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1、人性的证明 ...

  •   很多年以前看过电影《人证》的简介,对这个影片的部分镜头记忆相当深刻,以至于多年以后还能清晰地记得,那首《草帽歌》仿佛又悠悠响起,那顶脱离了母亲之手的草帽,飘飘荡荡划过蓝天和山谷,落向一片未知。
      最近由于一个朋友的介绍,兴起了看原文的念头,于是费了一丁点儿的事,找来了书看过,掩卷之后,心潮起伏。
      虽然早就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甚至连开头和经过也都心中有数,但实际看书的时候,还是被书中的错综复杂深深吸引,欲罢不能,一口气读下来,看到最后的草帽诗那里,还有母亲认罪的那段,流了两次眼泪,悲不自胜。

      故事篇幅相当长,即使早就知道事实,但跟着文中情节走的时候,还是佩服作者把真相埋藏得那么深,把侦破过程写得那么自然。
      谋杀案发生了,那么突然,又那么突兀,一个刚来到日本的外国人被杀,还是一个黑人——一个贫穷的、无根无底的黑人;线索非常微弱,几乎都可以视而不见——一顶旧到快要化为尘土的草帽,还不知道是不是那个被杀的人留下的。
      故事就从这样的偶然开始了,警官们东奔西走,搜集一点一滴的线索,计程车司机交来的旧诗集,第一次引出了草帽诗,引出了雾积这个地方,引得两名刑警踏上雾积的山路,去寻访飘渺的那一根线索,又顺着那根几乎已经断了的线找到了另一条线——可能知道当年真相的一位老妇被杀。这同样是一根似是而非的微弱的线,刑警们顺藤摸瓜又找到了另一个线索,慢慢摸回了东京,将疑惑的目光重新投在八杉恭子夫人的身上。

      一切都似乎是偶然,又似乎是必然,一切都合情合理却又没有真实证据,如果八杉恭子宁可丧尽天良也坚不吐实的话,即使栋居警官知道是她杀的人,也无法使她服罪。可是,当一丝人性未泯的母亲被迫再次直面自己杀死亲生儿子的残酷事实时,当她知道儿子是拿着父亲卖命的钱来到日本找她时,听她再次到那首满含母子深情的草帽诗时,泪水终于无法控制,她认罪了。
      由于这个决定,她失去了现有一切——次子、女儿、丈夫、身份、地位,而由于此前所犯的罪,她也失去了长子。
      就这样,她失去了所有身外的一切,等待着她的,似乎是无穷的悔恨和凄凉,然而,只有置她于死地的那个刑警知道,她守住了最珍贵的一样东西——人性。

      一个因为幼年的经历而不相信人性,甚至憎恶人类的警官,最后是通过跟一个母亲赌人性而获胜,胜利之后他自己也在惊讶,为什么他竟然有这样的信心呢?难道说他还没有对人性失去最终的信念?他恨幼年抛弃了自己的母亲,但在恨的同时,还隐藏着深深的期盼,希望母亲没有真正忘记他。
      人,在最深的心底里,终究还是存留着对人性的渴望,渴望自己没有丧失人性,渴望别人没有丧失人性。如果连最后的人性也丧失了,那,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还有什么希望?

      故事的进行分好几条线索,刚开始看的时候几乎联系不上:
      之一,是黑人青年的死亡和查案的刑警,刑警还是因为早年父亲遇害而对所有人产生仇恨的家伙;之二,是妻子出杏出墙的男人和他的情敌,以及他们最终追查出来的肇事逃逸犯——八杉恭子的次子;之三是远在美国黑人区的一个警察,他不情不愿地执行着上司下达的命令,配合日本警方调查了那个客死异乡的黑人青年约翰尼的一些事。
      这三条线索分别都在推理,推来推去终于推到了一起,而在推理的过程中,始终没有脱离对人性的试探、疑问和期望,而这件案子最终得以告破,也要归功于人性的光辉。

      美国警察本来是敷衍了事的,但突然、偶然地触动了残存的一点人性,强硬地查出了约翰尼到日本去的起因及可能性,给日本警察指明了一个可能的线索,由此日本方面的调查才得以进行下去。

      栋居警官本来是仇恨人类的,他目睹了父亲被美国大兵残害致死,目睹了围观的人见死不救,目睹了事后才露面的警察推卸责任,目睹了被营救的原受害人趁机潜逃,父亲的死使他对人性丧失了信心,他恨所有的人,以把他们逼到绝路为人生最大目标。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自以为对人性绝望的人,最后用人性的感动逼迫凶手认了罪。

