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点化卢老汉 ...
-
清水庵是一个三进的小禅院,施主们也是这十里八乡的人劳动人民。院门上的漆已经斑驳,显然很久未曾修过。山门前有一棵大大的银杏树,听说是当初建庵的时候第一任庵主亲手所植,想来也有近百年了。
春天万物生发,那银杏也是一树嫩绿的叶子,树冠大如天棚,院内院外各探一半儿,看上去非常有生气。细密的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里安安静静地洒下,斑驳了一地,感觉静谧而美好。
清水庵虽是一处小庵堂,但是香火却十分旺盛。此时院中早有许多善男信女,伏在地上求神祈愿,那份庄重冲击了月华的视线。有信仰,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红尘三千,浮世茫茫,命运之事谁又说得清呢?若说前世,她还偏向于无神论,此世的她却对冥冥之中是否有天意的问题多了一些执着。
无论众生有多少贪嗔痴怨,菩萨总是一双慈眼看着众人,不言不语却给人力量。月华随着众人虔诚地拜倒在菩萨身下,像是找到了依托般,内心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坚定。
静娘跪在月华的右侧,口中念念有词,“求菩萨保佑小姐平安喜乐。”
月华闻言,一股热流从心底涌起。她不是孤家寡人,这个世上毕竟有真正关心她的人,祖母、静娘,哪怕是为了她们,她也要好好的。
庵堂不大,月华和静娘很快拜完所有的菩萨,向庵里的小尼姑施舍过香油钱之后,月华便拉着静娘在庵里四处闲逛。
清水庵得名是因为附近有一处泉水,名清泉,四季喷涌,清澈甘甜。月华听人说过,用清泉水泡的茶甘冽醇香,能静心凝神。前世她闲暇之余学人附庸风雅摆弄过茶道,她知道“水”对于茶的重要。那时给她授课的老师常说,无水不可与之论茶,水为茶之母。并时常感慨污染严重,良水难得。今生既然有机会,她定然要将前世的遗憾补回来。
“卢大叔,真实不巧,师傅今天一早就被周家的人请到镇上去了,恐怕要两三天之后才能回来。”走到路口的时候,月华看到一个衣衫朴素的老头再和小尼姑对话。
“呃,这样啊。那怎么办呢?不知小师傅可否帮一下小老儿……”老头从怀里颤颤巍巍地掏出一封信交给小尼姑。
小尼姑面现为难之色,“卢大叔,慧明识字不多,要不您改天再来……”
“哎,那也只能这样了。”那位老汉颓然丧气,显然是十分失望。
可是慧明也没有办法,她来的晚,不识几个字。今天师傅和识字的慧丰都出去了,她一时还真想不出什么办法。这十里八村的都是目不识丁的农人,让她去哪儿找个识字的人呢?
“这位大叔可是要帮忙?”月华主动走上前去。据她猜测,那位大叔应该是要找人帮忙看一下书信,这个忙她是可以帮的。
“姑娘也识字?那太太……太好了……”老汉欣喜莫名。连忙把信交到月华手中。
“老汉的三儿子在洛城的沈记银铺里当管事,前两日差人送来了一些银钱和书信一封。以往老汉都是去找村塾里的赵老先生帮忙,可是赵老先生去年底去了,这下老汉连个读信写信的人都找不到了。听说清水庵的明净师傅识文断字,老汉这才找来。”老汉絮絮叨叨的说了很多。
月华明白老汉的心情,乡下人淳朴,心里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因为怕别人不明白,就把自己知道的所有杂七杂八的事情一股脑的全都吐了出来。
月华从老汉手中接过信,信封都被揉地有些发皱了。月华打开信封低头看信,老汉则一脸紧张地盯着月华。原来是卢老汉的儿子卢三被东家寡居的女儿看中,想招卢三入赘。卢三心底犹豫,但又因铺子里的事情走不开,遂写信来问父母的意见。字里行间,卢三对东家的女儿很是赞赏,说东家的女儿温柔贤惠、知书识礼,是一个难得的好女子,只是命途多舛。
月华明白在古代“入赘”不是一件特别光彩的事情。即便在现代的时候,人们对“入赘”还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偏见的。看卢三信中的意思,是愿意入赘的,只是月华拿不准卢老汉对入赘是什么样的态度。
“大叔,是好消息。您的儿子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他想要成亲了,特地写信向您老讨一个主意。”月华斟酌用词。
“成亲。”卢老汉明显一惊,接着脸上又绽开如花的笑意,“那敢情好,他的两个哥哥儿女都有三四个了,他也该成亲了。之前,给他介绍了多少女孩儿,他都给推了,说是混不出个人样来就不成亲。现在终于想开了,好,好……”
卢老汉激动莫名。不过很快他便反应过来,儿子成亲固然是好事,但未来儿媳妇是哪家的女儿啊?“姑娘,三儿有没有说瞧中的是哪家的女儿?”
