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1、第 41 章 ...

  •   十一月十六日,伯颜亲临常州指挥攻城,元军日夜攻城不休。

      就在这天的入夜之后,元军后方,多处出现蒙军攻城时闲置不用的马匹走失的现象。可是因为各个马厩走失的马匹并不太多,少则十几匹,多则四五十匹,在每个马厩几百匹马到上千匹马的管理中并不起眼。各个马厩也没有相互通气,只惩罚了管理马匹的人。加上现在攻城正紧,没有人觉得这是个太大的威胁,因为,蒙军的马匹实在太多了!蒙军一个军士平均有三到四匹马,进攻南宋,蒙元有四十万到五十万匹马。这是什么概念?在唐朝鼎盛时,唐军总共也不过十到十五万匹马。宋军的马匹不及蒙元的十分之一。这其实也是蒙元为何要侵略四方的原因:马匹过剩,草原实在无法支持。蒙古马用不着吃太好的,耐劳耐寒,很好养活。蒙古贵族把汉人赶出土地,就是把田地变成草场来养马。

      那些挣脱了被人割断了的缰绳的马匹,从各个方向追寻着空气里一丝无法抵御的气息,狂奔了一个时辰,进入了山林地带,马上就被在林间等待着的人用绳子套住,拴在树上。过了一段时间,等马匹都到了,那股气息消失了,马匹焦躁不安,林中到处是嘶鸣和马蹄踏地的声音。

      把大批的马引入林间后,一个高大的和尚领着几个青年和尚离开了树林,飞步追赶一小队早已开拔往常州北面行进的义军。和尚们的身影在黑夜里快如鬼魅,后半夜时赶上了提前出发的众人。由那个高大的和尚领路,这支队伍绕过了常州外的元军主力,插向常州北部元军负责辎重给养的后军。这里有众多民众,被蒙人驱动搬运物资。伯颜知道因为战乱和旱情,江东粮食锐减,就为攻城大军运载了充裕的粮食。伯颜攻常州的元军号称百万,其中真正的军队不过二十万,其他是几十万民夫。众多的百姓挑夫,绵延百里的粮车随军南下,到达了常州北部。休息时,百姓就睡卧路边,马被卸下车辕,集中喂养歇息,行动时再套上车辕。

      十七日的白天到来时,这百来人的小队已经找到了他们要进入的区域,在附近隐蔽了起来,饮食休息,等待夜晚的降临。

      往刚刚抓到的马匹背上压上粮袋和大包箭+弩后,躲避在山林里的义军也出发了。马匹虽然狂躁,但负担实在沉重,无法快跑,只能缓步地走着。义兵队伍走出了山林地带,取乡间路径,向东北常州方向步行而去。队伍周围分散上百名兵士,身背弩+箭,防范元军的探马。

      这支队伍走了三个时辰,行军的方式甚为奇特。每个人的步伐大小和速度都差不多,总是走到了最前方的小组就会停下来等后面的小组超过自己,直到自己的小组成为了最后一组,才会起步向前。这样的步行,让每个人都在行行走走之间,总有时间休息,可是整个队伍却是一直在行进中。这种后队变前队的持续循环,让队伍像一只折叠着向前移动的环形锁链。当然没有人知道这种行军方式是由俄国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亚历山大瓦苏沃洛夫(1730.11.24—1800.5.18)设计的,他领导的军队曾创下在极为恶劣的天气状况下的行军奇迹,神兵天降般到了敌人面前。

      天亮了,这支队伍在树林里休息,用大量的树枝竹叶伪装周围,马匹轮番喂食后都用绳索绑住嘴部,以免发出嘶鸣。

      李越从来没有觉得冬日的白昼会如此漫长,他看着空中苍白的太阳心烦意乱。众多义军战士都在休息,可他被各种恐惧困扰着:如果事件的发展出现变化怎么办?援军虽然隐蔽了,可如果伯颜不放心,提前攻城怎么办?如果有人发现了他们,元军前来阻截怎么办?叶铭脸色异常阴沉,他看得出来叶铭也一样心情沉重。几个领兵的人再次低声把行动方案对了一遍,就不再相互讨论,专心巡视兵士,检查细微末节。

      午后李越终于睡了一会儿,再醒来天已经黑了,队伍准备出发。他深感轻松:他宁愿面对敌军,也不愿在遥远的地方干等着了。

      部队出发,三个时辰后,他们能听见远远的隐隐炮声。叶铭让队伍停下,命兵士给马蹄裹上了厚厚的麻布。再次行进,队伍不再改变次序,只小心地向前。十八日的凌晨时分,他们到达了常州的元军外围,可以看见远处朦胧的常州轮廓和浓烟。队伍外部的散兵用弩+箭杀掉了发现了他们的元兵,义军寻找到离常州最近树林丘地,匍匐隐蔽,等待着信号。

