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宏恩寺1 ...
-
八月,正逢上秋老虎发威,渭城暑气未散,炎热异常。
烈日之下,宏恩寺的香火却仍旧烧得十分旺盛,进香的人从山门外就排起队伍,打山脚下往上看,可见一条长龙盘盘旋旋延伸直至山腰上的寺门前面。
“来凑这热闹做什么?”从马车上跳下来,顾羽身上的月白府绸衫子已经湿得粘在背后,他没好气的责备老友陈长英:“你看看这么些人! 本城的举人一共只取五,六百名,真是僧多粥少,只怕是如来佛祖都取舍不来。”
“又造口孽” 陈长英先是瞪他一眼,又合掌道:“佛祖在上,千万莫听这狂生胡言乱语。”
“你怕是病急乱投医吧” 顾羽笑道:“你有这个功夫来求神佛保佑,不若早点去走走李大人的门路,听说前日他就到了渭城府。”
李端,翰林院修撰,籍贯亦是渭城,此次乡试的副主考,与陈家结有姻亲。
“别胡说”陈长英面红耳赤道:“这个,这种话可是要避嫌的,怎可坏了李大人清誉。”
顾羽知这老友书生脾气太重,未必经得起这种玩笑,只得微笑带过道:“我们可是也要在这里排队等着?”
陈长英看着漫无尽头似的长龙,也忍不住皱眉道:“那也只得等着了。” 两人再往后看,才不一会功夫,竟又排了五六人了。
“都说这宏恩寺的文殊菩萨灵验,看来倒像是真的呢。”陈长英看看前后,朝拜之人大多都是儒生,十五六岁的少年小子也有,五六十岁的佝偻老人也有,各自捧着香烛供奉列在队中,人数虽众,像他们这样说话的人却少,四处静悄悄的,有好些还带了书来读。
听长英这么说,顾羽却不以为然,他拍了拍前头人的肩膀,问道:“请问兄台是第几次来?”
那儒生回过头来,看面目也有三十几岁年纪,黑黄脸儿,容貌甚是平庸,见顾羽有问,神色略略不自在道:“我这是第四次来,兄台你呢?”
“在下这还是第一次。”顾羽勉力忍住笑,侧脸向陈长英挤眉弄眼。
陈长英也不理他,自己问那儒生道:“兄台可知今日这队伍要排到几日才得到我们。”
儒生踮着脚尖往前头张望一番道:“按宏恩寺的规矩,文殊殿一批只许进四十人,每批只许待一柱香的功夫,按这个推算来,恐怕最早也得等到戌时左右。”
顾羽看眼日头,却还在正午,要等到戌时还漫长得很,心下顿时便毛燥起来,深悔不该听长英的建议,乡试在即还来朝拜什么神佛。
陈长英知道顾羽的脾气最是不耐烦等的,见他手里扇子扇得飞一样,便道:“飞卿,要不你四下走走,我在这排着就好?”
顾羽颇不耐烦的周围张望,也只得道:“我先转到那边逛逛,一会就回来。”
果然是只过了片刻,顾羽便折转,拉了陈长英就走,笑了道:“跟我这边过来,准有好东西给你看。”长英还当是真的,跟他转到那边,倒只看见一个小沙弥,担了两桶水正站了等他们。见他们过来,道声“阿弥陀佛”,便在前面引路。
“这是怎么回事?”
顾羽笑道:“这位小师父下山担水,刚不巧遇到。我想他们出家人在上面住久了,上山下山必有自己的一条小道。我们只管跟了他上去,不是比在下头傻等省力得多?”
长英与顾羽同窗七载,哪能不知道他那个爱耍机灵,走捷径的品性,两人多年相交,同进同出,自己个性中庸随和,但凡顾羽出的点子总大半要依了的。而结果难免总是一半搭了他这个性子的香边儿,一半陪着他认栽。
两人跟着那沙弥自小路上去,原来正通向宏恩寺后院侧门。
小沙弥放下肩上水桶,道:“两位施主可从此处直走,右转便是文殊殿,请两位自去随喜。”
陈长英亦客气还礼道:“麻烦小师父了。”
那小沙弥却仍是双手合十,站着便不动。
顾羽忙从荷包里摸出二两碎银,往和尚手里塞去:“这点香火之资,还请小师父收下。”
那和尚这才担起水挑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