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3、后记 ...
后记•人间别久不成悲
写到这里的时候,天正阴得厉害。
现在的这个故事,到底与最初相差了多少,我大概是说不出来了。但始终没有改变过的,是对他们的心情。每一个人物——不论是借用原作,还是本身存在于历史中,抑或只在笔下虚构——那才是这个故事的灵魂。他们承载一切,我只是记录的角色。
我只有对他们道谢,然后再静静地拉上帷幕。
还能想起一些当时的心情。我的确热爱大夫这个人物,但与将军配在一起似乎有些冷僻。原作里两人出场都不多,薪更是只有几个分镜几句台词,形象单薄地太厉害。写同人,我是个生手,只能凭着一时冲动就下了笔。初稿六十二章,比我开始设定时多了一倍,字数就更没得比了。到现在仔细想想,能动笔写这个后记,实在是个太大的惊喜。
有姑娘对我说过,刚开始的故事多美好。虽然那时候有生硬的病案,有马少阳隐隐的作对,但调子还是明快得多,细小的生活化的情节一路铺陈,似乎最后便能得个水到渠成的圆满。监门卫的端午节是那时我所能写出的最欢乐的段落,但到了顶点必要折返——师夜光说,南方,偏东,大疫。
为什么要写瘟疫?说到底我还是剧情至上。既然主角是医者,那么便要放在他所能面临的最极端境地里,于是有了柘林城,有了老太医袁齐和。那个时候我沉迷于查资料,看一切能找到的关于瘟疫的书,这部分情节也越写越多,最后成就了一个纠缠不清的死局。
柘林城里的一场大火变成了一个咒诅,牢牢地拴住生还的两个人。从此以后薪便抵死固执,不接受慕慈的行为,不接受慕慈的感情,回长安后的剧情简直可以形容为“摧枯拉朽”似的崩坏。每一件事似乎都要把大夫往绝路上逼,最后生生停在悬崖边上,只差再向前一步。
而那个时候的慕慈,他在想些什么。
我记得这段剧情写得很快,快得我来不及仔细体会每个人的想法。等正文完结的时候再回头看看,才发觉竟是将军的压抑把整个故事都渲染得更灰暗了。
慕慈忍让,周旋,小心翼翼地顾护所有人。我曾以为他是为了自己,他的顺序里面第一位的永远是自己,然后才是薪和监门卫。但在番外里我渐渐明白了,这些早就混在一起无法分开了——所以无论过了多少年,他一定还是要扳倒王旭,纵然那时的侍御史早已没有威胁。
一个远走,一个驻足。之后的二十余年,薪封闭了回忆,日子如水流过般平淡,慕慈除去最忌恨的敌人,从此也便再没有了光亮。人说“哀大莫过于心死”,那我想,这大概还不是最后的结局。
于是还是有了那么一点希望。那点希望陪着慕慈踏上战场,陪着薪留在升州城外的村子苦等。他们没有更多的奢求了,只希望,或者说我只希望,他们能再见一面就好。
然而,古来征战几人还。
我所设想的那个春日,恍惚就是正文开篇时,与长安城相仿的美景。
他们终不再相见。然后尘归尘,土归土。
现在的这个故事,与最初大概相差了很多。但始终没有改变过的,还有我对它的心情。能撑到现在,对所有看过这篇文的姑娘,真心道一声谢。没有你们,它必定不会像这样呈现在面前。
以此,是为后记。
半夏泻心
壬辰年暮春于京
呼……………………………………终于完了= =
写后记的时候正是截稿日晚上,暮成雪的最后一部分已经把我虐得死去活来根本不知道后记都写了些啥。但过去一个多月也早就淡定了,开始对这个文艺腔颇重的玩意儿横挑鼻子竖挑眼了…………
2010年3月7日我在论坛开了这篇文(啊论坛都不在了T T),到后记结束时,25个月。这个过程中我说了很多,但总觉得还有一些话没说出来,不过似乎也不必说了。
最后祝愿各位好姑娘,生平不逢征战,不遭大疫,恬淡安稳,一世顺遂。
鞠躬致谢。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3章 后记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