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激辩 ...

  •   中秋的月亮又大又圆,相对于夏雪宜过的纠结和痛苦,红药、袁崇焕、关平、承志、小睿过的很美满,有这么多朋友亲人陪着过这个圆满祥和的节日。大家感觉这么平静温馨的过节已经好久了,毕竟这个特殊的时代带给他们太多的离别和伤痛,这种日子大家都自觉珍惜。小睿心里虽然有点遗憾,第一次有这么多人陪着过中,笑脸整整挂了一晚。
      红药哄睡小睿后,不自觉的想起前世的亲人和记忆里的夏雪宜,心里烦躁,就披衣起床,沿着曲曲的长廊,闻着长廊边花木的清香,伴着昆虫的鸣叫,跟随着月光的脚步悠哉的闲步,在这静谧的晚上,红药的心渐渐平静而宽阔。鸿瑶也好夏雪宜也罢,他们渐渐远去。
      就在红药抬头看看月亮,想绕回屋睡甜蜜觉时,望见袁崇焕独自坐在假山上的凉亭上,闷闷的喝酒,整个人悲痛而又绝望。红药知道对他这种人来说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信念的塌陷。袁崇焕的报国和忠君已经刻入骨髓,两者也是一致的。但君王怀疑,报国无望,亲人惨死,把这位在辽东战场“虽万死我亦往矣”的铮铮铁汉已经从心灵到□□摧毁了,如果不是承志在,恐怕袁崇焕也会追随亲人而去吧。
      当初红药实在是没办法,光救袁崇焕一人都费劲心思,找替代的尸体都花了一年多,不用说那几百口人。红药遥望着这位英雄,最终步履坚定的走过去。既然你的信念已摇摇欲坠,没有修复的可能,她何红药就把它彻彻底底的给粉碎成渣渣,再给他重建一个钢铁巨堡,她就不相信了,四百来年的高度,还比不过几十年影响。

      红药默默的走到袁崇焕的对面坐下,拿起酒杯不客气的给自己倒了一杯。酒过几巡,袁崇焕低声叹道:“老夫一生以报国为己任,三十多岁重进士,也曾位及人臣,任兵部职方司主事。时感当局战乱频起,民不聊生,弃文从武,以扫平辽东为志向,深受陛下器重,受任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并赐尚方宝剑,主持过宁远及宁锦大捷没想到陛下如今被小人蒙蔽,致使我含冤受辱,袁家几百口死不瞑目,老夫不愧天不溃地,不愧陛下,没想到却连累父母妻子。”袁崇焕说到这,已经哽咽难耐,眼泪纵流。
      红药不禁感叹,这位被千刀万刮都不曾呼痛的英雄,却有志不能报,有冤不能伸,还要被朝堂上那些争权夺利,鼠目寸光,虚伪阴险的小人泼脏水,何其可笑!熊廷弼,孙承宗他们哪个都不是倒在敌人的枪口下,却倒在了自己人的迫害下,这个王朝又何其悲哀。
      “袁大哥的经历跟岳武穆大人何其相似,恕小妹直言,汝为武穆,当为何?”
      “生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大丈夫当如是矣!”果真,您袁崇焕大人就是岳武穆思想的继任者啊!
      “袁大哥认为岳武穆大人为何被陷害,如果不死,北伐能否成功呢?
      “宋高宗偏听偏信,奸贼秦桧陷害忠良哎!可叹,收复故土的打好时机措施,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干坤世界,无由再复!”
      红药看到袁崇焕叹气可惜不已的样子,就知道他是想到了自己,感叹自己与岳武穆大人相似的经历。
      “袁大哥,红药倒是觉得岳武穆大人是不得不死,即便他活着,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
      “喔?”袁崇焕听到红药如此见解,觉得很不可思议,又觉得好笑,心里暗想毕竟是女子,在厉害眼界也有限。
      如果岳将军不死,无非以下几种情况:
      结局一(朱祁镇版):岳将军一鼓作气,直捣黄龙,迎回二圣,女真人退回山林打游击,岳将军成为天大功劳,然后两位前皇帝密谋复位,试图拉拢岳将军,岳将军面临抉择。朝廷阴谋蓄积,内乱频发,京师血流成河然后是蒙古人、西夏人乘机再犯中原。
      宋高宗为了地位稳固,是极力避免这种情况,不会支持甚至是阻止北伐的。
      结局二(刘秀版):岳将军一鼓作气,北伐成功,女真人带着俩皇帝东躲西藏,岳将军在民心所向和部下的支持下,登基为皇。
      说道此,红药看到袁崇焕憋红的脸色,当即再不说其他几种造反的可能,话锋一转,当然岳将军的品性,这是不可能的。
      结局三(刘裕版):岳将军一鼓作气,收复失地,然后发觉无法长期坚持,返回江南,蒙古人、西夏人、女真人卷土重来,北方重新沦陷。
      如若没有其他因素,只看以当时宋金的实力对比,二十万宋军和二十万金兵基本是均势,就算胜也是逐节推进,无法包围歼灭大批机动性强的金国骑兵。所以即使占据几城几地,也无法稳固保持,一旦大军稍有疏忽,或粮道被断,反而有被包围的危险。即使大军不败,二十万军队的粮草给养也难以持久供应,一年内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宋廷必被拖垮。而北方民族的机动性强,一年内要全歼对方主力,不太可能。
      结局四(明初红巾军北伐版):岳将军留在河南静观时局,派部下继续北伐,然后部队一路打到远方,思乡心切,腐化堕落,部队瓦解,不了了之。
      袁崇焕由开始的漫不经心变的郑重,不由的跟随红药的话语沉思起来。
      红药见此,暗地里松了口气,已经知道自己的观点已经被接受,袁崇焕虽然拥有传统的大男子主义,但也不是不听劝的人,有没有道理自会明白,被认可了,那么自己再把对现今大明朝的情况分析分析,也不会当成无稽之谈了吧!
