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41、第二百四十一章 旅学之途 ...


  •   第二百四十一章旅学之途

      胤祚带着姐弟三人一路北行,路过科尔沁拜见了端敏公主后又继续北行。出来的时候虽护卫侍女都带了不少,只可惜显然三人并没有得到比当年祥禵两人更好的待遇。若不是有莱菔在包管了烧烤熟食,旻昃二人估计要比祥禵两人更凄惨,已经吃惯了精细食物的他们,哪里能适应风餐露宿日日野炊的痛苦?只这两人在见到胤祚将一只兔子烤到炭灰后,也只能认命的跟着莱菔学习烧烤,不然以后莱菔姐姐嫁人了,他们跟着胤祚出来游学光是吃的方面就够他们呛的。

      好在旻昃两人在出来前得到十三十四叔的特意提醒:“千万不要让六哥碰食物,更不要吃六哥亲自做的东西。要么是难看且味道难以下咽的,要么就看起来美味吃着也味美的,吃完却会让人掉半条命堪比砒霜的食物。”开始他们还不信,毕竟他们是听着胤祚旅学事迹长大的,在他们印象中,若是胤祚的厨艺真如两位叔叔所言,那胤祚自己是怎么解决吃的问题?

      这个疑问在他们看到胤祚能面不改色将自己烧焦的烤鸡整只吃下去,还一点儿事都没有时就明白两位叔叔的未尽之语。那是一种很悲伤的情绪,为胤祚竟无法分辨食物的味道而悲伤。然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出更加美味的食物,让他远离那些毒害他味觉的食物。他们想两位叔叔当年也必是同他们一样的心情吧。

      胤祚将两人的情绪看在眼里,有些小小的无奈,他的五官中嗅觉和味觉于食物方面在特定的环境里总会自动的失灵。到不是他真的就不知道食物的好坏,只不过是生存需要罢了。不过若是如此能让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也是不错。而他的这种做法,却不知道让宫里宫外各家换了多少厨师,只为了能做出让赞一声好的菜,或多夹几下的菜。

      两个平时锦衣玉食的小阿哥,在跟着胤祚北行路程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朝廷推行的政策在蒙古各部所收到的效果,和各部落如今的生活状况。更有各部落那极具特色的生活习惯文化特色甚至不同的图腾崇拜。而一路上三人看到有些相差不大的男男女女在看到胤祚时总是会在露出惊喜的表情后,极其热情欢迎他们去做客。即便胤祚笑着推拒了,他们也只是微露失望的送他们许多自家特制的肉干奶酪做礼物。

      而胤祚在对那些最淳朴的牧民时的神情语气温柔到了极点,同他平时对待朝廷上大臣们的冷面和宗室晚辈面前的威严及格格不入的不同,那是一种将自己当成其中一员,远游归来般的亲切温柔。而那些牧民对待胤祚的态度也不像对待恩人般的诚惶诚恐,更像对待自家远游归来的亲人般真切的欢喜着。先是心思最为敏锐的弘旻发现了这种不合逻辑的现象,尔后弘昃也敏锐的感觉到了。

      而两人去问胤祚,却被胤祚一句:“许是我上辈子是个小小的牧民吧,所以看到他们总会觉得亲切得很。”两人虽对此说法不以为然,对于大清的荣亲王是文曲星降世,他们两人又不是没听过,比起说他们最敬佩的人前世是个小小的牧民,他们更愿意相信前者的说法。胤祚对此只暗中好笑,颇有种自己难得说句真话却没人愿意相信的无奈。然如今真让他去想前世的人生,他大概也已经模糊了记忆吧。记忆中残留的不过是个一辨不清面容的爱笑女子和平地而起的万丈高楼及柏油马路上的车水马龙。

      当他们北行至瑷珲城时,胤祚在带他们到成德书苑里换了一生的当地的服饰,找了精卫学院院长开了后面,领着三人进学院去实地参观了每年为黑龙江输送各种军事人才的精卫学院。精卫学院算是整个蒙古最早的全军事学院,学院里的军事教育设备更是好不孙色于京中的军机学院。让本来以为在如此偏远的地方定是各种设备缺失的姐弟三人很是吃惊。

