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杖打高湜 ...
-
高洋走了,彻底离开了李祖娥的身边,离开了她的生活当中,而他带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还有妻儿的安危。他的死让李祖娥和高殷在这深宫之中,失去了一个有力的靠山。
李祖娥身着一袭素衣,静静地站在窗前,把沉痛二字都写在了脸上。清莲见她这神情,便上前安慰道:“人死不能复生,娘娘还是节哀吧。”
李祖娥道:“也许是一时接受不了他离开的事实,毕竟与他夫妻这么多年,没想到他就这么走了,抛下我们孤儿寡母……”
话音未落,便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眼眶渐渐红润,含泪道:“真不敢相信,那么活生生的一个人,与我在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的人,就这么离开了,而且是那么突然!”
说着,口中不禁发出一声叹息:“也许,当年文襄皇帝遇刺,离开人世的时候,静德皇后当时的心情也是如此吧!——子进在这个世间生活了三十一年,享尽尊荣、富贵,还有无上权力,可到头来却还是一场空,连亲人的两滴泪水都带不走。最终,身躯化为一股轻烟,随风而去,完完全全地消失在这个尘世,只留在亲人的记忆里,那么深切!想想所谓的富贵、荣华,又有什么意义!”
“娘娘……”
清莲本欲安慰她,李祖娥却忽而看向清莲,失落地问:“清莲,他真的走了吗?”见她微微垂首,不言不语,李祖娥接着哀叹一声:“那就是真的了,他真的走了!”
清莲哽咽道:“皇后娘娘,你别再难过了,你这样奴婢,奴婢心里……”
李祖娥勉强微笑,“也许你说得对,人死不能复生,无论我怎么难过,他都回不来了!”
清莲道:“所以娘娘要好好活下去,哪怕是为了即将即位的太子……”
“太子?”未待清莲说下去,李祖娥便道:“只怕我这个做母亲的,也没有能力保护他了。曾经先帝常对我说我跟正道的处境多么危险,我却一直没有放在心上,如今想想,他的每句话其实都是有道理的。”
正说着,忽见娄昭君迈入大门,随即又看到李昌仪也随她进殿。李祖娥只觉疑惑,还未等她细想,侍婢们便纷纷屈膝下跪,恭恭敬敬地唤娄昭君一声“太皇太后”,李祖娥听罢,也立即上前行礼。
娄昭君微笑道:“都起来吧。”
李祖娥依言起身,却一直低着头,不敢看她一眼,只搀她走到小榻上坐下。
见她哭红的眼睛,娄昭君不禁叹了叹,“祖娥,你的心情我理解,也知道你此时的心境。我不仅失去了丈夫,还失去了儿子,我又何尝不痛心。只是,即便家人、至亲离开了身边,我们的日子也还是要过下去。”
听见这话,李祖娥忍不住再次流下泪水,“与子进夫妻这么多年,如今他撒手而去,留下我们孤儿寡母,祖娥怎会不伤心。”
“人生就是如此,总要面临生离死别,面临与至亲至爱分别的痛苦。无论怎么说,凡事还是想开点好。”她依旧看着李祖娥,又道:“祖娥,你现在所拥有的只有两个儿子,所以将来你要多为正道和绍德着想,还有你的家人,整个李氏家族。”
李祖娥不解地看着她,不发一言,也不知该如何回应她,半晌方道:“太皇太后的话,祖娥记着就是了。”
说话间,门外忽然走来一个熟悉的身影,李祖娥与娄昭君立即侧头看去,只见高湛缓步上前,对二人道:“母亲、二嫂,一切都已准备妥当了。”
娄昭君缓缓开口:“这事叫婢女传话就好了,何必让你亲自前来。”
高湛未再言语,只凝望李祖娥的面庞,脸上露出一丝不可察觉的笑意。
片刻后,李祖娥跟娄昭君两人起身,随高湛离开了大殿。
众多宗室亲贵、文武大臣皆携文宣帝的灵柩返回邺城。
先帝驾崩,群臣应该是悲痛的,哪怕是装也要装得十分悲伤,但是在发丧当日,却上演了一场闹剧……
高阳康穆王高湜,是高欢的第十一个儿子,天保元年封王。
高湜虽然贵为亲王,但行为却甚是可笑,经常以滑稽巧言逗得高洋很开心,也很得他的喜爱,并且仗着自己受宠,经常在高洋的身边杖打诸王,娄昭君也因此早已对他心生反感,甚至厌恶。
众官的脸上虽然显露悲痛之色,却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只有杨愔痛哭流涕,大声哭泣着,泪水湿了一脸,与其他送行的官员一同前往。
高湜走在最前面指引抬棺材的人前行。可是面对二哥的离世,他的脸上不仅没有一丝哀痛之色,反倒一面吹笛,一面说:“至尊有多了解臣子呢?”言毕,又开始欢天喜地地击胡鼓奏乐。
众人听见耳边突然传来一阵笑声,便将目光转向了高湜。见他带着笑意的脸,官员们方才装出的悲痛在瞬间变得荡然无存。
娄昭君不禁大怒,嗔目看着高湜,大喝一声:“这个不成器的东西,今天非给他点教训不可!”
说着,疾步走至高湜面前亲自将他按倒在地,立即命人拿起棍棒对高湜用杖刑,在众目之下打了他一百多下。眼看见他身上血流不尽,听见他的嘴里发出惨烈的哀嚎声,娄昭君也没有一点要停止的意思。
高湜整个人瘫倒在地上,无法起身,鲜红的血不绝地从口中喷溅而出,几乎打得他体无完肤,不久便没了气息,彻底断气。
娄昭君看着他血淋淋的残躯,不由叹了叹,哭道:“我怕他不成器,所以想用杖棍打醒他,却没想到他竟会受伤而死!”
娄昭君的面色变得极快,与方才的太皇太后相比,真是判若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