      恭子夫人本来是没有任何实质性把柄落在警方手上的,她一直以来的表现似乎也跟人性的光辉搭不上什么边儿,她是一个极其表里不一的人,爱慕虚荣,把儿女视为“做生意的工具”,对丈夫也不过互相利用。这样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才能显示出其“人性”的一面呢?
      答案在故事的结尾——她知道了儿子来日本的原委,听到了警官讲述儿子悲惨的人生,听到了那首她唯一给儿子讲过,而约翰尼至死不忘的草帽歌,她掩埋在虚荣、功利、残忍、无奈等等复杂心理之下的那一丝人性复活了,她伤心地哭泣,恢复成为一个人,一个母亲,她认罪了。

      《人性的证明》,通过层层推理,剥落重重迷雾,终于,证明了人性的存在。

      最后的结尾似乎有点宿命的感觉,欠人的,终究要还。倒应了中国那句老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统统报销……

      回头想想,还是觉得有些奇怪的地方,就是八杉恭子对儿子的态度。
      她向来只顾自己的虚荣与享乐,从次子生下来就没管过他,一切都交给佣人,不给才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准备郊游的饭盒,只给他一张钞票,害得小孩为了面子把自己的玩具熊装在背包里去郊游,在山里饿得眼冒金星,还是别人可怜他才送了他几个饭团。从此他就开始怨恨母亲,直到母亲偷看他的曰记,并以此为材料出了书,成了名,以牺牲儿子的隐私换来了自己的表面风光。儿子对母亲彻底失望了,投身到迷惘的一代里去,吸毒、乱交、无所事事,没有责任心,终于发生了肇事逃逸的惨剧,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孩子会这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母亲的失职与自私,而这样的母亲,怎么又在最后说对长子“时刻没有忘记”?

      当然,也许她是真的时刻没有忘记,那毕竟是她年轻时候的第一次爱情,那毕竟是她生命中最美好时候的爱情结晶,第二次的婚姻,不过是家庭给安排的罢了,夫妻之间没有特别深厚的爱情,各忙各的,各取所需,所以可能她对后来的这两个孩子都不如第一个那么尽心吧。

      不管怎么说,最可怜的还是那个黑人孩子,父亲为了给他筹够去曰本的旅费,用自己苍老的身体去撞富人的汽车,用命换来了钱,却万万也想不到是把儿子送到了绝路。
      儿子在美国社会的底部苦苦挣扎,多年来心中最美好的回忆一直是年轻美丽的母亲的爱,两岁时她给的那顶草帽,他保留了二十多年,终于被丢弃在东京繁华之中的一片孤寂里。那首凄美动人的草帽诗,穿过数十年的光阴,串起了整个故事,也引发了最终的人性火花。
      当然,也引出了俺的泪水。

      回想起电影里的镜头,黑孩子向妈妈跑过去,想要抱她,却突然发现肚子上出现了一把刀,他难以置信地抬起头,看着妈妈,明白了是妈妈想杀他,他绝望了,自己把刀子用力插进自己的身体——妈妈的力气并不大,或者是决心不够坚决,所以刺得不深,他本来是不用送命的,但是他自己把刀压进去了,完成了妈妈的心愿,交回了自己的生命,然后跪倒在地上,叫:妈妈!妈妈往后退了几步,看着他伸出手,却没有去扶他……
      “妈妈,你可记得我的那顶草帽?
      啊!就是夏曰里的那顶草帽,
      在从难冰去雾积的路上,
      随风飘进了路边的溪谷……”
      当时我泪如雨下,现在想起来,还是热泪盈眶。
      多年过去,看过的很多影片都淡忘了,可这个镜头一直记忆犹新,那一瞬间,也是人性的痛苦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吧。

      不错,是本好书,把推理小说的魅力演绎得淋漓尽致,相当精彩!
      不虚此看!

      故事里还有大量关于曰本原生态风景的描写,不少地方风物志及数据等,森村先生倒是秉承曰本人一贯的细腻风格,不慌不忙地讲故事,顺便介绍一下曰本风情,卖弄一下风物知识,点评一下社会风气,探讨一下年轻人的迷惘,真是一文之内,包罗万象。
      看得俺偶尔有些累。

      附录:
      书名:《人性的证明》
      作者:森村诚一
      出版社:群众出版社(别的出版社也出过)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