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 黑子与如群 ...
-
2006年
6月底,上海,天气憋闷
中午一觉醒来,叶如群发现自己是被蒸醒的。七月的上海,骤然变热,从六月份那湿湿的,潮潮的,阴阴的梅雨季走来,就好像是个长期缺氧的病人病入膏肓了,原来还只是阴湿,现在却进入了桑拿房,那个热度,要把人的最后一口气给吸干,烤成一具干瘪的躯干。
同样这个季节,中国的北方却不是这样的。北方的热,很纯粹。以前夏天的时候,她也讨厌,但是到了上海,她才意识到北方的夏天,多么可爱。虽然热,但空气里不会有那么多水分子,熙熙攘攘,摩挲着人的肌肤,怎么摸也摸不够。北方的夏天,就是个嘎嘣脆的汉子,炙热之外,别无他物。很少会憋闷,身上不会总是黏黏的,怎么洗也洗不净。
叶如群大口吸气,然后皱着眉头一个鲤鱼打挺起来了,拽了一条毛巾,拎着脸盆,跑到宿舍的洗浴间里面,冲凉。她喜欢水,在水里她可以肆意地呼吸,可以任何形状存在,每次洗澡之后,疲劳和劳累都会随着那飘走了的肥皂泡泡一起褪去。留给她的,除了香皂的芬芳之外,还有清新和松弛,当然还有舒爽的好心情。
可是上海的夏天,前一秒刚刚冲洗干净,后一秒就立刻全身汗津津了。
说也奇怪了,这么可爱的水,让人可以清凉无限的水,去污去垢的水,一旦以这种形式粘结在人身上,就是那么地不爽,让人厌恶。连带的,让人对这个城市也滋生出丝丝不满。
冲完凉坐在宿舍里面,叶如群拿出电扇,哗哗哗地吹个不停。她拿出一把迷你电吹风,开始吹头发。风扇声和吹风机的声音搅在一起,给人平添了几份燥热。这么一动,身上的汗又开始涔涔地往外冒。
这时候手机响了,是黑子。
“喂,群群啊,黑子在楼下,等候召唤。”
“哦”,叶如群慢条斯理了一句,“你来了啊,我在吹头发,你别急啊,先去对面食堂凉快凉快吧。”
“您慢慢吹,不过也不能太慢了哦,我不着急,可以我手里的冰淇淋着急”
“啊?”这下她的语调升了180度。“好吧”
手里的吹风机明显提速了不少。
10分钟之后,叶如群袅袅地飘下了楼。
叶如群下去一看,黑子这个傻瓜一手提着袋子,一看就知道是哈根达斯,不用看就知道是外面包了干冰的哈根达斯。黑子的另一只手还在摆弄他的手机,不用看就知道是在看体育新闻。
“哎呀,怎么才下来,快点快点,都化了。”黑子闪电般把手机放进裤兜。
“哎”,如群叫了一声,小猫一样把头伸进了袋子里面。
“想死我了,亲爱的”。如群贪婪地呼吸。
“是想我吗?”黑子一阵激动。
“NO”语调上扬,“MyIcecream.”
黑子无奈地眨眨眼,拉着叶如群坐在位置上。
“快点吃,要不都化了。”叶如群看了看他头上滴答的汗水,不禁想到一句话,“肾虚的男人爱出汗”。所以一看到黑子就想说,黑子你该补补肾了啊。但是似乎补肾对于女生是个比较敏感的字眼,有那么点轻浮和暧昧于其中,于是“扑哧”笑了起来,并未多说。
黑子很是认真地看了她,擦了把汗,看出对方的笑似乎是针对自己,有带有几份善意的小嘲讽。这就是他熟悉的叶如群了,有点高傲,有点直接,有点乖张,有点放肆。
但是这也正是他喜欢的叶如群。不做作,不媚俗,不虚伪,不嗲气。当年就是这么一个远远看去有点捉摸不定,虚无缥缈的纯情小女生让他产生了一种“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冲动。当年,应该是高中了吧。
对于青春期的男生,一旦精神上锁定了心仪对象,往往就会形而上,走那条圣洁的道路,追求爱情,生理冲动倒是其次。而一旦过早因为生理冲动看上哪个美女,往往便形而下,对男女之事的追求为主,对爱情的定义不明了。
叶如群这样一个似一朵莲花的女生,清清爽爽,素雅而大气,并没有小女生的粘人发嗲之气,也没有很多同龄人的浓艳之风,倒是吸引了不少精神恋爱型的男生。
叶如群故意轻蔑的扫了一眼黑子,就优雅地撕开包装,像雕刻艺术品一样,一层一层地品起来。黑子坐在对面满意地看着凝脂般的乳膏融入叶如群的小嘴里,好像吃进了自己肚子里一样,开心地傻笑。这时候如群好像才想起来对面还坐了个人,刮起一层送到黑子嘴巴里面。黑子故作欢喜状舔了那么一下,“我不爱吃,你吃吧。”
黑子一米八的大个子,浓眉大眼,轮廓分明。典型的北方帅哥。黑子其实并不黑,只因为如群肤若凝脂,衬得他好像很黑。再加上黑子做人比较低姿态,讨好如群,常自称大老黑,于是就被称作“黑子”了。看起来黑子有点傻,其实他属于智商和情商都挺高那种人。
当年在高中读书,他总是一边踢球一边念书就能考个前三名。为人处事上也有点大智若愚的感觉,所以人缘很好,大家都愿意跟他玩,用他的话说,是他融入了集体。这,恐怕是心高气傲或心胸狭窄的小女生难以企及的大智慧了。因为但凡女生多的地方,都是表面的勾心斗角,三五成群小集体,嘀咕嘀咕这个,议论议论那个。跟所有同性都能玩得好的女生,大概只是那些面部和身材长得让大家都宽容地接纳,毫不嫉妒的人了。
而男生就不同了。男生是群居动物。一定要一大帮人在一起,踢球,吃饭,喝酒,尖叫。图个热闹,图个面子。那个被大家落下的,要么是很女性的男性,要么是性格特别的人。这样的人,要么不知道怎么融入集体,要么就真的是性趣有别了。
“今天怎么这么早,不用打卡了吗,不怕老板扣你钱啊?”如群边吃边问。
“老板北京出差,解放区的天是蓝蓝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哪”黑子开心唱道。
“那你们老板的女儿这个星期还要补课吗”?
