己的意思。

      “水,看得见,摸得着,却怎样也无法用外力损毁,无论是砸还是砍,是劈是刺,怎样都不会让水受伤。”张三丰缓缓说道:“老子这般的说法,就是已经述说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柔能克刚,水可以在不经意间做到金戈铁马做不到的事情,逐鹿天下,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完成,毕竟,王朝更替,伤害到的,都是百姓,天灾人祸,百姓已经苦不堪言。天霖,重八,芷若,你们明白了吗?”

      “可是师傅,对付蒙元鞑子,除了用兵,还能用什么对付他们呢?他们都是一些不服教化的蛮夷,道德之说恐怕是不会对他们起作用的,只有用最有用的方式彻底驱除这些鞑虏,才可以恢复汉家江山,给百姓好的生活。”朱元璋却是不太赞同张三丰的意见,水?柔?对付那些蒙元鞑子,就该赶尽杀绝!深受其苦的朱元璋,怎么能够接受这些方法呢?

      “重八,师傅问你,你可以用兵把蒙元蛮夷全部杀光吗?一个不留?包括小孩子和女人?”张三丰依旧温和的问道,朱元璋突然感到了棘手,就算自己可以杀掉长城里的所有蒙元蛮夷,那么长城外呢?大草原呢?汉武帝雄才大略,就算是倾尽国力也没有做到的事情,自己可以吗?

      朱元璋突然感到了有人在拉扯自己,他转头一看,是周芷若,周芷若可怜巴巴的拉着朱元璋的袖子,说道:“哥哥,不要,他们很可怜的。”朱元璋一阵气苦,我的好妹妹!他们可是杀了你父母的仇人啊!正在苦恼间,朱元璋突然意识到了张三丰说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朱元璋在皇觉寺的时候,在老住持的教导下,可是读过很多史书的。

      来自汉人内部的阻力!来自那些善良的汉人百姓和迂腐的文人的阻力!

      大汉民族原本是极具血性的民族,但是自从大汉民族成为农耕民族,有了固定的居所之后,就会从马上下来,从英武的马上民族变成了柔弱的农耕民族;农耕民族可以拥有辉煌的文明,拥有及大量的财富,可是,在军事这一块儿,自从大汉民族定居中原以来,就没有完全压制住北方未开化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强悍的战斗力和快速的移动力每每让以步兵为主要战力的大汉民族无可奈何。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武帝倾全国之力,也不过得铁骑十万,骑兵一直以来都不是大汉民族的主要战斗单位,所以在速度上,以及威力上,大汉民族的军队始终是落于下风,但是军事上的弱势并不足以酿成大汉民族历史上的几次蛇吞象的悲剧,最重要的还是文化上,被统治者异化了的儒家文化不仅仅是在文化上使得汉人轻视那些“未开化”的蛮族,并且还生出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认为大国泱泱,不必惧怕那些蛮族,并且每每被蛮族侵略,打退之后,都不予追究,认为是“大度”,若要追究,便成为了“有失国体”。

      千百年来,每一位对抗少数民族的将领迫于儒家文人的压迫,不得不做这些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情,就算是汉武帝,那位一手缔造了独尊儒术的局面的帝王,在对匈奴使用了铁血屠杀政策之后,也在后来被儒家文人诽谤成为“屠夫”;那位挽救大汉民族于既倒的名族英雄冉闵,也是因为屠杀了太多的胡人,所以在史书中被骂,导致了现在的绝大多数汉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民族还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如此,这个“优良”的传统就这样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

      可是为什么不能对那些少数民族进行报复呢?少数民族杀我同胞,辱我妻女,夺我钱粮,坏我江山,罪行不胜枚举,为什么大汉民族就不能狠狠的报复他们呢?五胡乱华时代,黄河流域汉人几近死绝;金人南下,黄河流域的汉人又一次惨遭屠戮;蒙元南下,屠戮我汉人子民何止千万?

