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4、七十四 ...

  •   兴亡之章一

      秦王政二十二年,李信、蒙武这两位深受秦王信赖的将领受命为统帅,率二十万大军,抱着灭国的野心叩关攻楚。

      大军来势汹汹,起初攻城拔寨,势如破竹,很快深入楚国境内。在郢陈城下,楚人的抵抗变得顽强起来。虽因荆楚之地多丘陵沼泽,无法运来大型的攻城器械,但光是秦军步卒组成的弩阵,已足令围城中人战栗。阵前将领一声令下,便有无数闪着寒光的箭簇如冰雹一般密密麻麻地砸向围城,穿透宫殿的瓦顶,穿透泥筑的墙壁,穿透人畜的躯体。城中军民若是留在地面上,便仿佛置身于一张致命的天降之网中,无路可逃,亦没有喘息之机。幸而楚人得到墨家能工巧匠的帮助,事先修筑了一批防御工事:城中挖掘了许多地道,纵横交错,既能供人躲藏,也能防止敌军从城外挖隧道攻入。训练有素的民夫在士卒的掩护下将柴垛、石灰、泥土等物混合起来,不断加固城堞。另外墨家弟子还指挥守军拆掉被毁坏的故楚王宫得到木材和石材,临时造出墨子藉车、弩车和转射机安置在城头,用以投射石块和箭矢,向秦人还击。

      苍狼藏身于西面城墙的角楼之中,身前、头顶和两侧的牛皮大盾上均已插满羽箭,他只能一面弯腰低头躲过持续飞来的流矢,一面操作弩机,一刻也不得停歇。他喘着粗气,满眼血丝,汗水已让视野都模糊了。转身之时蓦地察觉有什么不对——角楼不知何时多了两个人,以他可与野兽媲美的耳力,竟毫无知觉;再定睛一瞧,其中一人是卫庄,这便又放下心来。

      “你累了。”卫庄淡淡地道,“无忧,你去替他。”
      “是,大人。”

      眼见终于有人接替自己,苍狼不禁长出了口气。他跟随卫庄离开角楼,在城墙上四处巡视,鼓舞士气;有时也拔剑替箭雨密集的地方解围。最终二人进入城楼中用于指挥战事的一间密室,此处的墙壁和屋顶都衬以铁板,只在墙上留下数个瞭望小孔,可谓固若金汤。苍狼望了望城外的秦军方阵,叹气道:“不知邯郸被围时,是否也如这般紧迫。”

      “……比眼下更危急十倍。”卫庄道。那一瞬苍狼几乎瞧见他唇边出现了以往常见的讥诮笑意,但很快便化为一片发号施令的冷峻。

      “鸩羽千夜已经炼成。今夜,我要你潜出城外,到秦军营帐后方的树林中接应赤练。你二人绕过岗哨,到达秦军的水源处。你需一路掩护她。”

      苍狼双目一亮。“大人是否谋划行刺他们的主帅?”

      卫庄摇头否决了这个提议。“此事赤练也曾自荐过。然而秦人的中军大帐岂是容易闯的,即便集结流沙全力做成这件事,也势必损失惨重。何况杀李信一人,秦国军中更有十人,百人,都是出色的将才;我方却恰恰相反。此举得不偿失。只能暂且缓一缓他们的攻势,也令李信进一步失去对楚国兵力的判断。”

      “但属下听说……前两日,白凤孤身一人混入秦军营地,刺杀了几十名秦军锐士和一名都尉。”

      卫庄揉着太阳穴道:“我让他去秦营盗取一封罗网的密信,他回报说守卫太严,难以下手,只得将目标附近的兵士都杀了,方能不被人察觉地进出营帐。”

      原来这便是不被人察觉的办法吗?苍狼一时词穷。他双手抱拳,从卫庄手中接过一枚信符;已经走出数步,忽然又回转过来,低声道:“一旦……一旦城池失陷,大人和昌平君打算从何处撤退?”

      “你倒忠心可嘉。”卫庄似笑非笑地转向瞭望孔,“不过谁说我要走?”