“你说默默啊,当然了,一个都少不了。”黑子说。
黑子和如群一样,在读硕士两年级。不同的是,如群是英语专业,黑子是机械专业。分别在上海两所文科和理科高校里。好在两所学校离得并不远。黑子入校时差点被发配到遥远的宝山校区,所幸他们实验室设施设备价格不菲又不易移动,否则两个人真要变成牛郎织女了。
轰轰烈烈的筹建新校区运动让很多学校疯狂地圈地盖楼。像外语,财会,医药这类专业学校开始往综合性大学上靠,而综合性大学开始梦想面面俱到文理兼修。文科性为主的院校大力引进内地理工类人才,建实验室,建重点专业,求贤若渴地找寻学术带头人。理工为主院校则不再重理轻文,拼命发展原先的弱势文科。
如此一来,上海的大门和21世纪的大门一起向内地一些事业有成的资深专业人士打开了。很多内地的专家教授纷纷带着老婆带着孩子,坐着那火车来到了这个人们削尖脑袋往里钻的海派城市。相应的,他们的家属被安排在所在单位的行政部门,比如幼儿园,图书馆,内勤等等。
一方面上海市给他们一笔不菲的购房款供他们在上海买房,另一方面,他们的孩子可以变成上海户口上海学籍。这意味他们的后代,已经手握一张VIP的预约券。上海的考试题目,多简单哪。如群高考的时候做过上海的模拟卷子,除了英语比内地要难,其他一律小CASE.如果考上海卷而不是全国卷,原本只能考上一本院校的,可以变重点;原来二本的,可以变一本;原来大专的,可以变本科。而原来重点的苗子,很可能进入名牌大学!
在这个拼爹的年代里,社会的急剧变革引发了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的社会现象。社会的差距和不公就像个几近秃顶的中年男人,赤裸裸,明晃晃的脑壳晾晒在太阳下面。人人怀着各色心态注视着这个大脑袋壳子和上面寥寥的几根青丝。有人得意,有人失意。号称全民齐动员,医治秃顶谢顶,却始终只见打雷不见下雨。
特权阶级和特权时代并没有随着历史的进步有所退化;相反的,更多人开始仰望,觊觎,憎恨这个词语。特权,意味着你衣食住行样样不花自己的钱,还能加塞后门走VIP通道。上学不用掏高价学校随便挑,看病不用排队医生随便找,买房可以低利率低首付甚至零利率零首付,吃饭享受要么特供要么专供。而一个好的老爹,那是特权的通行证。
“那默默今年能考上吗?可别再…”如群转开话题,不愿说出不好的结果,因为如果那样,给这个大小姐辅导的黑子和他实验室的同学们就真的永无出头之日了。
“还好吧,今年拼一拼,应该能考上本科。”黑子负责辅导教大小姐数学。实验室里面的高材生们分别把语数外理化几门课的辅导工作承担起来,为这个大小姐开小灶。去年她在上海考大学,也只过了大专线。老板觉得丢人,非让她再考一年。
“今年老板发了狠话,再考不上本科,就送回老家去复读。”
“可怜的娃”如群想不明白,“老爸这么聪明,教授兼系主任,做学问做老板都如此精明,可女儿怎么就这么不给力呢?像你我之辈,如果摊上个这么给力的老爸,那是不是可以去读哈佛剑桥麻省牛津斯坦福啊?”如群在幸福地YY。
“不是不聪明,是聪明用在其他地方了。我们一起跟老板和默默吃过饭,那叫叛逆,整一九零后,满口流行元素,人家那偶像,我们都没听说过,周杰伦在人家那早就是古董老爷爷了。”
“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看来上帝是公平的。阿——门”如群胸前画了个大大的十字。
对于孩子,家长无非希望上个好学校,学个好专业,找个好工作。这次是名副其实的三好学生呢。可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人家单独命题,题目难度低,录取率高;而从内地参加高考的学生,要想进入北京上海的学校,不说名牌,一本二本的学校那得寒窗苦读数十载,名列前茅且正常发挥才有可能。大部分考生,因为大城市的地方保护主义,多数选择当地的学校或者二线城市读书了。像这位公主这样,靠着自己老爹半生奋斗,能够轻松摇身一变成为上海人的,是少数。可能就是物极必反吧,却偏偏不愿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