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泰陵游记 ...

  •   泰陵游记
      文/脂墨凝

      时间:2011年8月8日

      从一切的源头开始。
      对四爷的关注起始于七岁去故宫,于摛藻堂买的一本关于清帝的书籍。
      渐渐地对于这个夹在康乾盛世、只在位13年但颇具争议的冷厉帝王抱以好奇和各种复杂的情绪。
      用一句不是特别贴切的话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想要亲自触摸一些关于胤禛的事物,特此在这个闲暇假期,去泰陵拜谒。

      从踏入第一块百年前的青砖开始。
      抬眼望去,前面是一条汉白玉的五孔石拱桥。
      转身,远远便瞧见对面的元宝山,山头的曲线圆滑流畅。
      泰陵头枕永宁,脚踏元宝,易水环绕其中,当真风水吉壤。
      石拱桥下蜿蜒而过的是易水,汉白玉砖石虽有磨损,但依旧整齐。
      跨越过石拱桥,路的那头便是石牌坊。
      自此开始,便是神道了。
      在神道右侧有修建的道路,一路上见了很多飞驰过去的汽车。这样或许方便,但没有走过神道,怎么能算是虔诚拜谒?
      我宁愿步行2.5公里,只为能够更贴近百年前那个风雨下屹立的没落王朝,更贴近那个威严严谨的皇帝,更贴近那个真实的爱新觉罗胤禛。
      青砖砺石,百年来风雨侵蚀,青苔遍布,却不掩当年气派,中间白玉石道也依然光滑。
      路两边,古树苍翠,草叶青葱,正是夏日盛时。

      石牌坊已在眼前,汉白玉的石材,雕刻精致细腻,有的地方裂了,后世用木头重新巩固,恍惚中听一旁别人团队的导游说正因为用木头重新搭建了一下,而导致清朝皇帝之后断子绝孙(那继位的那几个怎么来的?可能意思是说子孙不旺)。虽然清朝在乾隆之后确实在走下坡路,不过这个说法,还是有点太过于迷信了= =……
      走过正中的石牌坊之后,在左右两侧,又分别有另两座石牌坊。两边的草长得非常旺盛。
      大红门两侧有瑞兽(原谅我比较无知,我真的不知道那是什么,看着有一点点像麒麟),并且左右两侧还各有石碑,即满蒙汉三种语言的“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走过大红门,前面的建筑即是大碑楼,全名“圣德神功碑楼”。
      依旧青砖,依旧对称。
      在右侧,有一院落,名为“具服殿”,这里是帝后妃子更换衣服、临时休息和方便的处所,现在里面住着人家,是守墓人么?只是这么猜测。
      说起守墓人我想起来,在出租上司机告诉我们,西陵旁边的“忠义村”,里面居住的都是满族人,他们应该也是守墓人。
      离碑楼越来越近,人也多起来,我们还看到了拿着画板要去写生的人。
      我不知道是我们去的太早,还是怎样,反正碑楼内部没有开放。
      所以我注定没有福气看到赑屃和记录四爷种种伟大事迹的功德碑了。
      碑楼的四周,各有一座华表。
      蟠龙雄伟,云纹精美,华表直插云霄,挺入青冥,皇家气息不言自喻。
      汉白玉的雕刻仍旧栩栩如生,充满古典气息,只是被风化磨蚀而粗糙的表面,青苔斑驳的痕迹再也无法消退。

      经历过七孔桥,疏松的砖石并不平整。
      两侧的望柱是四方形截面,表面雕刻的是云纹。
      再往前走,就是那“赫赫有名”的石像生了。
      第一对是石狮。
      第二对是石象,看起来非常憨厚敦实。石象的背上顶了一个宝瓶,他们说在这里适合合影留念,因为它会保佑你“平(瓶)安”^_^。
      接着是石马。
      再一对是武臣。我在左侧照的相,这位武臣的鼻子好像掉了一块……
      再是文官,合影时我才发现,原来文官也佩刀呢。
      石像生其实画蛇添足,陵寝的风水至关重要,他的儿子以孝为名,忤逆他当初的旨意,改变了风水走向。
      好大喜功或是如何,后人即使气愤的痛斥讽刺,一切也已是事实。
      如今惟余默然。