      “可是大人——”

      “项将军与我定计多年,等的就是这一战。即便此城化为废墟,我不会走,昌平君亦不会走。”

      苍狼不敢多问,领命而去。其后数日,秦军连营中果然闹起了“瘟疫”,许多士兵不明不白地暴卒。但得到军中医士指点,从十里之外的旷野掘地取水之后,疫情便逐渐好转。秦国将士无不痛骂楚人使些鬼蜮伎俩,但李、蒙两位将军安抚众将士道,楚人派出巫蛊细作,正说明城中兵力空虚,只需全力攻陈,必定能克。

      时候渐渐入夏,士兵们也从冬衣换做了夏衣。得益于从荥阳大仓运来的粮草物资,秦军的攻势更加猛烈,终于在芒种前后攻陷城池。取下陈城之后,秦军便将城中一些与楚国王室有牵连的世家大户都控制起来,又挨家挨户地搜捕以“巫蛊之术”替人占卜治病的医者等等。但除了抓住几个偷偷将木偶埋进土里、夜间祷祝的可疑之徒,并没有更大的收获;令秦王咬牙切齿的昌平君,也始终不见影踪。

      李信大军在城中稍作休整,随后与蒙武兵分两路,于汝水两岸展开攻击。不出半月,两支大军都各自传来捷报——李信军攻下了平舆,而蒙武军占领了寝丘。

      楚国的汝水防线破后,秦军军心踊跃,诸将争做先锋。尽管如此,李信却难以放心;楚国地大物博,楚军的主力必定不止于此;他们的弱点仅在于调动松散,短时间内不能集结。倘若和以往一样只是想取下些城池土地,则需兵贵神速,攻其不备。但他们的目的是全胜,是灭国,则必须要彻底消灭一国的有生力量。

      此时,间人从寿春传来密报,楚王负刍面对秦国大军的攻势十分胆怯,命大将项燕将楚军主力尽量部署在寿郢附近,未曾远调。于是他决定继续南下,寻找项燕军决战。

      这一日在幕府中,李信与诸将共商下一步进军的方略。一名年轻小将献策道:“项燕一军好比蛰伏在草中的毒蛇,击打草木只会让它藏得更深。既然我军本已兵分两路,不如一路在上游造船,一路渡河后向寿郢挺进。造船工事若引起楚军斥候的注意,则可吸引项燕主力来攻,此时国都空虚,正合偷袭;若项军仍龟缩不动,便让船只顺水而下,水路合攻,直取郢都。这就好比同时攻击蛇的两端:斩蛇头,打蛇尾,令它自救不得。”

      李信大喜,笑道:“此计大妙。蒙将军有子如此,真叫人羡慕。”

      少年将军抱拳道:“将军谬赞了。”

      “既如此——蒙恬听令!即日起便由你主持造船之事。务必在一月之内,造出可搬运两万精兵的大小船只,听候调用!”

      “末将遵命!”

      于是李信率军南下,将麾下十万大军暂时驻扎于新蔡。此地位于汝水与淮水合流之处,城中物资丰富,交通便利,又可从陈县调运来开工必需的胶、漆、桐油、石灰等物。士兵和工匠连日伐木造船,声势浩大。但当十来艘战舰接近完工时,蒙武那一路大军却始终没传来任何消息。数次派出的侦骑,又常常不明不白地消失得干干净净,一人一骑也不曾回来。李信焦躁不安,只觉心头无端气闷,好比拳头打进了一团乱麻里,空荡荡的没有着落。

      正在举棋不定时,后方传来惊人军报:郢陈又叛了!!!

      李信怒不可遏。郢陈的反复无常不仅是对大秦国威的蔑视,也全盘扰乱了大军的计划——如果按照蒙恬原先的主张从水陆两路同时进攻寿都,那么郢陈随时可能从后方偷袭,与国都的楚军形成夹攻之势。况且叛军收复失地后,还可主动出兵威胁鄢陵,而一旦鄢陵有失,这支大军的粮道、与秦国国内的联系均被切断,等于说成了孤军。噩耗一个接着一个,数天后,一批楚国死士潜入上蔡军营,利用从陈城调来的桐油、漆汁等物在码头大举纵火;虽然将军蒙恬及时发现并截杀了这批刺客,但方才造好的新船仍是被他们焚毁大半。李信心知这一系列的骚扰举措和在陈县反复挑起动乱的幕后主使必定脱不了干系,此时一味舍弃后方强攻国都,只怕更要入了楚人的圈套。反复斟酌之后,他一面派遣蒙恬去联络蒙武一军,一面引兵往西,打算彻底剿灭郢陈的叛军,哪怕屠城也在所不惜。

