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龙套人物篇(下) ...
-
【吕夷简】
(ˇ)名字初登场:第五章。
吕夷简大人的名字在文中早早就登场,却一直捕风捉影,真人不露相。第一次出场在第五章,他老人家身为宰相,自家儿媳妇被黄大富调戏。此处纯属瞎掰。只知道他有四个儿子:公绰、公弼、公著、公孺。
吕夷简(978—1042年)(百度百科上写的978-1040,但吕大人的的确确蹦跶到1042年才病倒的,谁去改改百科~~~~),字坦夫,寿州人。仁宗时期,任宰相。他辅佐年幼的仁宗,在太后临朝听政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北宋国内国外诸多矛盾,保证了北宋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宋代名相之一。
刘太后在世时,吕相有段时期与刘太后走得很近。结果刘太后一死,他便被定为太后党,跟着一众人被下放。直到半年后仁宗听说自己的生母遗体得以完善保存,以太后仪式下葬,全靠吕相在刘后面前说了一句话。这一句话让太后考虑到事情败露时自己身后的刘氏族人,这才点头同意仁宗生母的仪式。于是仁宗怀着感激之心,又将吕大人给接了回来。
吕大人回朝没能官复原职,而是当的副宰相,坐着宰相位置的是仁宗的另外一个老师李迪,吕大人撵不动此人。吕大人是否有这么个女儿,纯属瞎掰,一般来说族谱里面只会记载儿子,除非此女做出了非凡的事,否则不太可能被记进去。(文中第四十九章)
在郭后被废的事件中,吕夷简起了重要作用。仁宗被打后,第一个找到的就是他,当时两人一个鼻孔出气,先斩后奏就废了皇后,导致之后一众大臣长跪不起也没用。至于吕大人为啥效率这么高,传闻是因为当时刘太后刚死,就是郭后给仁宗吹的枕头风,说吕夷简也是太后一党啊……如今吕大人风光回来了,报复的第一人,自然就是我们性格暴躁任性无理的郭皇后啦。
也因为这样,御史台众御史与知谏院的主官孙祖德和右司谏范仲淹认为吕大人这是藐视了他们谏院系统,擅做主张。最过分的是,他这么一折腾让众谏院系统的官员因劝谏被下放了!
其中,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大人火了,将吕夷简的头像定在自己心头的靶子上,视其为祸国殃民的奸臣,自己永生打压的对象,在今后的岁月中打压复打压,被下放……继续被下放,开始了范大人悲情不得志的一生。
咳咳,扯远了……
后有郭后暴毙一事,传闻就是吕夷简大人下的手。
吕大人,郭后她还只是个孩子,你何苦为哉……
--------------我是那这个宰相倒了咱们还有别的宰相可以介绍的分割线-----------
【张士逊】
(ˇ)人物初登场:第五十三章。
张士逊,帝师也。
张大人这个人,怎么说呢……人比较中庸,文采那是没话说,他这一生,得益于他教了一个很好的学生,这学生一辈子都没忘记他的好,于是一直好吃好喝高官厚禄侍奉着,有什么办法,人家牛嘛,人家教的皇帝,旁人眼红去吧。
因此,当宰相一职摇摆不定时,他总是那个被抬上去的人,仁宗朝就三次拜相,他比谁都风光。(53)
第五十五章中提到,因为张士逊想让碧染以他的女儿的身份进宫,结果被杨偕弹劾,导致下放。要声明一点的是,这个时期,也就是明道二年(1033年)的十月,张士逊的确被弹劾降职过,却是被范讽弹劾,理由是跟人在园子里饮酒,大醉。历史上,杨偕确实因为张士逊进献自己的女儿进宫被弹劾过他。这一点在《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卷一百二十三(宝元二年)可以找到,当时编者以杨偕在天圣八年七月为监察御史开始推测,指出张士逊被杨偕弹劾的时间大概在天圣末年(1031或者1032年),《路人》这里是1033年了,时间上稍稍出入,在此提醒。
---------------------我是那开始介绍从来没登场的金牌龙套的分割线------------------
【包拯】
(ˇ)名字初登场:第十二章。
包拯包大人(999-1062),在正史中,其实没有那么神,而且……还有那么一点迂,外加吃饱了无事做地找事,这一点,后文会写到……除开这些,包大人很好很青天,在开封府当知府那段时间,开着公门,允许百姓随时击鼓鸣冤,也就是因为这点,被百姓称颂,结果越传越神奇,到最后传出来的包大人已经不是人了,他做成了许多人做不到的事,他……成了神!
