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关于湘云的种种猜想(三) ...

  •   关于湘云的种种猜想(三)
      史家闭门谢客将近了一年,才慢慢重归人们的视线。湘云自然也被关着学这学那一年没能出去。
      等湘云再次来到荣国府,老太太身边又有了一个更得宠的外孙女儿,就是自己也是比不了的。湘云只觉得一股酸气直冲胸口,原本觉得姑奶奶是自己最亲、对自己最好的人了,如今也被人抢走了,这让她怎么能甘心呢!不过好歹这一年多的礼仪规矩没白学,她到没做出什么很失礼的事情来,而且和这个林姐姐相处下来倒也不错,成日家讲讲诗词曲赋,比别的姐妹倒是亲近了不少。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了,湘云每次来荣国府都像放风的囚徒,心里无比欢乐。在她看来保龄侯府就是一个关押她的巨大的囚笼,回去了,每天就是读书、学规矩、学管账、做女红。叔叔婶婶对自己都是淡淡的,堂哥成日家读书习武,见面不过行个礼,叙几句寒温拉倒。跟热情的宝玉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湘云不喜欢呆在保龄侯府一点也不奇怪。
      等到湘云十二岁的时候,魏夫人给她相看的人家终于有了着落——卫家二房的三子卫若兰。
      自从湘云满了十岁史家就开始留心年纪相当的孩子了。为了这事,老太太还特意把史鼐夫妻两个都叫去好好说到了一番。中心意思就是云丫头是保龄侯府的嫡女,就是王子皇孙也是嫁的的,一定要门当户对的人家才是,万万不能低嫁丢了身份。与其现在开始找婆家,不如让云丫头好好学学琴棋书画,等到及笄的时候,她老人家自然会做媒,给她找个好人家儿的。
      长辈说话,晚辈自然不能驳斥。不过史鼐这两口子都是左耳朵进右耳多出,回来该怎样还是怎样。贾家连上亲戚家的姑娘一共有六个女孩儿,年龄都相差不大,要让湘云等着这个承诺还不知道能不能嫁的出去呢。况且,保龄侯府早就不是五十年前了,如今不管是史鼐还是史鼎都只空有个侯爷的名头,没有实权在手,王子皇孙公侯府第有本事的肯定不肯结亲,至少正妻的位置是不可能的,元春算是嫁的最高了吧,还不是拿着娘家的钱去填那个填不满的窟窿。要是嫁个没本事的纨绔子弟只会招灾惹祸不说,出了事儿自己还要落个苛待遗孤,卖侄女求荣的名声,怎么算都不如找个殷实人家来得实在。
      湘云对嫁人这件事倒没有什么反感,她其实很渴望有个自己的家。这几年她总算明白,荣国府只是亲戚家,对她再好都建立在她是客人的前提,你看林姐姐自从从做客变成了常住受了不知道多少闲气了。保龄侯府对自己而言确实是家,但是这个家和自己希望的不一样,总是淡淡的冷冰冰的。嫁出去自己经营一个小家,或许是不错的选择吧。
      魏夫人怕湘云再生什么事端,借着上香的名义让湘云和卫若兰偷偷见了一面,湘云是个漂亮又精神的小丫头,卫若兰是个身材颀长的俊秀书生,这一见双方都是满意的。为了怕夜长梦多,这位在贾家的姑妈又挑唆出什么事儿来,赶着忙着就过了订婚礼,直到及笄就能嫁了。
      这回礼的的鞋帽衣衫可把湘云累得不轻,而且她自己又揽下袭人拜托的活计,还不敢让嬷嬷们知道,白天还要听嬷嬷开始教导她内宅的事情,这活计做到半夜三更都是轻的。
      魏夫人特意把教养嬷嬷叫了去,吩咐他们:“如今大姑娘有了婆家,你们更要用心教导,那些官场上的人情往来一定要交的仔细。咱们家这姑爷如今已经是秀才了,将来中了进士,和同僚、上司的往来,少不了都要大姑娘操心。可不要让她到时候手足无措,既耽误了姑爷的前程,也弱了咱们侯府的名声。”
      这些嬷嬷都是人精,又得了魏夫人的指示,只管把官家太太该知道的一股脑儿交给湘云。并且暗示卫若兰已经是秀才了,将来做了进士湘云就是正儿八经的官家太太,不会这些是不行的。诗词曲赋什么的也不能少,不然夫妻没有共同语言又怎么能琴瑟和谐呢?其实,秀才离着进士还远着呢,诗词什么的和四书五经还是不一样的,谁知道这位考科举的姑爷到底喜不喜欢做诗呢。不过有了这张大饼,湘云再不会轻易对自己的婆家不满意了,年少有为总比纨绔子弟要强得多。
      等到荣国府的老太太知道,事情早就成了定局,她除了抱怨几声目光短浅,也没有什么法子反对了。
      等到再接湘云来小住的时候,老太太很自然的抱怨这次订婚定的太急了,门不当户不对的,要是再缓几年就能嫁进哪个王府也不一定。
      湘云既然喜欢卫若兰自然没觉得自己委屈了,可是多年习惯,她首先想到的就是荣国府的姑娘们都没有订婚呢,自己这么早定了虽然不是坏事,可显然是叔叔婶子不疼自己,巴不得早点让自己出门子,才这么早就订好了人家,于是她又觉得自己被虐待了。再想想订婚前那段做衣裳的苦日子,真是小白菜泪汪汪啊!
