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3、后记 ...

  •   后记•人间别久不成悲

      写到这里的时候,天正阴得厉害。

      现在的这个故事,到底与最初相差了多少,我大概是说不出来了。但始终没有改变过的,是对他们的心情。每一个人物——不论是借用原作,还是本身存在于历史中,抑或只在笔下虚构——那才是这个故事的灵魂。他们承载一切,我只是记录的角色。
      我只有对他们道谢,然后再静静地拉上帷幕。
      还能想起一些当时的心情。我的确热爱大夫这个人物,但与将军配在一起似乎有些冷僻。原作里两人出场都不多,薪更是只有几个分镜几句台词,形象单薄地太厉害。写同人,我是个生手,只能凭着一时冲动就下了笔。初稿六十二章,比我开始设定时多了一倍,字数就更没得比了。到现在仔细想想,能动笔写这个后记,实在是个太大的惊喜。
      有姑娘对我说过,刚开始的故事多美好。虽然那时候有生硬的病案,有马少阳隐隐的作对,但调子还是明快得多,细小的生活化的情节一路铺陈,似乎最后便能得个水到渠成的圆满。监门卫的端午节是那时我所能写出的最欢乐的段落,但到了顶点必要折返——师夜光说,南方,偏东,大疫。
      为什么要写瘟疫?说到底我还是剧情至上。既然主角是医者,那么便要放在他所能面临的最极端境地里,于是有了柘林城,有了老太医袁齐和。那个时候我沉迷于查资料,看一切能找到的关于瘟疫的书,这部分情节也越写越多,最后成就了一个纠缠不清的死局。
      柘林城里的一场大火变成了一个咒诅,牢牢地拴住生还的两个人。从此以后薪便抵死固执,不接受慕慈的行为,不接受慕慈的感情,回长安后的剧情简直可以形容为“摧枯拉朽”似的崩坏。每一件事似乎都要把大夫往绝路上逼,最后生生停在悬崖边上,只差再向前一步。
      而那个时候的慕慈,他在想些什么。
      我记得这段剧情写得很快,快得我来不及仔细体会每个人的想法。等正文完结的时候再回头看看,才发觉竟是将军的压抑把整个故事都渲染得更灰暗了。
      慕慈忍让,周旋,小心翼翼地顾护所有人。我曾以为他是为了自己,他的顺序里面第一位的永远是自己,然后才是薪和监门卫。但在番外里我渐渐明白了,这些早就混在一起无法分开了——所以无论过了多少年,他一定还是要扳倒王旭,纵然那时的侍御史早已没有威胁。
      一个远走,一个驻足。之后的二十余年,薪封闭了回忆,日子如水流过般平淡,慕慈除去最忌恨的敌人,从此也便再没有了光亮。人说“哀大莫过于心死”,那我想,这大概还不是最后的结局。
      于是还是有了那么一点希望。那点希望陪着慕慈踏上战场,陪着薪留在升州城外的村子苦等。他们没有更多的奢求了,只希望,或者说我只希望,他们能再见一面就好。
      然而,古来征战几人还。
      我所设想的那个春日,恍惚就是正文开篇时,与长安城相仿的美景。
      他们终不再相见。然后尘归尘,土归土。

      现在的这个故事,与最初大概相差了很多。但始终没有改变过的,还有我对它的心情。能撑到现在,对所有看过这篇文的姑娘,真心道一声谢。没有你们,它必定不会像这样呈现在面前。
      以此,是为后记。

      半夏泻心
      壬辰年暮春于京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43章 后记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