      回师路上,李信分外小心,但凡遇上险要的地形,必遣斥候反复探查,确定没有埋伏;士卒取的水,吃的食物,也必定亲自尝过。然而这一路竟比来时更为顺利,连从新蔡抵达的运粮部队也回报说并未遇到楚军的骚扰。即便如此,李信仍然很难安心:入夏以后,荆楚之地的气候愈发炎热,从关中来的秦人不适应密林沼泽地域的闷热潮湿,士卒多有负伤染病的,行军的速度被逐渐拖慢。如果再不取得下一个大的战果,士气难免会低落。他想起武安君当年在取得鄢郢大捷之前的困境:围城久攻不克,粮草短缺,气候恶劣,士气低下。武安君,是否也曾进退维谷过?是否也曾质疑过先前的战略?

      但他必须顶住——不仅仅是部下的,更是自己内心的不安和怀疑。

      “……还有多远?”

      “三舍之内。”

      老将军在他那匹雄壮的白马上挺直了腰杆。他盯着眼前这个一身白衣、轻轻立在树梢的年轻人,无数鸟儿在他的头顶上方唧唧喳喳地飞舞,有些停在他的肩膀和指尖。年轻人回答过问题后便一挥臂膀,群鸟四散,宛如训练有素的士兵。

      项燕不得不对这个少年的能耐生出几分惊叹和敬意 。这些鸟儿的目力远超他们麾下最出色的前哨探子,又绝不会引起敌人的警觉。可惜,他想,他的主人是那个毒蛇一般的男人——尽管他确有几分手腕,又对这一战贡献颇多,但一个以阴谋暗杀为业的人,对楚国恐怕着实谈不上什么忠诚和信义。若是他手下这些能人可以为大王所用……

      那白衣少年冲着楚军诸将略一点头,与来时一般无声地消失了。项燕收回目光,将思绪集中在前方的道路上。夕阳宛如酒醉之人的脸,踉踉跄跄地坠入山峦之后。他深信,最好的机会已经来临了。

      “全军听令——噤声,出发。”

      翌日清晨,刚刚拔营的秦军将士在毫无防备之中遭遇了一场突袭。

      李信对秦军行进的前方和侧翼百般提防,却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楚军的主力竟一直缀在他身后! 这支大军十分奇特,白日休整,夜间行军,从不挖灶生火,也严禁喧哗,有如一缕无声无息的幽魂。项燕是个老道的统帅,深明楚国的优势和劣势;他力排众议,并没有派兵救援平舆或陈郢,而是始终按兵不动,有如一只猛虎潜藏在草木之中,冷冷地凝视着猎物深入自己的领地。就在三日前,转机忽然出现:秦军转向了!!从此之后,项燕一军便成了他们不知晓、也甩不脱的尾巴。

      项燕命麾下将士昼伏夜行,在尽可能的安静中渐渐缩短两军的距离。谨慎如李信,也从未想过往自己的身后派遣斥候。他在北方与燕、赵、胡人交战时,相隔百里便能发现大军行进时带起的滚滚烟尘。而楚国境内高低起伏的山丘密林,却成了掩盖痕迹的绝好蔽障。待到李信惊觉这一支大军的存在,双方的距离已不到二十里。此时再背向逃亡也不过是自取其辱,他只得排开阵型、仓促迎战。
      鼓声隆隆而起,越来越近。弩箭手们齐齐洒下箭雨;在如此接近的状况下,秦弩射程较远的优势也发挥不出,几轮对射下来,前军很快损失惨重。在一次重整阵型、装填弩箭的空隙中,楚人忽然吹响用犀角做成的长号,发出穿云裂空之声,随后,举着长矛大戟的步兵发动了最直接的冲锋。