      接着红药从正德、嘉靖的怠政、荒淫(很明显的一个事例是嘉靖皇帝在八年间未上过一次朝)讲到万历的敛财以及天启对朝政的荒废;接着又从官员的奢侈腐化、宦官专权、党社之争使得明朝的统治秩序混乱,论证明朝的灭亡已见端倪。
      又从朝堂谈论到百姓的生活情况,承受的赋役和税收不断加重,百姓困苦,由此造成乱军不断爆发。
      现在朝廷最大的心病就是财政吃紧,就算想救济灾民,也是力不从心,这并不是皇帝不尽心,官员贪污腐化,这个现象缘于多个因素同时作用,一是税收拮据,二是灾难频繁,三是通货膨胀,这些情况在万历、天启等朝也很明显。
      “税收拮据”主要因为税率一直很低,农业税本来就不高,商业税更是少得可怜,农民的负担本来不算沉重,但在朝廷收农业税时是收现银,所以收税期间往往会导致粮价下跌,从而导致农民贱卖粮食缴税,之后粮价恢复正常,如此一来即便不算重的税赋也会成倍增高,并且让商人从中牟取暴利,若是朝廷加农业税,那么只能导致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甚至会导致许多拖欠的现象。提高农业税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但对整个局面却没有根本性的改观,因为经济重心已经向工商业转移,农业发展处于停滞阶段而商业税收又实在少得可怜,所以朝廷要增加收入就必须增加商业税,但当时的东林党等党派本身就和大地主、商贾相互勾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商贾的代言人,即便崇祯等皇帝想加征商业税也会因为文官集团会的阻挠而难以达成,这就造成了税收拮据持续的局面。
      “灾难频繁”主要因为万历、天启、崇祯三朝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鼠疫也开始蔓延,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区。
      “通货膨胀”主要是江浙的商人大量贩卖商品到海外,赚取暴利,数量之庞大,致使大量白银流入。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在五亿两以上。如此多的白银堆积在内,导致各种商品的价格飞涨,在灾荒频繁的年月里粮价也随之而飞涨,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
      这三种原因的相互作用下,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形成了内忧外患的局面。由于海外贸易的刺激,明朝富庶的南方大片的田亩被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随之下降,北方大旱则导致粮食更为匮乏,粮价开始节节攀升,海外贸易收入激增导致的通货膨胀也加剧了粮价的上涨,粮价飞涨带动所有物品上涨。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央财政却因为灾荒之年税收相应减少,又由于从海外贸易中赚取了暴利的商贾们开始大办手工业,他们的实力越来越大,导致官办的厂房纷纷倒闭,朝廷就穷的更为可怜了。随着财政的进一步拮据,赈济和粮饷都成为空谈,而没有了赈济饥民就起事,没有了粮饷军队就哗变,许多农民军正是饥民和散兵组成的,所以起义此起彼伏,而对于北方少数民族来说,一旦气候趋向严寒,部族和牲畜的食品供给短缺,为了生存三番五次劫掠农耕文明的明朝就不足为奇了,这就是现阶段边陲频频吃紧的根本原因。
      另外,崇祯帝虽有治天下之心,却无治天下之才。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致使好多的有才之人得不到实用,军事部署也失当······
      随着红药分析的逐渐深入,袁崇焕的脸色几经变换,内心也郑重到惊讶到难以置信,袁崇焕望向身旁这位月下侃侃而谈的女子,仿若月下飞仙,他想今日这位女子带给自己的震撼和冲击恐怕今生难忘了,如果不是他定力好,已经习惯了保持冷静,他可能忍不住捏捏自己,怀疑自己在做梦了。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3章 激辩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