      同一个黑夜,那个高大和尚带领的众人潜入了背粮的百姓队伍中,他们都是平民装束,连和尚都用布包了头,有的人头布下边露出一线金色的边缘。每个人双臂都绑了红色的布带,可夜里看不分明。他们没有在众多的民众间停留,而是到了那些粮车附近。周围巡逻的蒙古兵丁一个接着一个无声地倒下。午夜后,一匹匹正在休息的马被拉了出来,重新套上了车辕。四匹马分前后两组双驾拉着的马车准备好了以后,有人给拉车的马轮流嗅了嗅一个小瓶子。此时正是黎明前,黑夜浓重。

      也就在这时,赵宇召集了他的老幼妇孺队,在护国寺集合了。

      史书记载常州破城就是十一月十八日,伯颜让精兵猛攻北城,同时让宋军降兵打头阵攻南城,遣自己的亲兵夹杂其中,在众军士的簇拥下,把赤旗插上了城墙。

      赵宇推测如果赤旗上城,各路兵士见了如潮而来,那么应该是太阳升起来之后的事才行,黑夜谁也看不清。另外,有关陈炤的记录,说他拒绝了别人劝他走后,“日中兵至,死焉。”就是到了中午,元兵来了。所以,怎么看破城都该是在太阳升起后的早晨。但是为了保险,他还是提早准备。

      面对着黑压压的一院子人,赵宇平静地说道:“我们练兵多日,今天就是上战场的日子了。”

      站在前面的少年们激动得发抖。这些日子,元军攻城激烈,常州伤亡惨重,沿城墙的民居都被烧光,这位赵官人要求大家天天躲在这远离城边缘的中心庙宇,免遭战火,而他自己也十几天不再登城。开始少年们心中多少有些猜疑,可赵宇的严厉不是在呐喊之中,如果有人不听指挥,他能让那个人练习一个动作几百遍。有人想偷弓+弩上城,不知怎么就被他击倒在地,醒来被罚两天不给粥,外加残酷的训练。渐渐大家明白赵宇不上城肯定不是因为胆小,他们练得这么狠,一定是等着一个重要的时刻来用他们。这一天终于来了,青春期毫无畏惧的少年人怎能不激动。

      那些妇女一个个布巾缠头,裙子都截短到小腿,袖子绑得结实,有的人身边还有小童。她们大多是二十岁到四十岁,许多已经没有了丈夫,有的年纪大的还失去了成年的儿子。日夜不停的炮击警醒着她们,城破后她们的命运她们自己了然,无论长相如何,几乎人人都带了刀剪之类的自杀凶器。死亡不再可怕,许多人根本就不想再这样担惊受怕地活下去。这个时刻终于来了,年纪大些的面容郑重,年轻些的有的眼中含泪,可没有一个人哭出来。她们就要上城了,怎么能哭哭啼啼的,让人看不起。

      老人们围在周围,也都装束利落。有的手中拿着小旗,有的拿着木棍,有的还拿着绳索。

      “引路翁队。”赵宇说道。

      “到了。”一个老汉举了下手中的小旗。

      赵宇点头:“准备好了?”

      老汉说道:“好了,从东门到南门各个路口都有人指路,另外,我儿现在东门,信号后,我会告诉他详情。如果我死了,还有别人顶替我职。”这里的老人十分忌讳谈论死亡,他现在这样明确地说出来,表示他已经无所顾忌。

      史书中记载,元军破城后,有人劝陈炤从东门离开,因为那里已经没元军了。赵宇与李越就约定了粮车从东门入常州。

      赵宇说道:“出发吧,应该是天亮之后。”

      老汉应了一声,挥了下旗子,五六十个老年人随着他离开了护国寺。

      赵宇看着剩下的人说:“组队。”

      一下子,人群分开,妇女们以床弩为单位,组成了三到五人的小组。而少年们则组成了背着双弩的两人和背着竹筐的两个儿童的四人小组。余下的儿童们站到了一起。

      赵宇提高了些声音,“协助队到了吗?”

      “来了!”两大队和尚从大殿中走了出来,一个身穿袈裟的长老也迈出大堂,他后面的一个和尚带出一面大旗,到院子里展开,上有“降魔”两个大字。

      那个长老走到赵宇身边说道:“赵施主多加保重,真不用我的旗?那两个字是我得意之作。”

      赵宇低声说:“长老亲自将旗带上城,才是真得意。”

      那个长老一笑:“那城上再见。”

      赵宇点了点头,看了看依然黑色的天空,对院子里的人说道:“宁早勿晚,我们出发吧。”

      他带头走出去,后面紧跟着两个少年,一个拿着锣的一个背着弩。一队和尚们抬起依在墙边的长方形的木板跟在他身后。这些木板是用庙寺中的殿堂大门锯成的,后面都钉好了支架。背着短弩和竹筐的少年们在后面,接着是一队扛着床弩还背着巨大的箩筐的和尚,床弩旁边走着一组一组的妇人,而最后则是一队孩童,每人背着或者拿着两三张弓+弩,但是没有弩+箭。

