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7、第七十七章 开张大吉 ...

  •   “认真点读书知道吗?认真点,我给你花了好些钱的,没点门路也买不进的。”俞爸爸花了些钱给俞华买了分数上了花罗中学又亲自送他去学校报到,又是竹席又是铺盖脸盆,一大堆,每个学生都是一样。
      花罗中学的宿舍楼和教学楼在当时都是蛮气派的建筑,三层楼,还用绿色的马克瓷砖贴墙装饰。不过花罗有个非常著名的老建筑,那就是大讲堂,有点西式的影子建于民国三十二年,也就是1942年,学校保留下的唯一老建筑。学校大树非常多,最多的就是樟树,都是当初建校时栽下的,现在以非常粗壮。林荫小道多的很。
      刚入中学俞华还是有点兴奋的,只是会突然想起自己的那个小女友,小女友是稳当当的进了花罗,本来以她的成绩进市里的一中二中都是可以了,结果因为感情的事情没有发挥好,就进了花罗,不过俩人不知道为什么还是因为俞华不懂感情即使一个学校俩人撞见也谁都不搭理谁,就这样一段初恋俩人都不懂不明白的情况的无疾而终了。
      这边俞夏上学却是没俞华那么舒服,他上课第一天就被老师重点照看了,也就是当初面试的年纪大的金老师,大提琴就那么几个学生,金老师又是非常看重俞夏的,第一天就找俞夏谈心。这是俞夏才知道,这可不是一般的老师,人家是教授级别的,在大提琴届那可是响当当的,为了发掘大提琴的好苗子才一把年纪了还在学校继续教研,他认为好苗子要从娃娃抓起。
      陈永嘉也来了一趟上海,地址已经选好,下个星期准备开工所以这次过来请俞夏他们过去看看,俞夏现在虽然是刚开学但是却已经很忙,学音乐的就是练出来的,世上哪里有那么多天才,当然也有那么几分天分和乐感的。所以最后还是决定三爷爷自己走一趟。
      三爷爷其实自己去也没什么,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走的出去的,只是他比较担心俞夏,找了十来天还是没找到合适的阿姨,不是找不到,是碰不上合适的,三爷爷又挑,结果挑来挑去到现在都没找到阿姨,俩人都是在外面吃,要不就是郑锦华老婆过来烧饭帮着收拾收拾。
      陈永嘉干劲十足,郑锦华也是忙的脚不占地,超市要赶在十一国庆开店,日子有点紧张,他是全国各地跑货源,又要抓着装修进度,忙,忙的很,这是他的翻身仗,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的漂亮。

      老家俞爸爸这边也是不甘示弱,早前俞爸爸给俞夏和俞华留下学费就出门借钱准备单干,三伯这次不入股了就四伯和俞爸爸俩人。俞爸爸找关系向银行向朋友亲戚终于借了四十三万,四伯也借钱投进去二十八万,风风火火的俩人就投入养珍珠的热潮中,小蚌俞夏他们没开学前已经买回来养进鱼塘里了,要养上两三个月差不多大点就可以种蚌了。

