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1、写在最后的话 ...

  •   我是2012年来的成都。

      那个时候我毕业两年,已经换了两份工作,带着几大包质量拙劣的淘宝爆款,为了第三份工作和男朋友来了成都。

      成都是天府之国啊,成都是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啊,成都怎么怎么地啊,关于成都的这些赞誉全国人民都知道,然而我来成都纯属意外,不带任何期待。

      作为一个纯正的北方人,我只觉得这个城市的空气潮湿的要死,衣服不管晾多久摸上去都会有一种潮湿的黏腻感,而且我听不懂四川话,不管谁跟我说话我都一脸懵逼。

      我刚来成都男朋友就被派到别的城市出长差,我一个人在三环外和一对陌生的情侣合租了一套房子。当时二环在修高架桥,马路仅剩一辆公交车可通过的宽度,堵车堵到天荒地老。我每天六点半就出发,先打一辆摇摇欲坠的小三轮到公交站,然后找个坐位倒头就睡,我从来都不担心睡过站,因为睡一觉起来八成还堵在路上。四十分钟的路程我每天要走两个多小时,即便这样还天天迟到,为了应付查岗我每天和领导斗智斗勇,我觉得继续干下去自己都能当特工了。

      尽管我努力和同事打交道,但依旧能感受到自己和周围深深的隔阂。如果一个人说普通话,一个人说方言,聊天总会呈现出一种迷之尴尬,尴尬到我自己都聊不下去。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我越深入这个城市就越发觉得自己是个异类。作为一个外地人,和本地人聊天的话题永远离不开关于成都的那些陈词滥调,不管是喝茶、美女还是生活方式,只要贴上成都这个标签就会变得特别,这种强调泛滥到令人审美疲劳,几乎要激起我的逆反。每当话题转到这个方向我都会选择沉默,因为我担心自己会忍不住开始抱怨。对我而言这只是一座陌生的城市,衣服似乎永远晾不干,二环路似乎永远修不好。

      下班以后我继续奋不顾身投入堵车的洪流,直到天都黑透才能到家,这个时候只有路边的串串摊能抚慰我。寒冷潮湿的空气里,串串冒出的热气温柔的几乎令人欲泪,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食物会像串串这样,摆在路边也不会觉得落魄,一个人吃也不会觉得寂寞,这种每当天黑才出现的简陋饮食,居然能让人在抑郁的生活里咂摸出温馨的味道——不仅是串串,成都的很多街头小吃都是如此。那一年是串串治愈了我的灵魂,虽然最后我把自己吃成了胆固醇超标。

      在成都的第一个冬天我险些被冻死,没有暖气的冬天对北方人是个极大的考验。我即便穿着毛衣毛裤裹着棉被依旧冻得瑟瑟发抖,恨不能把电暖气抱进被窝。开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大腿上出现了一些奇怪的斑纹,后来才意识到自己是被电暖气烤糊了。那年冬天还有一只老鼠跑进了我的房间,每当夜深人静就能听到某个角落传来奇异的响动。就在那一年,我每个晚上烤着电暖气,听着老鼠以及隔壁情侣做运动的声音,打开电脑写了《锦城梦华录》。

      最开始的时候我只打算写两万字打发时间,后来我决定在十万字的时候结尾,但最后我写了三十来万字,那个时候二环路都修好了,我也搬离了那个发霉的小房间。

      当时我并不喜欢成都,为什么我会写一部关于成都的小说呢?我想是因为我急于融入这个城市,我害怕被这个城市抛弃,当时写这本书就是我试图融入这个城市的方式。当我回头看这本书的时候,依旧能感受到自己当时的迷茫和焦虑,有些段落我对这个城市赞颂到近乎谄媚,成书之前我把那些不自信的文字全都删掉了,当时我太焦虑了,而现在这种焦虑已经不见。那个时候我每天挤在充满体臭的公交里,仰望着成都灰色的天空以及建了一半的二环高架,奇怪的是我竟感受到了某种诗意,一个光怪陆离的老成都莫名地在我心中复活。就像吃串串时一样,我得到的远超过我期望的——包括胆固醇。

      如今我和我的胆固醇已在成都生活了五个年头,我成了一名基本业务全部不合格的家庭妇女。我喜欢晒太阳,不开空调不穿秋裤也能安然度过一冬,我现在已经很少回北方,因为我更喜欢这里潮湿的空气,我依旧不会说四川话,但我学会了很多四川话的说话方式,我依旧很少和人聊天,但这只是我的性格使然。有一天我走在路上,一个路人拦住我问我哪里可以充公交卡,我告诉他往前走倒左拐,第一个五岔路口的角上就有一家红旗超市。说完这话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然成了本地人。

      五年前我并非为了追寻这样的人生才来到成都,然而成都给了我这样的答案,我不知道这样的答案是好是坏,不过人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最开始写《锦城梦华录》的时候我只想写一个老套的言情小说,男主角应该英俊潇洒无所不能,最起码他应该有份稳定的工作,然而写到最后男主角程涛竟然离开了自己赖以生活的体制选择了自我放逐,这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甚至对这样的结尾产生了怀疑:一个没有显赫身份的男主角还能成为言情小说的男主角吗?然而这个发生在成都的故事似乎只能这样结局,也许从那个时候起,成都就在向我暗示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我现在仍旧在这个城市里努力寻找标准答案以外的人生。感谢那么多喜爱这本书的读者们,大家对本书的讨论也好,批评也罢,于我而言,都是莫大的鼓励。

      当时写《锦城梦华录》的时候,我从没想过这本书有朝一日可以出版,回头重读这本书也为自己当时在网络上连载时的不严谨和随意感到惭愧。这本书的出版必须要感谢两位编辑:孟阳和建华(小花)。和这两位编辑的相识还真有些曲折,跟小花编辑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刚生完孩子,当时我穿着睡衣头上还扎着毛巾,就像刚从澡堂里出来,现在想来那个场景真是诡异。纸书最终得以顺利出版,还要感谢陈亚明、孙光雨还有赵峰三位老师,还要感谢尼罗给的推荐,如果不是大家的执着和努力,这本书永远也不会变成纸书。啥也不说了,缘分啊!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锦城梦华录》的出版也是成都这座城市给我的一个惊喜,可能是现在这个城市被贴的标签太多了,我依然不喜欢给这个城市贴标签。这个城市本身并没有什么硬性的规定,这里有多少种人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正是这些人和这些生活方式组合成了成都,而成都也在影响着更多人,塑造着更多的生活方式。标签只是别人的定义,其实真实的成都更为温和,你可以选择来了不走,也可以选择来了就走,也许有失望,也许有期望,你走的越远,生活向你展示的就越多,不单成都,人生亦如此。

      那么现在我喜欢这座城市吗?

      我愿用王尔德的一句话来回答:我只是住在这里。或者再加一句

      ——并且一直住在这里。

      疏狂老鬼
      2017年5月1日于成都家中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01章 写在最后的话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