      肉搏战残酷而惨烈。秦军虽然纪律较为严明,但毕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意外的遭遇滋生了怀疑和慌乱;反观楚军这边,项燕军中的勇士本来便是国中精锐,并且隐忍多日,蓄势待发。除此之外,他们还拥有更可怕的力量——夷陵化为焦土,鄢郢沦为臭池,怀王客死异乡……这些加诸于每一个楚国人头上的耻辱,终于可以在仇敌的血肉和□□中宣泄出来。厮杀持续了整日整夜,无数士卒的尸体填平了丘陵地间的沟壑,素来所向披靡的秦军终于表现出退却之势。李信命他的前军与楚国人交战,后军在弩箭手的掩护下筑造营垒,想要凭此拒守。然而楚军的攻势猛烈地出乎意料,击溃秦军前锋后又一鼓作气地将新修成的营垒也攻破。至少有七名都尉在这一战中阵亡,士卒的损失更是惨重。之后楚军又从两翼进行包抄,几乎对李信军形成合围之势。多亏蒙武、蒙恬两父子及时领军来援,掩护李信突围,才避免了重蹈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的覆辙。

      两军激战时,昌平君与卫庄在战场不远处的山坡上搭建了木楼,从高处瞭望战势。当看到秦军不断后撤、楚军却步步紧逼之时,如释重负的笑意总算爬上了卫庄的嘴角。

      昌平君喃喃道:“败了,真的败了……秦人大约有近十年,没遇上这样的大败了吧。”

      “八年前,他们在宜安一战中中了李牧的计策,后来在番吾和漳水也遇到了点麻烦。但李牧一死,这些阻碍全都迎刃而解。”卫庄说着,给面前的两只杯子都斟了酒,“不过我们的楚王可不比赵迁那个废物,他御人有术,赏罚得当,更有昌平君你这样能干的兄弟辅佐,足以西面拒秦。”

      昌平君有些迟疑地拿起一只杯子,凝视着酒水的涟漪。虽然卫庄待他如座上宾已有好一阵子,他还是无法克制地偷偷打量缺了一节小指的左手。但卫庄似乎毫无察觉,反而说起了闲话。

      “此番大胜,应当能给秦国人一些教训……却不知盖聂回了咸阳之后,要如何在秦王面前交代。”

      “从新城传来的消息,秦王并没有重重责罚他,反倒将他任命为一位世子的剑术师父。”

      “哦?你的新陈,竟还能用?”

      昌平君点头道:“那是自然。虽说有不少毁坏了,但秦王总不能将居住在咸阳的楚人斩尽杀绝。宫中嫔妃便有不少楚女,另外,莫忘了那位最受他信任的廷尉大人李斯,也是楚人。”

      “哦?他该不会也是——”

      “他不是。但怀疑的种子一旦播下,早晚会生根。”昌平君将杯中物一饮而尽,“两年之前,我对秦王的忠心,怕是也不会输他。”

      当秦楚两国的将士在荆楚腹地拼死搏杀之时,咸阳宫城的后花园内已是花团锦簇、绿柳成荫:无数羽毛艳丽的珍禽在树冠中鸣唱,马驹、牛犊和梅花鹿在草场上悠然漫步。秦王每灭掉一个国家,便命人仿照该国王城的式样建造几座全新的宫室和庭院;据说这几日,工匠们已然开始规划楚国的章华台了。

      “先生先生,我都练了半天的平刺啦,你什么时候教我那一招百步飞剑?”

      一个衣着华丽、手握木剑的小娃娃兴冲冲地对盖聂道。作为一个五六岁的稚童,他的个头颇高,一头棕黑浓密的卷发,五官隐约有些胡人模样。

      “公子,此招并非看上去那么简单,招式和内力的配合十分微妙,需得先打好基础。”剑圣有些为难地回答。他最近方才被任命为秦王第十八子胡亥的剑术老师。听说小公子到了习武的年纪,在父王面前提出,要拜一位天下第一的剑客为师,秦王便笑着将自己的侍卫统领拨给了他。然而鬼谷的武功是不能外传的,盖聂又不可能当真收公子为徒。好在公子年纪还小,他可以先传他一些剑术的入门基础,以及呼吸吐纳之法。

      胡亥不以为然道:“有那么难吗?不就是这样——”他说着将木剑往地上一摔,却从怀里掏出一柄开了刃的精致短剑,拔出鞘后用力向长廊中走动的内侍们投掷过去,险些刺中一人的大腿。幸好盖聂纵身过去抓住了剑柄。

      盖聂将剑锋倒转,递还给他:“公子小心,如此莽撞,伤到人可不好。”

      胡亥接了剑,不以为然道:“不就是几个奴才,别说伤了腿脚,就是杀了,又有什么了不起。”

      盖聂眉心皱起,待要说什么,却有另一人身着高冠轻袍,缓步走到演武场边。“我的小公子,你已经习了整整半个时辰的剑啦,何不到这亭子里坐下歇歇,用些点心?”