“大叔,咱们去那边坐着,我和您细说。”月华和卢老汉一前一后走到黄杨树下,月华找了了一块儿石板坐下,并示意老汉也坐下。
“姑娘,三儿都说了些什么?”老汉已经等不及的样子。
“呵呵,大叔您一定希望儿子过舒心富足的日子吧?”月华并不直接回答老汉的问题,而是打算采取迂回战术。
“那当然,做父母的辛辛苦苦一辈子不就希望儿孙们能有个好日子嘛。”老汉说这咧开了嘴。月华心想,这倒是一句大实话。
“大叔,您想要个什么样的儿媳妇啊?”月华再问。
“呵呵,老汉是庄稼人,哪有那么多的要求啊。只希望儿媳妇健健康康的,能和儿子踏踏实实的过日子就行了。”老汉憨实地笑了。
“呵呵,大叔真是个实诚人。我瞧大叔像是有些家底的人,平时一定没少得儿子的帮衬吧?”
这话像是勾起了老汉的伤心事,老汉长叹一口气说,“是啊,多亏了三儿,这个家才能过程现在这个样子。若不是三儿,老汉哪来的银子买田、盖房啊。就连他二哥娶媳妇的聘礼,都是我家三儿帮着凑出来的。不是我说,我家最有能耐的就是三儿。老汉最对不住的也是三儿,为了凑齐他大哥下聘的二两银子,我和老婆子把三典当给城里的商家做学徒,可怜那时我的三才六岁啊。我听说,这做学徒从小就被人非打即骂,听得我家老婆子天天夜晚一个人落泪,后来我和老婆子索性也就不托人打听了,怕听了伤心。想不到,我家三儿却是个有大出息的,年轻轻地就成了银铺的管事。”
卢老汉又难过又骄傲。月华理解这种复杂的感觉。她接着道,“大叔,困难都过去了,您也就别再伤心难过了。您家三儿在信里说,他能有今天,可多亏了您这位准儿媳妇呢。他在信里说,如果您同意,他就改天抽空接您和大娘去洛城,看着他把喜事给办了。”
“这孩子也忒多心,他好不容易瞧上了一个女子,我和老婆子哪能不同意?”老汉嘴上嗔怪,脸上却挂满笑意。
“姑娘,你倒是和我说说,三儿要娶的是哪家的闺女?”老汉接着问。
铺垫了这么多,也是时候把事情给和盘托出了。“是沈家银铺东家的女儿。”
老汉闻言有一瞬间的愣怔,因为一直关心着三儿子,所以他对沈家银铺的事情也多多少少知道一些。“沈家银铺不是只有一个守寡的小姐吗?不行,不行,三儿怎么能娶一个寡妇呢。小老儿不同意。”卢老汉面现凛然之色,刚才的小心翼翼判若两人。
“大叔,您别激动,先听我一言。”月华试着安抚。
可小老儿根本不领情,“姑娘你不过是个十来岁的丫头,虽然识文断字,但是不懂这些事情,你还是不要说了。”说完,抬脚就要走。
“大叔,您如果真是为了儿子好,就该设身处地为他想一想。寡妇又怎么了?您觉得儿子要一个寡妇会有损您的面子吗?面子重要还是您家三儿的幸福重要。如果您的儿子一辈子都不开心,那您要这个面子又有什么用?说什么为儿子着想,说来说去还不都是为了你自己。”月华的声音猛然提高,语气也有些不客气。
“姑娘,看你年纪小小的,小老儿不和你计较。”老汉气氛地转过身,愤愤地说,“我的儿子我当然会为他着想。”
“你是在为他着想吗?你可知,若是你不同意,你儿子就会辞掉银奖铺子里的活计,回家来和你一起种地。若是收成好还罢了,若是收成不好,那就得卖田卖地甚至卖儿卖女,来缴纳丁税。您想想,如果是因为您现在一时的偏见,而导致您的儿子孙子过上那种日子的话,您的罪过得有多大。俗话说,常将有日思无日。如果您现在同意了儿子的婚事,依照沈家的家底,您的孙子会读书,有可能中秀才、举人,到时候您一家可就是官身了。我觉得笨蛋才会选择第一种日子。”
月华的话让卢老汉的心思活泛起来,官老爷啊,他们平头老百姓平时哪敢想这些?
