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前几天听电台,听到一首新歌,叫做——《梁山伯与朱丽叶》,有些莫名其妙的,怎么把这两个人给扯到一起去了?后来和室友聊天时讲到这首歌,意外地达成了共识,都觉得《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根本就不是在一个层面上的作品。
如果当年不是周总理为了让外国人更容易理解,才说《梁祝》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话,我看,也不会有多少人把这两部作品拿出来对照的。
虽然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大文豪莎士比亚的作品,但是,莎士比亚写了很多极其无聊的作品,大师就是那种写了烂文还会有人不断地去品读、把烂文也编到一本本厚书里去的存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有着相当不错的悲剧背景,但是整个故事到后来让我觉得却是场爱情闹剧——两个人一见钟情(虽然我是相信有一见钟情的),然后罗密欧就开始对朱丽叶唱唱小夜曲,两个人海誓山盟,但两人的死却是诡异的——朱丽叶为了证明罗密欧对她的真心而装死,罗密欧很爱朱丽叶,一看爱人死了呀,那个悲痛欲绝呀,于是自己就去殉情了。那朱丽叶看到死去的罗密欧又能怎么样呢?只好也殉情咯。这不是闹剧还是什么?虽然这对情人死了,但是文学家们始终不把《罗密欧与朱丽叶》划入悲剧的范畴。大家来看看故事的结局——两个家族从此和好,真是有够莫名的,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会把两个人当作家族叛徒的吧?何况是在那样一个家族势力观念严重的时空里。
再来看梁祝,虽然我室友说的有道理:梁祝比罗密欧与朱丽叶幸福多了,因为梁祝虽然生前不能在一起,但是死后合葬,而且化成蝴蝶,以另外一种形式相守在一起,比起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的主题才更吻合“爱情与自由”。但我一直认为梁祝是悲剧,是人的悲剧。
梁祝,其实是一个一直让人误读的传说。有的人说它揭露了封建礼教抹煞爱情与自由,而有的人则认为它是家庭丑闻。我很震惊于后一种观点,然而某天吃饭时,妈妈讲起梁祝,一提到祝英台就说她不听家里的话,给家里面出丑,说到处有演梁祝的戏,其实是在看梁祝两家的笑话云云,爸爸也表示同意,说出了这种事情,人家都是等着看笑话,小孩子不听家长的话真是傻透了。我愣住了,其实很长时间以来,这种家长制的观念其实一直都不曾离开我们,不是吗?
我爱过一个男生,说来很巧,竟与我同年同月同日生,只不过我是晚产儿,他是早产儿,结果算起来他还是比我虚长几个小时。他是宜兴人,这没什么,要命的是,我是上海人,我的父母还是报着相当严重的本地人情结,所以他们根本不会同意我和他在一起,理由是:虽然的确有那种德才(财)具备的外地男生,而且他的父辈的观念和上海人相仿,但是毕竟是小概率事件,不愿意让我冒那么大的风险去做这道证明题。父母认定了那个男生是想拉我做他留在上海的跳板的,我又不能和他们说,他其实有很多亲戚在上海,自己也很努力,在上海找到一份好工作基本是没有问题的,虽然他来自小城市,但是家境也远比我家好得多,没必要拿我做跳板,但这些话我又不能对父母说,因为说了后,他们会觉得:你这个小姑娘怎么会那么傻?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你就是那种被人骗了还在帮别人数钱的那种人!人家要笑死你的!你让我们以后怎么做人?!
我知道父母是不想让我吃苦,虽然我和他们在一个观念上的表述是一致的——谈恋爱是为了结婚,但是内涵不一样的:我是因为恋爱才会去想结婚,恋爱是感受,婚姻是升华;他们则是为了结婚而去恋爱,婚姻是目的,恋爱是手段。我实在也不喜欢他们的观点,他们的观点对于生活而言是种真理,但是他们的观点中是没有爱情的存在。虽然爱情最后是会融入到亲情中去,但是它始终还是存在着的吧?可是,父母的观点里,爱情真的什么都不是,至少我这种学生气的单纯的爱恋除了傻什么都不是。
后来又有很多的事情,我也实在不忍心看到父母为此而心力憔悴、整天恍恍惚惚的样子。在与他几次分分合合之后,终于彻彻底底地分开了。因为我知道,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一起了,因为我在最初就没有对父母坦诚地讨论关于他的事,现在再去解释他的情况都已经太晚了,他们不会相信的,就算拿出实证来证明他的情况让父母相信又能如何?双方的脸皮都已经扯破了,上海人最忌讳和别人翻脸,怎么会接受一个和他翻过脸的人做自己的亲戚,家里还要不要安定了?