      这一大队人众虽然成员怪异,但是秩序井然,走在被战火摧残的常州城中,让看到他们的人深感神秘。接近南门时,天蒙蒙亮了,攻城的炮火并不猛烈。此时北面正在承受着元军的猛攻,南门相对平静,不然历史上,城南的守将张超也不会擅离战斗岗位到庙里去求神,导致守兵无人指挥作战,造成南门被攻破。

      赵宇停下,对背着弩的一个少年人说:“上去找指挥张超,见到他,说护国寺和尚前来增援。”

      那个少年人跑上城去,一会儿跑下来,说道:“人说他前往庙中祈福去了,请和尚们上去。”

      赵宇点头,对旁边的少年和后面的和尚们说:“弓+弩队门板队随我上去,床弩队原地待命。”然后自己走了上去,抬着门板的和尚跟着他,持弩的少年们和背着小竹筐的孩子们都跟着他,他身边的少年人去传话了。

      有元兵在与城平齐的土坝后聚集,土坝上的投石机旁有人忙碌着,间或有大块石头飞来,有的落到城外,有的越过城墙落到城中。用人油熬成的火弹零零落落地带着火焰打在城外,外围的鹿角等障碍等大多被毁损。有的火弹飞入城中,沿城所建的民居已经被烧得七七八八,只有几处还冒着烟。可总的来说,情况还属平静。

      和尚们把一人高的木板一张张地竖在被石击得残缺的外围,支起支架,一共三十面门板。其实,元军为了不给城中的人供给箭矢,已经很少射箭。这些门板大概也就起个遮饰的作用。背着弩的少年人马上两两站在了门板之后,而那些背着竹筐的孩子也一对一站在了他们身后。那些守城的人们看着这些年少认真的半大孩子们觉得好笑,但是守将不在,现在也没有元军攻城,这些摆了门板的和尚是来帮忙的,也不好呵斥少年们,有的兵士或者平民也站在了门板附近。

      赵宇站到了一扇最边上的一扇门板后面,看着土坝后越来越密集的元兵,一只手握了激光剑,用袖子遮了,电击棒挂在他另一只手腕上。他耐心地等待着,太阳升起来了,冬日的朝阳毫无热气,惨淡而无力。

      远处元兵一阵呐喊,向这边漫延过来,许多人手中拿着刀剑长+枪,有的扛着绳索云梯,远远的,有几个人扛着半卷的赤色旗织夹杂在人流中,并不惹眼。

      “元军攻城了!小孩子们快下去!”和尚们按照预先的叮嘱,纷纷说道:“不妨事不妨事,他们是来帮忙的。”

      不及他们细说,元军近了,城上的兵士们都躲在门板或者垛墙后。他们已经没有箭了,看着少年人手中空空的短弩,喊道:“箭呢?”“上箭呀!”“你们快下去,别在这里碍事!”“张守将!元军来了!”……少年们慌乱了,但转脸看见赵宇倚着门板,往外张望着,脸上一如平常地安详,就有些羞惭地压住恐慌,继续安静地猫在门板后面。

      时间也许很长,但是在城上的人觉得似乎就是瞬间,元兵已经到了城下,守城的兵士和民众拿起城墙上的石块砸下去,可几乎无济于事。不多时,云梯在城前架起来了,密集的元兵开始往上爬。城上的军民抽出武器,砍杀着零星登上垛墙的元兵,或者用棍棒把人打下去。

      门板后的少年看够了,开始跃跃欲试,一个劲儿地看赵宇。见云梯上的元兵越来越多,一个扛着旗子的蒙兵也在其中,赵宇终于说道:“上弩!”他旁边的少年大声喊出了他的指令,持弩的少年们一面接过旁边孩子递过来的竹筒或者排好的竹箭,一面大声重复着赵宇的命令。一片人声的呐喊里,少年们尖细的嗓音高昂分明。

      那个扛着旗子的高个子蒙人终于在其他元兵的掩护下登上了城墙,他躲过了一个民兵的棍棒,双手把旗插在了垛墙边。接着腾出了手,抽出了腰刀高高举起,就要劈向两步外一个坐在地上脸色苍白拿着一张像玩具一样的竹弩对着他的少年。就在这个瞬间,赵宇喊道:“射击!”

      那个举刀的大汉只觉一只眼睛突然黑了,另一只一片殷红。接着有人从后面一推,他从城头跌落,摔在城下,一身剧痛,但他还是听到了城外四野参差响起的呐喊:“城破了!”“丞相登城矣!”……

      摔在了城下的大汉闭了眼睛,作为伯颜丞相帐下的亲兵,他完成了丞相的命令。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