      三爷爷从温州回来时带回来一个妇女,看年纪差不多四十岁左右,皮肤黝黑,有点瘦但却有肌肉,看来是一个常年干体力活的。她有一张鹅蛋脸,长头发,鬓角却有几根不符合年龄的银丝,给人的感觉斯斯文文,却不知道为什么给人带了一点凄凉的味道,总的来说是个漂亮的中年妇女,进门没有放下行李就冲着俞夏微微笑,这样的笑容让她整个人都鲜亮了一些。
      “这是樟生,樟生啊!这是新来的阿姨。”三爷爷和俞夏和中年妇女互相介绍了下。
      “阿姨好,你叫我樟生就可以。”俞夏礼貌的自己介绍了下。
      “哦!你好!你好!樟生叫我潘阿姨就行。”潘阿姨初来乍到,有点不大好意思。
      三爷爷年纪大了有点吃不大消了,带回来的东西也不管了,坐在沙发上给自己倒了杯茶休息下。
      俞夏带着潘阿姨到她的房间,让她先休息下这才坐在三爷爷旁边。三爷爷也知道俞夏要问什么,喝完手里的一杯茶这才慢慢说道:潘阿姨叫潘秋花,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家里兄弟妹妹五人,她排行最小,家里条件不好,三个兄弟娶了老婆忘了娘爹根本不来赡养老人和照顾两个小妹,所以她拖到二十几了才嫁给城里户口的老光棍的,可是她婆婆没有自知之明,认为是潘阿姨高攀他们家,事实上按大部分人的眼光潘阿姨确实有那么点高攀,但是当初她婆婆家是穷的很,反而潘阿姨嫁进来时有带了不少钱的,都是她打工攒下的。但她婆婆看不到这些平时根本看不起潘阿姨处处刁难她,倒是潘阿姨丈夫对她很好,他是个高知识分子,人比较木讷是个死读书的,所以一直平平淡淡的在图书馆当个小管理员。
      潘阿姨的婆婆认为自己的儿子是个高知识分子又是城市户口的,最起码要找个相匹配的吧,结果平时木讷的儿子却死命要娶潘阿姨,这样潘阿姨婆婆更加不喜欢她了,她又是个重男轻女的,潘阿姨连生了两个女孩后就更加看不起她了。去年潘阿姨的老公生病去世了,潘阿姨婆婆就直接把他们母女三人赶了出来。潘阿姨只得回到老家,可是母亲年纪大了,姐姐家条件也是紧巴巴,孩子比她还多,因为丈夫生病花完了家里的积蓄,潘阿姨只得把孩子扔在老家自己出来打工维持生计。这么着就找了到陈永嘉工地上帮着干干粗活,机缘巧合的就和三爷爷碰上了,聊了些,三爷爷眼光也是精的很,让她烧了几个菜感觉不错就把她带回来了。
      潘阿姨烧菜的味道不错,特别会烧海鲜味道很好,但是总不能天天吃海鲜,潘阿姨为了迎合俞夏和三爷爷的口味很是认真的学了一些新菜。潘阿姨手特别巧,做包子那折大小均匀,蝴蝶卷,兔子卷都非常漂亮,俞夏特别爱吃潘阿姨做的甜馒头配上小区买的油条和咸豆浆。
      还有一个星期要十一国庆了,因为超市要赶着国庆开张,还差两天差不多就要装修完成,就差三楼一点了,赶着开张,一楼二楼已经打扫好把货柜搬进来了,后天就开始物品上架,价格早在大半个月前就开始市场调查了后勤早把价格列单整理好了。还有打广告,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广告传媒的力量,但俞夏坚持,从26号开始乐购超市即将开业的消息上海台就开始轮番广告了,俞夏可是特意请了广告公司去香港取景拍摄的。超市名字俞夏剽窃了,现在TESCO没有进入中国,也没注册,这名字多朗朗上口啊!多好记啊! 不用白不用啊!这家超市俞夏投资1000万,这是他的第一仗,虽然说时间可以拖,但俞夏知道他要加紧步伐先开拓市场要让大家知道他的超市抢占先机,等两三年后资本雄厚管理先进的外资涌进来时,再和他们抢占市场那就晚了,说实话咱和他们不是一个层次的,咱斗不过外资的。所以俞夏很急,要在这两三年里在各个大城市扩展站稳脚跟。
      这几天大家都忙感觉时间都不够用了,超市一楼是家电,自行车,什么收音机,什么碟片磁带,电视机,冰箱等等的,还有专门一个专柜放着BB机,电话机,还有几台摩托罗拉大哥大,这镇店之宝之一,这是郑锦华走了大关系才弄到的。现在的大哥大是摩托罗拉的天下,型号也就是3200和3300,通俗的讲现在是1G时代,信号不好价格又贵,可是稀罕啊!是有钱大老板的象征,有钱都不一定买的到。
      二楼是小百货,日用,熟食鲜肉瓜果蔬菜。三楼是家纺服装还有家具。今年30号刚好是农历中秋节,所以大家商定原本29号试营业,改为28号,这几天员工一直忙到11点多才下班,三楼货品都没摆好,但好在给足了加班费大家到是也没什么怨言,倒是期待三十号和十月一日,因为那两天是双倍工资。
      28号当天试营业因为广告打着是30号开业,也没放鞭炮,就开放一楼和二楼,就这样静悄悄开业了,没有那么人山人海但是人也不少,所以很多员工有些手忙脚乱的,收银的问题出现最多,但好在是是试营业,问题总是能克服的,虽然的试营业但这两天的营业额还是让郑锦华吃了一惊。俞夏和三爷爷是低调的人,三十号开业三爷爷和俞夏都没有去,是郑锦华坐镇,这么一个大超市,三爷爷和郑锦华请了不少打人物,早上八点整点剪彩,鞭炮放了半个多小时又是请舞狮队,墙上挂满了横条,看着都是某某国企,某某单位,霸气的不行。市里大领导也来了,新闻记者啪啪拍照带着参观别提多霸气了。这下名气大出去了,早上还好,下午人多的挤都挤不进去,晚上原本10点半关门的,可是人多啊,只得开广播再三提醒,直到12点才关上门,开始补货,人家工作人员都累趴下,郑锦华也是凌晨两点才到家休息,明天十一更是累。
      国庆当天早上8点开门,门口就排了长队,一进门大部分就直接直奔家电这类大物件了,原来昨天大部分人都来看过了,只是钱不够,今早早早就来了就怕没货。土豪在民间啊!一个老板一口气买了两台大哥大,一台两万多啊!
      试营业两天的营业额差不多在二十多万让郑锦华吃惊的话,中秋开业当天营业额五十八万已经让他们坐不住了,那么十一的突破一百万让郑锦华已经跳起来了,俞夏倒是淡定的很,人家家乐福那都是天天百来万以上,现在开业加上国庆都不抵人家平时。新店开张前几天生意都是要好些,过段时间慢慢热潮过去就会平稳些,一家店的生意可不能看节假日的,得看平时的。超市半个月后才开始慢慢平稳下来,平时营业额五十万左右,周末会好点。
      时间过的飞快月底的时候杭州的王爷爷和他的徒弟沈建业终于回来了,夜里十一点开着一辆卡车回来了,一起来的居然还有郑锦华的大哥郑锦荣和他的儿子。起因呢是郑锦华的爸爸郑老掌柜和三爷爷闲聊聊起来了他远在新疆的儿子,说儿子很多年没有回来了,想他想的很,刚好王爷爷六月时问俞夏和三爷爷去不去新疆,凑巧三爷爷就和郑老掌柜的说了句,郑老掌柜的就上了心让王爷爷带着东西帮着去看看大儿子。
      王爷爷他们回来太晚,俞夏先睡着了,早上醒来才知道他们已经把车里的玉搬进地下室(装修好的排屋地下室)三爷爷他们半夜两点多才回来睡觉。王爷爷和他徒弟睡三爷爷房间,郑锦荣和他的儿子回郑锦华家休息去了。
      今天是周六,俞夏在家有些赖床八点才起,王爷爷一直没怎么休息好但作为客人还是早早的起了,大家吃了早饭这才开始慢慢聊起了这趟新疆之行。
      “王爷爷你们怎么晚上回来啊!”俞夏练完琴坐在边上听着忍不住插上几句。
      “哪里敢白天来啊!这么一大车呢!,差点就回不来了,还好郑锦荣有关系,找了辆卡车,收购这么多的玉,根本不敢坐火车啊!你知道吗??????????”还有一年玉石市场才全面开放,虽然这几年比往年都开放些,但毕竟这么大量收购肯定是有点风声的,有次晚上碰上打劫的了,还好当初一进新疆就找到人家郑锦荣还有三爷爷几个老朋友这才脱险,但毕竟有那么点苗头了,火车不好托运,太多了根本无法瞒天过海,最后还是在建设兵团有点小领导的郑锦荣帮了大忙,走关系的走关系,还帮着找卡车,买了大量的葡萄干和红枣,核桃掩盖,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开回来了上海,白天卸货人多眼杂的不方便,这才半夜夜深人静过来卸货。
      中午郑锦华电话过来,让他们过去吃午饭。郑锦华老婆做了一大桌菜,特别是郑老掌柜的很激动,大儿子回来看他,还带着孙子别提多高兴了。茶余饭后郑锦荣讲起当初刚到新疆的那几年日子苦的没法说,四五十岁的大老爷们留着泪讲诉当年的日子真是让人不动容都不行。他有三个孩子,前面两个女儿都嫁人了,孩子都有了,带了照片回来,可爱的很,这才跟着回来的是唯一的儿子也是最小的孩子,今年刚退伍回来,想着要把儿子带回来就让他留在上海了,上海的毕竟是根,再说条件再怎么样都比新疆好,他自己也和老父亲商量好了等他退休就回来。