      胡亥欢呼一声,将地上的木剑踢得远些,快步奔向凉亭。盖聂与来人互相点头致意——他可永远忘不了和眼前这位中车府令初识的情景,不过目下他们同朝为臣,旧事只好既往不咎。

      赵高装作初识模样,自称是世子的刑名文法师父。此人在秦王、公子面前,和他见过的那个高深莫测、阴鸷诡谲的罗网首领大不相同。他的嗓音清亮但柔和,态度恳切,一词一句仿佛都在循循善诱。

      “胡亥公子年幼天真,不懂人事,但求先生对他耐心教导才是。”言罢,躬身行礼。

      盖聂还礼,又问:“这位可是咸阳宫里年纪最小的公子?”

      公子边吃东西边道:“不是,原本还有一个比亥儿更小的小兄弟,但不知去了哪儿。”

      赵高赶忙把食指搁在唇上,表情神秘莫测:“公子,这个,说不得。”

      盖聂心里噗通一跳,但他立刻调整气息,以免在罗网首领的锐目之下露出破绽。他故意低头拾起木剑,单手挥动几下,以便感受它的分量。“公子,这柄剑对你来说,是否太重了?”

      “重倒不重。不过它只是木头。我想要真正的剑,像父王的那样。”胡亥的眼中射出快活的光芒,“总有一日,我要像父王那样,佩着世上最锋利无匹的宝剑,将那些敌人的首级一个个地斩下来。”

      实际上秦王从未亲历战场。但他确实喜爱巡游自己征服的国土,下达赏罚的命令,观看行刑的过程。不过盖聂觉得这里没什么纠正的必要。“公子,在学会以剑伤人之前,先要学会不伤到自己——”

      他的话被一声欢天喜地的叫嚷声打断了。小公子匆匆忙忙地从亭子里跑出来,向献宝似的把手里的东西给他看。“先生你瞧,蝴蝶!”说着他将一对幽蓝的翅膀撕下,对着光,“多好看啊!我最喜欢了……”

      盖聂盯着地上被扔下的虫尸。没了一对华丽的鳞翅,那东西看上去比干瘪的蝼蚁还要不如。他揉了揉酸痛的眉心。这位极年轻的公子让他想起了在鬼谷中修行的师弟。然而小庄若是杀生,多半是因为他饿了;这孩子却仅仅因为喜好便毫无来由地残杀凌虐——或许只因太过年幼,还不能理解生死之差吧。

      因为接受了训练公子的新任务,盖聂作为秦王护卫的职责反而减轻了。他不再需要经常整日整夜地宿卫在君王身后,像廊柱一般不知疲惫地矗立着。这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去思索一件更久远之前便落在肩头的担子——这担子不能给他带来半点名声、爵禄或权势,恰恰相反,它带来的只有威胁性命的险恶。

      荆轲之子。正是白天胡亥公子口中的那位“小兄弟”。

      从赵高的态度来看,罗网绝没有放弃寻找这个孩子。一个三岁孩童在深宫内院不明不白地失踪了,身边的侍从护卫无一察觉,这件事若无后话,定会成为罗网的耻辱,也会令秦王深感不安。盖聂从最初便偷偷关注着他们的搜索拷问——丽姬的侍女,执戟护卫,当日进过那座宫殿的宫人内侍——当然都没有什么结果。丽姬是齐国人,咸阳宫对她来说同样是个陌生的地方,她要如何隐藏自己的秘密?要如何收买他人、让他们冒着触犯峻法的危险为她保守秘密?