      湘云是真的把宝玉当哥哥来看待的,所以她才会毫不犹豫的帮袭人做活计,也会直言出口让宝玉上进多读些正经书。魏夫人的内宅教育到底还是起了作用,湘云终于知道自己是定了亲的,表兄妹也要避嫌,很自然的通过宝姐姐的口推了以后宝玉的所有活计,还更加顺理成章的又抹黑了一把她的婶子。
      其实湘云做针线确实很辛苦,因为就一年要送礼送出去的活计就不少,不论别的,就是每个人只送生辰和过年这两回的礼就不是个小数目。她一个未出嫁不管家的姑娘,要表示心意和重视送人最合适自然就是针线活儿,书法诗画也不是不行但也只限于平辈之间,像贾母这种识字不多的是肯定不能送这些的。就算是什么百福图百寿图之类的,一般也是男孩子送写出来的,女孩子送绣出来。
      仔细算算,首先史家的两个叔叔和两个婶子,再加上两家一共九个孩子,这就是十三个人的。其次,荣国府的老太太她是必须送的,再加上凤姐儿、宝玉这些人也有八九个之多。再次,她们家有走动的远亲或者在社交场合认识很熟稔的,比如南安太妃这种必须要巴结的,也是不能不送的,就算这些只有五个人。这一年下来需要送针线的少说也要二十六七个人。平辈的可以送些香包扇套这些,长辈自然还要有可能送衣裳帽子这类的。这些那样也不轻松,不算各种突发状况,一年下来少说要送出去将近一百件的活计。这还不算什么端午节重阳节以及突然出现的人们,比如那一年突然来的宝琴岫烟她们。再接接袭人的私活儿,她要有空闲的时间反而奇怪了。
      由此看来社交简单也有好处,至少大观园里的其他女孩儿都不需要一年做那么多针线活儿,也难怪湘云那么羡慕他们。
      贾家就是个大漏勺,什么话不出三天也能传出去,而且越传越邪乎。很快史家也听说了自己精穷了,逼得姑娘们都半夜三更的做针线。魏夫人这次连气也不生了,反正他家老爷外放的事儿又要下来了,出去个三五年的,外头谁知道这些。
      史鼐一家又走了,湘云自然高高兴兴的住进了大观园。而且坚决的选择了和宝钗一起住。大家都有些不解,或者觉得湘云见风使舵。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潇湘馆院子虽然不小,可是屋子不多,两个姑娘住有些拥挤。而且她是订了婚的人,宝玉喜欢乱闯黛玉的房间,她在不好。还有就是黛玉身体不好睡得精细,她又是喜欢高谈阔论的人,耽误了黛玉休息也不好。所以她很正式的解释不和黛玉一起住,就是第一和第三点。
      至于更深刻的原因,不肯单设住处,是因为她囊中羞涩,这一住好几年,贾家人人一双富贵眼,她婶子虽然给了她一些银两,照着宝钗黛玉这些有钱、有人支持的客人比还是不够看的,所幸不要丢人的好。
      住在宝钗这里,一来宝钗是姐姐,照顾自己是必然的;二来宝钗本就是个周全的人,为了她的好名声,也会一切都打理好,不用自己费心。自己不用出钱费力就能住得舒服,傻子也知道该住在哪儿了吧!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