与电视剧不同的是,包拯包大人出生于官宦家庭,也不是嫂嫂养大的,他二十八岁才中举,朝廷几次委派了不同地区的知县,包大人因为实在太孝敬了,放不下家中父母,几次辞官。直到三十六岁才正式出山。他办的案子,历史记载并不多,小苹果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晚年的时候,有人冒充皇帝流落在外的儿子,想给没有儿子的皇帝当皇子,日后继承大统,朝廷委派咱们已经成神的包大人出马,很短的时间就查出这个冒牌货的真伪,再次奠定了包大人“办案如神”的传说。
----------------我是那继续金牌龙套的分割线---------------------
【寇准】
(ˇ)名字初登场:第四十一章。
寇准,这是个矛盾的人物,历史对其褒贬不一,但褒大于贬。宋真宗驾崩之后,佞臣丁谓当权,第一个除去的就是这个当年提拔他的,但又是政敌的老臣。朝中无人反对,也实在是因为寇准的性格过直,得罪了太多的人。丁谓当年准备把寇准踢到崖州(海南三亚的崖城镇)去,结果后来寇准的另一政敌没忍心,给缩短了距离,贬到了雷州当司户参军,但也是蛮荒之地了。
宋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二十九日,宋真宗挂了之后的十天,丁谓定了一通骂名,将寇准定为“丑徒”,然后就把他送走了。过了一年零七个月,宋天圣元年(1023年)闰九月初七日,寇准死于雷州贬所,终年62岁。
寇准此人,曾是救国家与危难之中的功臣,一代宰相,后世千年传唱,万古流芳,宋朝文臣的顶峰象征,他被贬时百姓夹道送别。但为何小苹果前面说褒贬不一呢?其原因就是咱们宋真宗童鞋晚年实在是神志不清,大把大把银子花来请仙,后晚年重病,又想让皇后摄政。于是爱国爱民,有责任心,又刚烈桀骜不羁的寇准大人看不下去了,密谋让太子监国。结果此事泄露被丁谓大肆宣扬,刘后知道后,罢了寇准的宰相。跟丁谓有仇的某太监看不下了,发送了政变,企图让宋真宗当他的太上皇,复寇准的相。结果又走漏了风声,失败了。
这事儿……究竟是寇准操控的,还是太监童鞋自作主张一时还说不清。总之,丁谓反咬了寇准一口,说他谋反啊谋反……
正史对寇准评价:“臣不密则失其身”,何为不密?搞阴谋走漏了风声但是这样逆反的大罪,他老人家依旧活得好好的,全家无事,一则是宋朝赵光义这一支的皇帝够仁慈,二来,也是因为寇准功劳过大。
即便是正史,也未将他定为奸臣,反臣,只是惋惜他一腔热泪与报国之心,未能更好的发挥出来。
成王败寇,这个寇字,是否就反应了寇准大人的结局呢?
第五十七章提到,寇准寇大人被仁宗想起,封了个莱国公。历史记载中就是在此时,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才被仁宗忽然想起,时隔十一年,算是承认了他的功绩。于是小苹果不禁联想,皇帝陛下为何忽然想起的呢?什么人提醒的吧?
然后,碧染就成了这个“提醒”的人。
--------------我是那大官说完了我们来说说后宫的分割线--------------------------------
【尚美人】
(ˇ)人物初登场:第八十一章。
尚美人这辈子,虽从未登上过后位,却一直拿自己当这天下的女主人,这一点令某小苹果敬佩。
首先,她干政,郭后一废,仁宗将他宠上了天,或多或少给了尚美人“皇帝最大我第二”的错觉,某天居然派出亲信太监到开封府一游,下“旨”将开封城内一些工人的租税免除。可惜这等千古贤后该做的事由她一个宠妾来做着实不合适。亲信太监当即被开封府的判官庞籍痛打之,理由是干扰国家税务体制。从此,开封府不得接受后宫妃子的任何命令。
---------------我是妃子说完了我们上御医吧的分割线--------------------------------【许希】
(ˇ)名字初登场:第八十四章。
许希,开封人,古代医生中的名人,只因他一针救活了皇帝。
景祐元年八月的这天,仁宗病倒,把整个太医院急的啊,怎么灌药都没有效果,一时间皇宫里人心惶惶的——仁宗皇帝连个子儿都没有,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天下该交给谁?
这时,救国救民的魏国大长公主出现了,抓来了翰林院医学许希。许希表示,药没有效,那就上针灸吧!只不过下针的地方太过敏感——皇帝陛下心脏下方!但许希保证,陛下可以马上苏醒。结果可想而知,在场人争执不休都不肯冒这个险。想当年华佗要对曹操开颅治疗头痛,多么先进的想法,但是多么可悲的下场。许希比较幸运,有大长公主给他撑腰,出了事,公主担着!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先找来了个太监试试,太监针灸后能走能跳,无任何异常,这才决定试在仁宗陛下身上。
皇帝果然醒来了,封许希为翰林院医官,各种赏赐,许希谢过主隆恩后,又提要求了,说这扁鹊是他的老师,所以今天不完全是他的功劳,收了赏赐怎么敢忘记老师呢?于是,他用仁宗赏赐的财富,在城西盖了一座扁鹊庙,还没盖好,就吸引了全国的慕名而来的学医的人们,再后来,太医局也搬家了,就立在这扁鹊庙旁边,跟着沾光。
(始上不豫,侍醫數進藥不效,人心憂恐。魏國大長公主薦翰林醫學許希診曰:「鍼心下包絡之間,可亟愈。」左右爭言不可。諸黃門請身試之,無所害,遂以鍼進,上疾愈。九月戊子,授希翰林醫官,仍賜緋衣、銀魚及器幣。希拜謝已,又西嚮拜。帝問其故,對曰:「扁鵲,臣師也,今者非臣之功,殆臣師之賜,敢忘所師乎!」乃請以所得金創扁鵲廟,為築廟於城西隅,封神應侯。其後廟益完,學醫者歸趨之,因立太醫局於其旁。希,開封人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