      四川省,在南宋灭亡之后独立支撑了数十年,也是因为如此,这个南方最为繁华,人口最多,并且产生了交子的富庶之地,被蒙元大军屠杀了超过百分之九十的人口,天府之国,恍如炼狱。至于满清南下,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屠,这些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发生,但也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那些善良的百姓,就不会去奋起反抗呢?那些迂腐的文人,为什么就不去闭上他们的嘴呢?

      朱元璋看了看一脸微笑的张三丰,露出了一丝苦笑:“师傅,弟子明白了,那么,弟子应当如何做呢?”张三丰很是满意,朱元璋的悟性和天资也是很不错的,被自己一点拨就想到了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就是来自汉族儒家文人们的阻力,虽然蒙元压制儒学,可是这并不能阻止那些迂腐的文人们的迂腐思想。

      张三丰摇了摇头:“这一点为师也不知道,为师只能说,铁办不到的事情,水,可以办到。”

      张天霖也想到了这个问题,前世的时候他对这些迂腐的文人也是颇为无奈,可是亲眼见识到了汉民族的善良之后,他也颇感无奈;不过正如张三丰的意思,用铁血政策固然可以让游牧民族大失元气,可是正如游牧民族用铁血对付汉民族一样,同样都不能消灭对方,蒙元那么多人,杀得完吗?能斩尽杀绝吗?答案是否定的,用铁血永远也无法彻底消灭一个文明民族。

      在冷兵器时代。不是说农耕民族的战斗力比游牧民族差,农耕民族真正要发展军力的话,往往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大帝国,如大汉帝国,如罗马帝国。杀游牧民族如杀鸡一样的。游牧民族在军事上比农耕民族的天然优势真正的是在战争成本与广阔的草原。农耕民族打游牧民族,一是战争成本过大,不能持续打击。如汉武大帝那样持续打击那简直就是古代历史上的奇迹了,经后世的努力最终把匈奴干到欧洲去混了。

      但是冷兵器转变到热兵器的时候,农耕民族的战争成本大为降低,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一去不反,就是因为战争成本降低。一颗子弹的造价才多少钱?冷兵器时代揍游牧民族需要马,一匹马需要多少钱?还有就是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败了就可以往草原里跑,你农耕民族要追,除了要克服人与自然的困难外,还要解决后勤的问题,而后勤的问题,本身就是钱的问题。

      可是在这个时候,火器还没有发展的很好,在火器没有发生质变之前,农耕民族对付游牧民族,还是有着先天缺陷;不过中华大地人才辈出,这些问题,自然有人想过并且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比如孙武;《孙子兵法》作战第二讲: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春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调,粮饷不再三转运,武器装备在国内准备充足,粮草补给在敌国解决,这样,军队的军粮就能满足了。

      国家由于兴兵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长途运输。长途转运军需,百姓就会贫困。临近驻军的地方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国家的财政枯竭。国家因财政枯竭就会加重赋役,军力衰弱、财政枯竭。国内百姓穷困潦倒,每家资财耗去了十分之七。政府的经费,亦因车辆的损耗、战马的疲惫,盔甲、箭弩、戟盾、矛橹的制作补充及丘牛大车的征用,而损失了十分之六。

      所以,高明的指挥员务求在敌国内解决粮草供应问题。就地取食敌国一钟的粮食,等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钟;夺取当地敌人饲草一石,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石。

      要使战士勇于杀敌,就要激励军队的士气;要使军队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用财物奖励。因此在车战时,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士卒,换上我军的旗帜,将其混合编入自己的车阵之中;对于敌人的俘虏,要给予优待、抚慰和使用他们。这样就会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日益强大。

      当然这些都是军事手段,张天霖也知道,这就叫做以战养战,但是这样还是不足以彻底消灭游牧民族,最好的方式,不仅仅如此……

      PS:新人不易,如果您喜欢此书,就请给力推荐、收藏!诸位的贵手轻点,小轻轻才有继续下去的动力!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