      结束了石像生的浏览,下面就是一段漫长但令人愉悦的跋涉。
      神道弯曲,路两侧都是茂密的植物。在行进过程中,看到了的确有人招揽顾客骑马。
      两岸苍松翠柏,树冠如云,形态也似乎真有那么一种仙气。因是早晨,草叶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
      空气清新极了,正如同此刻心情。
      除了我们没有人,偶尔可以望见汽车从右边的道路一闪而过。
      我们时而轻声交谈,时而在阳光下沉默。
      清晨的阳光还未有扰人的热度,沉静的气氛令人心亦静了下来。
      脑海中设想着,百年前,年年来此祭祀的浩荡队伍,也曾走过这同一条道路。
      而他的棺椁,亦曾在繁冗阵仗下,静默地走这一段路——他的灵魂也曾无声地凝视着。
      这种感觉很奇妙。

      走了大约十分钟(只是大约……我的时间感并不好),新的目标就在眼前。
      四段琉璃墙壁,三个门,火焰式牌坊——龙凤门已到。
      琉璃壁依旧光滑,明黄色耀眼并威严,龙纹浮雕栩栩如生。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怎样,在龙凤门,我们见到了……呃,一群羊。
      这说起来真的有些可笑。
      我们向龙凤门的方向走进,远远便看见一群黄白色羊群缓慢地与我们相对而行。
      不知道四爷在天之灵,会不会因为它们这样大摇大摆懒懒散散地走过他安息的地方而生气。
      算了,上天有好生之德,国君亦是如此,原谅它们吧……
      但同时也原谅我,因为我真的从来没有见过真的羊,所以当时我还挺欣喜的= =……

      又走过一座小拱桥,远眺,谥号碑亭和其后的宏伟建筑安然静立。
      慢慢地,慢慢地,走。
      终于走到了谥号碑亭前的广场,宽阔的面积令人想起来了紫禁城,虽然不及其雄伟壮观,但依旧令人心胸开阔。
      观览谥号碑亭,需要经过一座三路三孔桥。
      谥号碑亭依旧没有开放(……泪奔),我只能透过陈旧的门扇和铁丝网观察到赑屃和碑文。
      接着的参观就需要买票了。
      西朝房是售票处,东朝房是游人中心。学生老年等半价,现役及退休军人全免(有证件才是最重要的啊)。
      进门,正对隆恩殿。两侧是东西配殿,现在是售卖一些东西的地方(比如易县有名的易水砚,但我真不知道有什么意义)。
      在配殿的旁边,还有琉璃墙壁的焚帛炉,祭祀的祭文、帛书,一切祭祀用品在此被消灭掉。

      隆恩殿,殿前汉白玉的龙凤石,上面雕刻着龙凤戏珠,底部为浮雕寿山福海,寓意美好。
      不能说不惊讶,岁月剥蚀,隆恩殿身已经比较破旧,漆已斑驳掉落,木头的腐蚀也十分严重,彩绘陈旧,似已疲惫不堪,仿佛残垣一般的存在。
      “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
      当真是这般的心情,这样的感慨。

      踏入隆恩殿,正中,是四爷和乌拉那拉氏的画像,印在玻璃上,身后是明黄的龙椅。
      对上画像中那双沉静的眼眸,那一瞬间,任何话语都无影无踪。
      由心开始的不同。
      从左边开始浏览,是一些讲解,以及仿制的金印、龙印等,并展示了衮服、朝服等衣帽饰品。
      接着是椅榻的布置,似乎还原了四爷居所的样子。
      继续缓步浏览,玻璃柜中,展示了四爷的朱批。
      四爷的字非常好,令人惊艳赞叹。
      ——目光化作狼毫笔尖,一笔一划,一顿一提,在心上重复着刻画,以心头血为墨。
      朱批上的字比较草,但仍不失其气度风骨。
      大篇大篇的批示,流畅的笔迹,尽管历史的疑云、人言的悱恻重重叠叠,却无法掩盖他是怎样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
      “竹影横窗知月上,花香入户觉春来”——四爷有名的对联。
      感觉以其新旧程度,不像真迹。
      殿里展示了很多雍正用过的酒盏、斗彩瓷瓶、青花瓷罐等等很精巧的东西。
      在右侧,有一些关于雍正的谜题的官方解答,比如康熙死前诏书之谜、和母亲德妃的关系等等。
      一切已无迹可寻,尽数埋没在青史的尘埃中。
      无论真假,我心中的那个人,自始至终,只是胤禛罢了。

      绕过隆恩殿,是三座门。中间的门是琉璃墙壁的装饰。
      介绍上写,左门是拜谒祖先的皇帝进的门,右侧文武百官进的门,中间是神门,皇帝的棺椁由此抬入。我们自然是从右侧进去的。
      进入后首先是二柱门,柱子顶部是望天兽。

