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楔子:年轻皇帝的理想 ...
-
北宋末年,神宗驾崩,年仅九岁的太子赵煦登基,由其祖母宣仁太后高滔滔执政,高太后任用大学士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上任后,将熙宁时期“王安石变法”的新政全部废止,这一极端的行为引起了新党派的诸多不满,但由于高太后的大力支持,新旧派的争端很快被平息。
不料一年不到,司马光病故,这位四朝元老的仙逝,无论是对朝廷,还是对黎民百姓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百姓们悼念他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感激他用毕生的心血留下了长篇巨著《资治通鉴》;而朝廷上却是另一番景象,新旧党派的矛盾因司马光的离世而不断加剧和激化,相位交接变更中,更有许多奸佞小人和投机份子看到了渔翁得利,升官发财的捷径,开始暗中勾结,蠢蠢欲动。除了内忧,外患也不断,西夏屡屡入侵中原,加上辽金等外夷的潜在威胁,让本就不甚稳固的北宋王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风雨飘渺,动荡不安之中。
在这种情形下,高太后垂帘听政,以一己之力,为年幼的皇帝,支撑起一片较为稳定的政局。她廉洁自奉,处事公正,朝政清明,因此也被称为女中尧舜。然而,在政治主张上高太后却完全地站在旧党派人士这一边,继司马光之后,启用文彦博,吕公著等保守派,他们任用刘挚、王岩叟等人为谏官,竭力诋毁攻击变法派。当时年幼的皇帝根本不理朝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出于对神宗旧臣的尊敬,赵煦对旧党派坚决打击新党人士的过激行为,感到诸多不满;而同时,高太后对他的过分呵护和严苛教育让他感到窒息和束缚,逐渐地产生了叛逆心理。于是,在许多事件的想法观念和处理方法上,祖孙二人的分歧越来越大。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八年后,高太后驾崩,这位历经四朝的太后,带着无限的不安和担忧,无奈地离开了尘世。年轻皇帝内心多年的压抑感和革新的政治抱负,终于在这一刻得到彻底的释放。实施新政,打败西夏,振兴王朝成了他此生的理想。
而我们的故事,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