所以,我最恨的制度是中国的户籍制度,那道高高的门坎啊!但同时也只能怪自己不懂得沟通,才把事情逼到如此僵的地步。
宜兴,我以前只知道那是有名的紫砂壶的产地,后来知道这也是中国三大瓷都之一。后来借了一本关于梁祝传说考注的书,才知道原来宜兴对于梁祝传说也是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的。
你知道吗?梁祝化蝶的说法,最早始于宜兴。
如果没有这化蝶,梁祝的传说也就没有那么瑰丽了。因为合葬虽然是在一起,但是生命也就中止了,希望也就终结了,而中国人,其实一直都是那种活在当下的人,大多数人对天国、来世都是很漠然的,脑袋里想得最多的还是这辈子怎么好好过,盖了棺定了论,你就不会再有什么继续了。而化蝶则是生命的延续,希望的继续,爱的联系。
我觉得梁祝的故事与封建礼教的关系并不很大。我觉得这更多地是由于沟通交流出了问题而造成的悲剧。
从祝英台能女扮男装去私塾念书,这就说明祝家家长并非封建老顽固,还是相当地尊重女儿的心愿。也就是说,如果祝英台早早地就告诉父母自己希望嫁给梁山伯,祝家可能就不会收下马家的聘礼,这很符合逻辑,连女儿男扮女装去私塾读书这种事情都能答应的父母,会不答应女儿的合理要求吗?而且祝家家境想必也不弱,(古时的穷人家会送女儿去念私塾?)也不用那女儿换钱财。(马文才也是一个不断在传说中被妖魔化的人物,在最初的传述中,仅仅是说祝英台被许给马家而已,也没见到有提及马文才此人,马家与祝家间还隔着一条江,更不用说什么马文才会和梁祝一起念书)祝家家长会收下马家聘礼,可能的原因有二:
原因1.祝英台始终没有告诉父母自己心有所属,这种情况下,当女儿到了适婚年龄,有门当户对的合适人家来提亲,女儿家的父母自然答应。古今中外,没有哪个正常父母希望自己的女儿当老姑娘的。<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环节出了问题。>
原因2.祝英台有告诉父母自己心有所属(梁山伯),但是,祝家等了好多年,梁山伯始终没有来提亲(这又有2种原因,等会儿再来说明),祝家没有梁山伯的音讯,此时存在着梁山伯可能不会向祝英台提亲的可能性,而年华一年年消逝,祝英台再不嫁可能再也嫁不出去了(可能过了某个特定年龄,就算梁山伯想娶祝英台,但是梁家人不同意了,而且人们会纷纷猜测为什么祝的条件那么好却迟迟不嫁,会冒出各种流言,对祝的名声杀伤力会相当大),所以当看见马家来提亲时,就答应了。<梁家与祝家的交流沟通近乎于零,也是问题>
据史料记载,梁山伯后来是当了县令,勤于政务,死于任上的。让我们来看看梁山伯一直没有向祝家提亲的原因:
原因1.梁山伯不知道祝英台是女的,因为祝英台只是让他去祝家向祝的“妹妹”(也就是祝英台本人)提亲,但是梁山伯本人是个榆木疙瘩,既没有觉察出祝是个女子,又对这个“妹妹”没有一点感觉,再加上自己公务繁忙,时间一拖也就忘记有这么回事了。<这不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人的交流出了问题吗?>
原因2.梁山伯明白了祝英台的心意,也相回应,但是说是说“成家立业”,但是实际操作上,大多数家庭对男孩子还是本着先立业、再成家的原则,立业总是比成家重要(来来来,看看陆游和唐婉的事例,因为陆母觉得唐婉妨碍了陆游得取功名,干脆逼陆游休了她,为了立业连已成的家都可以拆掉,更不用说那还没成的家)。梁山伯觉得祝家会明白他的决定(就是先做好工作,有一些基础再来迎娶祝英台),可惜祝家只养了个女儿,不晓得儿子应该怎么养,并不晓得梁山伯的心思,以为梁山伯放弃了,只好把女儿嫁给别人。<还是梁家与祝家的交流沟通近乎于零的问题>
于是,我忽然很吐血地发现——嘴是长在人身上的,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想从什么角度说就能从什么角度说,很多的事情真的没有定论的。其实每个人的解释都是在YY,真实的情况只有梁祝本人知晓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则纯属莎翁本人YY出来的人物了,汗……)我也只能在这里,歪说梁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