      此时,身为谒陵者的我们心情有所变化了。
      终点,方城明楼及宝顶,就在眼前。
      方城明楼前,有“石五供”。从左至右分别是:烛台,花瓶,炉,花瓶,烛台。
      雕工非常精细,谐音以示吉祥,长眠在其后的帝后世代受后世供奉。
      明楼前的青砖阶梯坎坷不平,两侧虽有木制平坦楼梯,但我仍旧愿意拖着有些酸痛的双腿走砖路,因为,内心有一种崇圣的安详感。

      透过高大幽深的门洞,琉璃影壁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斑驳的残痕不损威严,流转的光泽仍旧是那个王朝源自内心的骄傲。
      据说沿这道门向下挖,会挖到金刚墙,而金刚墙则是整个坟墓的外墙,也就是,地宫的入口。
      众所周知,泰陵并没有被盗。琉璃影壁下的盗洞,只有两米深罢了。
      疑问,只是疑问——泰陵到底有没有被盗呢?
      我对建筑一窍不通,了解的也都是皮毛。但我知道中国的盗墓技术应该比较发达(这话很别扭……)。
      以崇陵来讲,崇陵的地宫是九券四门式,在网络上的某份资料上有详细的讲解,并推测泰陵地宫与其构造类似。
      崇陵的地宫我去看过,墙壁和地板以整齐成块的条石铺成,顶上是青砖,但崇陵的建造比较粗糙,资料上说清初期及中期地宫的石券上还应覆有琉璃瓦等,并建成重檐歇山式殿顶。
      从岩石上挖个盗洞,想必也不太容易,但砖瓦层倒是有可能的。(盗墓笔记看多了= =……)
      行外人无法推断,只能设想罢了。
      也许那是个秘密,真相不为世人所知。
      紫陌红尘,繁华一梦,如今皆化作宝顶上的枯草。
      一世荣盛,半生勤勉。
      昔日江山,如今天涯。
      我只想这个帝王,与他的妻妾,能平静地安息在九泉之下。

      明楼之上,谥号之碑,“世宗宪皇帝之陵”——世宗宪皇帝,雍正,爱新觉罗胤禛。
      那一刻并不明确是怎样的心情。
      在他的碑前,在他安息的地宫之上,在空荡荡的明楼里,用什么样的笔墨,去细细描绘那微妙的感触?
      说些什么呢。
      我来到了。
      百年前他安葬的地方。
      离真实的他最近的地方。
      若灵魂有感觉,那是怎样的?仰面躺着,身边陪他的是那些他曾珍爱的宝物,胸腔再没有起伏。棺材盖缓缓合上,在一片黑暗中,感觉被安稳地放入棺椁。椁外仿佛另一个世界,言语声模糊不清。
      起,落。被放置入地宫的过程亦如生命,仿佛短短两个字就可以概括。
      可听闻那狭小空间中一声空旷的叹息么。

      四爷的宝顶还不错,树木繁盛,不像崇陵,光秃秃的。
      因为一开始不知道宝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在走那段弯曲的路时,内心是真的紧张和忐忑。
      环形的路,空无一人。身前,身后,都是弯曲的。
      明晃晃的日头下,影子随行,自己的呼吸声在蝉鸣中有些模糊地紧促着。
      也许我的脚下就是地宫,这个意识在心里萌发的第一秒就蒸腾在空气中,仿佛闷热中一阵冷风袭来。
      我并不害怕,以往无比的好奇心也没有急切地催促着想象力迅速滋生。
      手臂伸过琉璃扶手,轻轻抚摸着苍松翠柏乌黑的树皮,粗糙的触感和温暖的热度,仿佛百年前那个人的手。
      他沉眠于此。

      拜谒陵寝,或许也是成全那份难留的心境。
      不知曾几何时,对这个史书中的人投以别样的目光。无论纸书细腻的质感,或是屏幕反射的冰冷白光,那些字密密麻麻地挤进脑海,埋入心里,种下不求结果的根。
      漆皮剥落,青砖消磨,琉璃的明黄渐渐成为泛黄画卷里一抹深色的印痕。
      青史只载要事。我不能懂,清寒的明月下,生前的你负手立在窗前,静静凝望滑落进紫禁城的如水月华,心里想的是什么;亦不能懂,死后的你,魂灵透过尘世的棺椁,透过滚滚的红尘,透过万千的浮云,任凭那惨淡月光洒遍你的全身,洒遍你的心间。
      佛珠百转,经筒千念。
      一滴泪,不问因果。

      笔下眉眼悠长,多年不曾淡忘。
      最后默念你的名字,胤禛。
      这场旅程,就此结束。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泰陵游记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