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钟偲偲的中国才艺展
钟偲偲前世是现代人,一些现代和古代中国文化和在她脑海里根深蒂固,总会不自觉的表露出来,那么,现在来汇总一下,钟偲偲每次明显外露作为异世界、异时空人时的想法和做法,还有它们的前因后果吧!看看女主角是怎样将一个穿越女的霸气外漏到底的!
PS:看完第一卷
①第一章《宅女重生》 对对子
因:为母亲争气,拉近与父亲的关系 果:得到父亲的赞扬
②第二章《香消玉殒》 献诗一首
因:乘胜追击 果:得到赞扬,目的达成
③第五章《游园惊梦》 歌曲咏月
因:为未来嫂子解围,安抚继仁 果:惊艳四座,成功解围,兄妹感情加深,遭贾米之挂心,后引出钟偲偲对贾米之是否穿越客的怀疑
④第六章《把酒言欢》 为二皇子讲“鱼跃龙门”的典故
因:因景生情,心中一动随口一念 果:得到二皇子赞赏,引为知己
⑤同上 编纂志怪故事集
因:自己喜爱,供人翻阅 果:深受好评
⑥同上 朗诵《将进酒》
因:开解二皇子 果:二皇子开怀,称赞钟偲偲
第一卷一共十五章,有四章六处描写了钟偲偲的才艺表现,起因各自不同,除了编纂《聊斋志异》为临时起意,其他并非刻意为之。
首先来看①②,这两个是同一场景,钟偲偲为了挫姬妾锐气,引起父亲对母亲的注意,利用自己的头脑,也可谓是记忆力,成功地赢得了父亲的赞扬。然而此举最终是无用功,因为母亲病死了。钟偲偲是孝顺的,她为了让母亲宽心,做了一些举动,希望能让父母重修旧好,尽管后来得知父母并非不相爱,但仍努力去做,以报答养育之恩,同时,大概也是给自己一个希冀,相爱的人不应该有隔阂,不管是不是无用功,试一试总比什么也不做的好。虽然钟偲偲强调自己与世无争,但在我看来,不是不争,只要一伸手就能碰到的,伸出手扯一扯拽一拽,总归还是自己的,什么该争什么不该争,钟偲偲的人生哲学中自有定论。
接着看③,本来只是咏月一首而已,这很容易,不用踏遍巨人的肩膀,就能轻而易地背诵出来,然而歌咏一首又不同了,作为穿越文,虽然《但愿人长久》已经被用烂了,但是作为穿越女来说,立刻能浮现于脑海的大概就只有这一首,如果说她唱的是《春江花月夜》,那金手指真是哪里不会点哪里了。初衷是为李菁解围,再之前的前提是,钟偲偲知道她和继仁互相爱慕,文中有提到,自这晚起,兄妹几人才真正的亲厚起来。可能是隔层肚皮,自小是不熟络的,钟偲偲为何会帮继仁?想法也简单,无非终究是一家人,相互之间有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举手之劳便能解当时窘局,何乐而不为?一曲下来,又再次证明了京城才女的艳名非虚,得了李菁感恩,得了继仁刮目相看。人非木石,岂能无情?再看淡世事的人,也会食人间烟火,也总有些恻隐之心,有些羁绊,如果真的无牵无挂了,人又为什么活着?只有赴死之人,为了某一事忍辱负重多少年,终于了却心愿了,在赴死之时才会说,我终于没有什么可牵挂,可遗憾的了。
再来看④⑥,同样是举手之劳,随意而为,这个与③是大致一样的,不过钟偲偲与二皇子虽是堂兄妹,但因为后来的一番话,蒙上了暧昧的色彩,后来二皇子对其优待也不是无缘无故的,无意中成就了他的大业。此处就不赘述了(赶着出门老妈催了o(>﹏<=o)。
最后看⑤,这个也可以算作是钟偲偲的创业史之一,对于民间的志怪传说,她起到一个搜集整理的工作,她未必是要做什么轰轰烈烈的文化事业,一是为了打发时间,二是为了给避风塘招徕客人,然而无意间的举动,毫不夸张的说,是对文学的一种贡献,野闻在民间,是粗糙简单的,经过加工编辑润色,通过文字的记录,它就具有了流传后世的资本。而重新整顿茶楼,钟偲偲则有意识地把它开辟为一个文人的聚集地,一来能饱众人耳福,尽管清谈误国,但兼听则明,对于文人士子来说是一个福地,二来有人就有银子,两全其美岂不美哉?
通过以上分析,钟偲偲的缺点也能明了了。她思考的东西很多,但行动却少经思虑,在局面稍微有些复杂时,就乱了分寸,完全按照自己最本能的想法去做,不能冷静下来。有时聪明有时愚笨,有时很注重身份彬彬有礼,有时头脑简单咋咋呼呼,面对陌生人,一副文静的模样,当然这是必要的,然而一旦她看不顺眼的人,不管那人做得是否过分,是否以礼相待,她都没一副好脸色,连最基本的礼节都不屑,既然没有谋财害命,没有下绊子使坏,又何必咄咄逼人?有的坏印象不过是她想得太多,而当时的心情又太坏,还有对这个世界的陌生人的不信任罢了。
由于钟偲偲是现代人,一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对与古代中国相似而又不如的这个晋国,是以一种轻视的眼光来看待的,每一国每一代人都有独特的文化与习俗,不是不能比肩,只是时机尚未成熟,而她简单地对这个时空的古人下定论,那么她在书楼读了那么多年的书都到那里去了?或许是晋国的历史未能将她折服;又或许是她仍然抱着一种偏颇的态度,不肯真正的正视这个国家,这个时空,归根到底是对她原来时空的那个中国依赖感归属感的存在,家乡的文化、制度、思想、器物,所有的一切,一直都没有忘怀,既是不敢,她怕忘记了,坚持多年的信仰就崩塌了,也是不愿,她终究是要记得自己从何处来,根在哪里,才能找到一种自我保护的安全感。说到这里,连我也不知道她到底是对是错了,错对皆有理,又或者难辨错对,就让这个问题搁置在这里吧。
评论完毕,必须说明,我只是在分析人物而已,褒中有贬贬中有褒,不是一味的赞美,也不是一味的找茬。如果我对钟偲偲的印象与作者笔下的钟偲偲形象有出入,你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我会这么看她,我想象到的她的举动的前因后果,在你下笔之时有没有考虑到这些内容等等。在情节语言方面的批评我比较弱,所以没有办法提出有效的建议跟方法了,所以希望作者能从我的这篇人物分析来反思一下你所塑造的各种人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