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通天帝国之关键词 ...
-
如果每部电影都有所谓的“关键词”,那么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关键词应该会包括:不察、帝业、弱点、代价。
不察
沙陀,是以一个并不起眼的身份出现的——不起眼到影片快揭开谜底的时候才让观众知道他的名字。没有人要刻意隐瞒他的名字,或者身份——监工。
这个人,从一开始就在那里,低着头,弯着腰,当众受辱,又曾无端遭难。裴少卿把跪在地上的他踩在脚下,大声嘲讽他没有谋逆的勇气却白担了罪名。懦弱的性格和遭受过的政治迫害似乎让他的畏缩有了合理的解释,于是我们这些观众和那个傲慢裴少卿一样,在鄙视了他一番之后就此把这个人抛在了脑后。在没有意识到他会是一个关键人物以前,没有人关心他的名字,甚至对他的监工身份也懒得记住。更可笑的是,这个卑微的身份还是升了官以后得到的补偿。
我们这些自以为聪明的看客,像他身边所有不明就里的人们一样,相信他是一个连反抗的想法都不敢有的窝囊废。在女皇登基,这样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事件面前,这般渺小的生命注定会是一个模糊的存在。这样模糊存在过的人又何止千万,我们早已习惯了忽视。其实,我们都曾得到过提示。在他弱弱地讽刺裴少卿时,那么一瞬,有一丝掩饰不住的骄傲从他的言语中泄漏了出来。而这些聪明的人们又认定,这是他反抗的唯一方式。一个多么高明的家伙啊,充分利用了对手的傲慢。这才是韬光养晦的最高境界——不是毫不还手,而是孱弱的出手,让对手相信这就是他所能做的全部。你看到的他,不是没有自尊的白痴,而是不得不低头的凡人。这样的人更能麻痹他的敌人,更能成为一个合情合理,而又不具有任何威胁性的存在。
通常人们,尤其是那些自信的人们,对于这种人的态度只有一个,就是放松警惕、视而不见。因而,把大人物拉下马的往往都是些小角色;然后,这些小角色们再变成大人物,等着被别的小角色打倒。裴少卿,这个聪明自负的男人就这样被一个他不屑一顾的人干掉了。他死也想不到,自己英明一世,竟会阴沟里翻船。我猜很多人跟我一样,到底记住了这个最后才知道名字的人。影片结尾的演员表里,徐克导演也大有深意地把这个戏份少于裴少卿的角色排在了前面,而看到这里的观众们想必对此也不会有异议。
闯荡江湖久了的人,或许都会有个感触:不可以轻视每一个人,即便是小角色。
帝业
“欲成大事者,虽至亲亦可杀。”
这倒像是统治者的人生哲学,不过把这话当众讲出来,只有在电影里。政治,若是太一清二楚,就好像激情戏拍得太具体,跌了档次。剧中,武曌的反对者们不理解狄仁杰的立场,说他晚节不保。其实,这评价流于表里,而没真正看透狄仁杰这个人。他和其他人不同。他不是一个政治投机者,他没有所谓的政治立场。他唯一的立场就是利于李唐社稷,更利于天下百姓。这点,武则天似乎是明白的,所以以她的风格,只是把狄仁杰关起来却没对他斩尽杀绝。可见,剧中的武氏虽狠,也并非“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性格。这女人最终能君临天下自有其道理。当年的狄仁杰清楚,武氏垂帘听政就意味着有朝一日李唐家族的统治地位会受到威胁,也意味着会有人反对。反对者们很多将会被无辜屠戮。这般发展有违他的原则,所以,为了不让这一天来临,他试图阻止。后来的狄仁杰,为了国家不经历动荡,选择支持武氏继位。他知道,虽然坐江山的不再姓李,但天下百姓不会因此蒙难。两害相争取其轻。意识形态固然是政治的重要载体,但过度强调就可能导致得不偿失。
弱点
编剧和导演都是浪漫且富有想象力的。他们为狄仁杰选了个特别的兵器——一把能发现对手弱点的戟。多么明察秋毫!一下子让它具有了和其主人一致的特性。兵器,仿佛女人的衣服一般,都被赋予了体现其主人性格的艰巨使命。裴少卿操钢斧,锋利却易折;上官静儿使鞭,灵巧柔韧,变化多端,可惜终是狠厉不足;狄仁杰用戟,看似驽钝少锋芒,实则暗藏玄机,一招治敌,最是厉害。兵器,人,与这世间一切的事物都存有弱点。被击中这一点,再坚强也会崩溃。
我认同这种哲学:过于强大,是不真实的存在。弱点不多,且不能被轻易找到,即使被找到也不易被击中的就是难得的强者了。对人来说,这个弱点可能存在于□□抑或精神的某处,且必定每个人都有。有时候,是你自己不知道;有时候,是你的敌人不知道。
代价
影片最动情处莫过于静儿弥留之际与武曌的对话。寥寥数语,道尽百转情怀。在武氏说出“值得”的一刹,不禁佩服刘嘉玲的演技。两个字,竟能把一个女人的强势与柔情同时诠释得淋漓尽致。
爱之一字,有谁能幸免呢?除了心脏的跳动,唯有爱能成为人感知生命的方式,让我们知道自己在真实的活着。去爱,其实就像人要呼吸、要吃饭一样,是生命存在着的一种物理特征,所以,生命不息,用情不止。即使方式和对象在不断改变,心脏停止跳动以前,爱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