      在胤祚去和院长商量事情时,他们三个悄悄去打听了消息后,在知道学院的学生除了提供给朝廷戍守边关保卫国家外,便是进了成德书苑做事。而成德书苑则提供学院一半以上的学习设备及资金后,联想京中的那些学院,三人将这之间的关系连起来后,便意料之外又中意料之中的发现胤祚是将书苑和学院及朝廷通过书苑的资金来源和朝廷拨款作为基石,撑起学院的整个运作,在通过学院给书苑和朝廷输送人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每个学院都是既能独立存在,又存在不可切割的联系。

      越是深思由胤祚一手创建的的书苑,他们便越能感觉到这其中的优越性。那是彻底的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扩大贯彻到社会的的角度,即使他们没听过二十世纪一位伟人的那句:“科技就是生产力。”的话,他们依然能从胤祚所孜孜不倦甚至不求丝毫回报的所做的事业中看到其中的巨大力量。尤其是旻昃两人,更有种预感成德书苑将会给大清所带来的震动远不止如今所表现出来的这般简单。

      成德书苑不仅打破了从古至今一直被统治者半遮半掩的愚民政策,更是为世人提供了读书不止只能进士及第加官进爵这一条路,为那些曾经的“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人寻找到了更多的出路。秉持着“无尖不商”的经商理念的儒商的出现,取代以往总给人“无奸不商”和“蛮深铜臭”味的奸商,使得大清的商贾走出国门,漂洋过海,将大清的丝绸瓷器古玩珍奇卖到世界范围去的同时又将世界各地的珍惜物品粮食运回大清。

      而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法也与时俱进的更新着,也着实有效的避免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因律法的不完善而导致的社会动乱及风气败坏。也有效的止住了朝中那些自持读书人矜贵,不该从事工商贱业的言语。而儒商们更因为胤祚以《六韬》中姜太公对文王中“人君有六守、三宝。”中列“大农、大工、大商”且言“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於君,都无大於国。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全,则国安。”之语晓谕之而不以行商为耻,反以为荣。

      而被胤祚以《六韬》教导的旻昃二人在旅学过程中实实在在的体会领悟圣人之语,又有胤祚近在眼前现成的榜样学习,于君于臣一道都极高的领悟。他们甚至会放下自己的身段,抛弃自己的身份,当自己便是最普通的子民中的一员,去体会感悟着朝廷的制度,去领略他们子民的喜乐甘苦,真正的去亲身实践六韬中的:“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练就他们那颗日后的“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的爱民之心。

      比起教导祥禵二人时,胤祚自己尚对古今圣贤书囫囵吞枣般的不能如臂指使,教导旻昃二人时,胤祚却已是将古今政治权谋军事谋略的书尽数通读,又选其精髓融合后世经典权术教于两人。从某种程度来说胤祚为了教导他家儿子和太子,真的是下足了功夫,将自己本来腹中只装了一半的圣贤经典,硬是灌了个满满当当。

      比起别人穿越给小孩子讲安徒生童话这种级别,胤祚则更喜欢给他选定继承人讲后世的厚黑学,选《六韬》、《论衡》、《管子》、《孙子兵法》、《吴子兵法》、《贞观政要》等书中精髓精要授予之。天家无稚子,皇子无童年。这是生而钦定,他们不会去慕庶民之乐,也无需人同情生而征战的必然。

      人不是生而伟大的,而是舍弃许许多多别人无法割舍的东西,付出别人无法想象的代价,才终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之名。舍与得之间,架着的从来就不是一座断裂开来的桥,而是铺着铁轨的交通线。你在桥的一端所舍弃的东西,会在桥的另一端发现更加美好的存在。

      而旻昃二人所舍弃的不过是他们自己都会觉得无知的童年罢了。而对于他们来说,这大概是最不需要去惋惜的东西。比起那些无知的的所谓的幸福童年,他们显然更喜欢会当做继承人般看重培养的感觉。因为杰出,所以不能忍受平庸,因为生而尊贵,所以更加不能忍受自己平凡,安于享乐。

      他们始终都记得六岁那年胤祚曾提笔写道的:“不慕凡人乐,不享臣民安,不畏孤寂寥,不惧宵衣苦,但为天下故,何辞以身殉。”寥寥几句,道尽为君之守,为臣之操。虽然他们离那样的境界还很远,但并不妨碍他们以此为目标,并不懈努力不是?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41章 第二百四十一章 旅学之途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