      所以盖聂认为她根本没有藏。或者说,把线索留在了最显眼的地方:丽夫人自戕时,血泊里的那一双阴阳鱼,定是她小心留下的遗言;为了爱子的性命着想,除了盖聂以外,没有任何人能够读懂。

      盖聂知道自己必须解开这个谜。起初他毫无头绪,只好用些笨办法——重操他在赵国时的旧业。如果他想的话,可以成为咸阳城内最好的密探。他在高楼宫苑的上方游走,隐身遁形,宛如一道墙垣的影子。他倾听侍女们的闲聊、宫人们的秘语,也因此挖掘出许多宫中隐秘。比如燕太子丹当年在咸阳为质,与秦王交好,也曾居住在东北面的一座宫殿中。他后来娶了一名阴阳家的学徒为太子妃。这名女子颇有神通,太子丹逃出咸阳,除了麾下死士之外,还得了阴阳术的帮助,才令秦王始料不及。再比如当年墨者逃秦之前,曾在咸阳城池的建造中出过力。他们如同造墓的工匠一般,给自己人留下了一些隐秘的退路和通道,其中甚至有一条地道从外城通往宫室深处。为了防止墨家以外的人发现秘密,这些能工巧匠做了种种详尽的布置;倘若没有《墨》经的指引,任何人都无法寻到入口;即便因机缘巧合误入密道,也会迷失在这些蜿蜒曲折、密布机关的地下迷宫中。但秦人多半把这种说法当做讹传,不信墨家有这么大的手笔 。听说罗网也曾借着宫室修整的机会四下搜索,无人发现什么地下暗道。

      但盖聂却知道它们是存在的。他与荆轲当年相会的那条狭窄的石砌甬道,便是墨者留下的遗迹。丽姬知道这些奇特的密道吗?或者有别的人?

      难道说鱼并不是关键,真正的谜底是——水?

      当年在东阿初见丽姬时,她的茅屋之后亦有池塘,饲养着黑白两色的鱼。那时,丽姬便向他讲述了一些阴阳家的渊源,以及她修习“水德”一脉而获得的、以游鱼卜算未来的才能。而如今丽姬所住的宫殿前方,也有一个池塘。这,便是她留下那两条鱼的涵义?

      盖聂挑了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潜入了那个水塘。池水浑浊,而且意外地非常深。水底浮动着游鱼的影子,让他回忆起很久之前一次惨烈的潜水。他在池底一寸寸地摸索,最后终于发现,水底某处当真有一个隐蔽的入口,潜藏在淤泥和水草的下方。顺着洞口进去,先是在湍急的水流中不断下潜,随后狭窄的水道渐渐转向,大约游出数百步,前方猛然变得开阔,脑袋一抬,竟然浮出了水面。

      水道连接着石砌的密道。盖聂在黑暗中沿路摸索,察觉到石壁和石板上有几处拖曳、磕碰的痕迹。他不由自主地在脑中想象了这样一幅情形:丽姬给三岁的小儿子服下一种秘药,哄他睡着,将他装进一只不透水的木桶中,随后将木桶交给一个黑衣人。那黑衣人行动敏捷,气息绵长,趁人不备从池塘的水底入口逃离王宫,然后一路拖着这只木桶进入了这条密道。

      但是很快,路便走到了尽头。前方摸上去像是结实牢固的岩石,但底部却嵌入了一些光滑冰冷的金属。盖聂用手指仔细辨认,猜测是个青铜圆盘,上面刻着文王八卦。他灵机一动,在“坎”卦上用剑柄轻敲数下。近处传来低沉、嘶哑的机关转动声。他喉头一紧,生怕这样的动静在地面上也会引起注意——但等候了一段时间,地底重归寂静。

      盖聂穿过岩壁上的缝隙,继续在黑暗中启程。他无法计算走了多久,但他的手指始终准确地辨认着转弯处的刻痕——师父留给他的《别墨》经中曾多次下这个暗号。最后他再次入水,从一口井的底部攀了上去。如果真有那么一个人,完成了丽姬的托付,那么他必然去了这口井外的地方——

      盖聂从井口探出身子,四下张望。这里竟是咸阳城中一处贫民聚集的区域。四下里静悄悄的,矗立着许多堆叠在一处的茅屋、木棚,以及稍远处的市集摊位,酒馆、作坊和青楼。可以想象白天的时候,这里是怎样一副热闹的场景。他坐在井口,以内力烘干身体和衣服上的湿气,却仿佛坠入了更深的迷雾中。

      TBC
note作者有话说
第74章 七十四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