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年妃“附葬”,说穿了其实就是合葬。
年妃的葬礼在历史记载中确实是风光万分,在历史记载中关于逾矩或开创皇贵妃葬礼先河的说法各异,有些也是相互矛盾,但是,这些内容上的东西都并不影响本文观点的分析。
本文不管年妃生前是否受宠,也不管她的葬礼在《清会典》是如何记载详细,均与本文最后的结论无关。
本文只从时间和历史大环境上来说明个人的观点,年妃附葬并不是雍正下旨,而是乾隆自行主张的。
《永宪录》里关于年妃逝世的相关记载,主要有两条,据《清会典》考证,《永宪录》的有些说法不准确,不过,这同样不影响本文的分析,无关内容细节。
1、丙辰。贵妃年氏薨于圆明园。诏追册为皇贵妃。上谕礼部。贵妃年氏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朕在藩邸时。事朕克恭诚敬。在皇后前小心恭谨。…………渐至沉重。朕心深为轸念。著封为皇贵妃。一切礼仪俱照皇贵妃行。礼臣奏。皇上五日不办事。亲王以下宗室以上五日不跳神。不还愿。俱穿素服。王、公、伯、侯、大学士、精奇尼哈番及四品以上官员俱往圆明园安奉皇贵妃。去时摘缨。以天寒诏免公主、福金、格格及大臣妻齐集。赐皇贵妃年氏谥肃敏。
2、辛酉。葬肃敏皇贵妃。上谕。天生、福惠二阿哥只于本处送丧。元寿阿哥预往园林候。一例祭酒。先期祭祀。免诸王大臣妻行礼穿孝。诸王大臣俱送往葬所。是年九月。命大学士嵩祝、工部尚书李永绍、兵部右侍郎傅鼐往遵城北二十里九凤朝阳吉地。相度地形。建树红椿及建城垣卫署方向。拟皇贵妃卜葬于此。又上立寿陵于房山。因地内皆沙,遂令卜地于易州。后之祔葬泰陵。无肃敏也 。
按肃敏未知诞于何族。一云遐龄之抚女。
首句里的“丙辰”是指雍正三年十一月的事。
由此推出年妃去世时间:丙辰:雍正三年十一月二十二
葬礼时间:辛酉:雍正三年十一月二十七
这里面有一个人是工部尚书李永绍。
李永绍:康熙六十一年(1722)为沈宗敬的山水画册题字,有“时年七十有三”一词,可知其约生于顺治七年(1650年),其号为“痴愚老人”。雍正二年 (1724)甲辰六月戊戌“李光复罢,以李永绍为工部尚书。”五年秋七月“己未,李永绍罢,以黄国材为工部尚书。” 时年七十有八,计任工部尚书三年。《清史稿》
李永绍是雍正五年卸任,这说明看墓的时间应在雍正五年之前。史料上既然都明确记载了为什么要修改陵墓修建地,却没有任何一点关于附葬的信息,那只能认为当时只是准备在葬在妃园寝,本来妃园寝和泰陵就没隔多远,修建也是同时进行的。
按照雍正的性格,若真是他下旨“附葬”,不可能不在历史上留下任何信息,就如他可以大张旗鼓给年妃办葬礼,可以因为下面的人对葬礼不认真就直接开骂责罚,这些统统都记载下来了,合葬这种如此表现年妃身份地位以及宠爱的事情为什么一点明确的记载都没有?
更何况,泰陵始建于雍正八年,他有很长的时间可以来下旨,即使给个口头的说法,明确记载下来都行,但是,什么都没有。他连自己陪葬的东西都全部挑选好了,为何不为年妃合葬给一个明确的说法呢?所以,个人才推测,他根本就没有合葬的打算,“附葬”并非他的旨意。《永宪录》完成于乾隆十七年,“附葬”的说法完全可以是后来再补记上去的。
年妃是在乾隆二年附葬的,虽然四四从来就没有旨意说是让年妃合葬,但很多人仍然认为乾小四之所以这样做肯定是因为四四的遗旨,因为如果没有老爹的旨意,乾小四没有任何理由去抬高年妃,毕竟年羹尧已经死了,年家也败落了,这也是普遍的观点。这也是很多人就默认了年妃附葬是雍正下旨的原因。
个人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个人觉得,乾隆完全由理由这样做,年家那时候败落了不假,但是年家除了年羹尧外,仍然有一个人可以撑起年家,那就是年希尧。
这里也就回到这篇文论述的根本点,乾小四让年妃附葬的目的就是:抬高年妃的地位,为自己打杀年家做姿态。一面下狠手的同时,一面标榜皇家的恩典。
很多人都会忽略年希尧这个人,认为年家除了年羹尧就没有其他人能用,恰恰相反,年希尧比起高调的年羹尧来说,很少进入人们的视线,但实际上,在历史上,年希尧本身就是年家的一个人物。而且,年家,笔者觉得根本就不是很多清穿小说中写的仅仅是靠年羹尧才声名显赫,年家本身在明朝就是官宦世家。如果大家有兴趣,真的可以去好好研究一下年家,年家不是只有一个年羹尧,年仲隆、年遐龄、年希尧,在历史上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雍正初年,年希尧任粤省巡抚(民务)兼提督(兵务)兼布政使(财政)兼右都御史(吏治)。因年羹尧案被罢官抄家,但经过一年左右,年希尧又重新被起任,后一直迁升,甚至在雍正五年开始就担任了监税官和御窑厂督理,这是肥差,一直得雍正信任。除了担当要职之外,也是相当厉害的一位科学家。(中国古来重视政治家远远超过科学家,只有外国人和中国研究数学史,科技史的人对他推崇备至,大多数人只知道年羹尧)
雍正十三年三月,年希尧都还上奏说要取消徐州四县的税老包收体制,说明这个时候他还担任要职。
个人认为,在研究年家在康雍乾三朝的地位,不能只看年羹尧,他的父兄也是撑起年家一门荣耀的关键。因此,即便年羹尧死后,年希尧也有这个实力影响帝王的某些做法。
乾隆在位初期,清洗了部分前朝重臣,对于新帝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乾隆是一位帝王,不会做对自己没有用的事情,表面上看他确实没有这个必要,但实际上,年家还有利用价值,那就是年希尧还健在,即使获罪却并未真正垮掉,年家是前朝重臣,势力依然还在。所以笔者才会猜想,乾隆下旨让年妃附葬目的就在于为自己打杀年家做姿态。在打杀父亲重臣的同时加重年妃的身份。
乾隆元年二月,以年希尧家人藏匿财物为由,下令“依法处治、应入官者,即丝毫不可假借、庶可处一警百。”乾隆目的很明显,以抄家来要打杀年家,登基后立即让与年家有宿怨的江苏巡抚高其倬调查年希尧上奏取消税老包收体制的事情,结果年希尧被弹劾。乾小四显然是在利用私人恩怨将年希尧罢免。
乾隆二年,年妃附葬。个人认为这就是乾小四为自己打杀年家做姿态,在收拾年希尧的同时,抬高年妃的身份,显示皇家的恩宠,自己虽然打杀了父亲的心腹之臣,但是也抬高了年妃的身份,极有可能,这是乾隆做给天下人看的。
乾隆三年,年希尧病故,年家彻底败了。回过头再去看乾隆二年,年妃下葬之事,实在是让人浮想联翩。
以上均为笔者本人在现有的历史材料上得出的结论,无关对错,仅代表个人的立场而已。毕竟每个人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同一段历史材料也会解释出不同的意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