      王爷爷和他徒弟没有立即回杭州,他们是爱玉人看不得那么些玉乱放,帮着俞夏把玉分类装好,俞夏每天放学回来都会去地下室帮忙,时间久了俞夏也偷点师了,和田玉的好坏是看它的白,是看它的油头,润不润,什么叫羊脂白玉不是说这个白字,说的是脂,温润有灵性。一块羊脂白玉好不好是没有一个标准的对比行,打个比方一堆里挑出二十来块,再挑出十块,十块里挑出三四块,得这个挑法,绝对没有什么最好的,因为永远不知道最好在哪里,只能在现有的,你所认知的里面挑出绝对好的。满满一大堆玉,王爷爷和他徒弟慢慢挑出来,分上等级给俞夏装进准备好的箱子里。
      俞夏想着王爷爷的海派玉雕的代表人物,自己又有那么多玉,后世玉又是那么疯狂,为何自己不开一家玉器珠宝店呢!俞夏想到就做和三爷爷商量了下就到王爷爷那里探口风,王爷爷没有立即答应也没有拒绝,他的意思是回去考虑考虑。
      王爷爷他们走了第二天,郑爷爷的就带着郑锦荣和他小儿子上门拜访来了。郑爷爷想让郑解放跟着俞夏,俞夏一时也反映过来,倒是三爷爷发话了,可以先跟着郑锦华先在超市干干,看以后表现,俞夏都没回味过了,三爷爷都已经安排好了。
      三爷爷想的比较远,俞夏确实需要一个人帮着给他打理生意上的事情。能力不用特别强,但必须忠心,郑解放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人选。

      整整过了一个多月,王爷爷那边才来电话答应了俞夏的提议,但却是要和他儿子合作,他幕后和他徒弟负责雕刻设计。俞夏爽快答应了,主要有王爷爷这个招牌就行。不过现在第一步就是买料,翡翠现在市场上毕竟吃香,所以现在得往南下搞翡翠料子,要开一个玉器珠宝店没个两三年准备那是万万开不起来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