月华知道自己给卢老汉画了一张大饼,每个人心里都有改变命运的渴望,只是这些世世代代以土地为生的庄稼人,眼界没有那么长远罢了。没有眼光,也就缺少了改变命运的机遇。
“姑娘说的也有道理。”卢老汉往回走了两步,脸上还是挂着纠结。
“大叔,您是从苦日子过来的,您还想过回去吗?人总是要往前看的。”月华说。
“哎,姑娘,是小老儿没想开。麻烦你帮忙给三儿回信吧,就说小老儿同意了。”老汉下定决心说。
“大叔这才是为儿孙着想啊。”月华说,“可是信上还有一件事情,我还没来的急和大叔您说。”
卢老汉此刻倒也没有很大的反弹,只是认命地说,“姑娘尽管说吧。”
“嗯,是这样的。因为沈家银铺东家的独子三年前得疾病去了,沈家现在只剩这么一个寡居的姑娘。您也知道的,这个姑娘知书识礼,人也贤惠通达,您儿子说很合自己的心意。只是沈家银铺的东家说,他就这么一个女儿了,庞大的家业将来自是要交给女儿的。所以想您家的三儿‘入赘’。”
“什么‘入赘’?”卢老汉瞪大了眼睛,显然这才是重磅炸弹。“他沈家的女儿爱招谁招谁,让我家三儿入赘,没门。”
月华不语,只是静静地等待卢老汉把情绪发泄出来。
很快,卢老汉便泄气地问,“三儿,三儿他同意了?”
“大叔,我刚才劝您的话,难不成您都忘记了?即便入赘那也是您的儿子啊,媳妇生了孩子还是您的孙子啊,难道就因为孩子姓沈,您就不喜欢自己的孙子了?难道您家三儿入赘了沈家,您就不是他的生身父母了,他就不孝顺您了?”
“这……这……”卢老汉喃喃半天。他从月华的手中拿过信,颠来倒去的看了半天,可是却一个字也不认识。
“大叔,柳家是如何发迹的,您一定听说过吧?”月华只得摆事实讲道理。
一旁的静娘听到柳家,“咦”了一声,收到月华警告的眼神,便又住了嘴。
柳家是如何发迹的,卢老汉自然知道。明白了月华的意思,卢老汉也完全放下了心结。说不定卢家将来也会像柳家一样,成为当地的大户呢。
“姑娘是个识文断字的人,这回信之事,也麻烦姑娘一并代劳了吧。”卢老汉说话的语气又变成了刚开始时的恭恭敬敬。
“大叔不必客气。”月华笑道,转身唤屋里的慧明小师傅要了纸笔。
月华一边写一边询问卢老汉的意思,并提了一些建议,卢老汉忙应不迭,一味点头称是。想想自己有可能成为官老爷的嫡亲爷爷,他哪还有不应的道理。
“呵呵呵,此女小小年纪,到时难得的钟灵毓秀、聪明颖悟啊。”
“宁拆十座庙,不悔一门亲,最难的的还是有一副好心肠。”
月华不知道,自己的今日举动,竟被人给瞧了去,而且还获得了这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