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最近在看红楼的同人,因为看过作者大人的一品农夫,很认同文中表露的处世观念,看到这篇就进来瞧瞧,看到这里忍不住了,觉得有为宝钗开脱的嫌疑。请看这段:
宝钗义正辞严的说“这时候与其哭死人,不如先顾着活人,再把善后的事做好。太太正伤心,我做晚辈的难道不该宽解,反而陪着哭或是责怪太太不对,往她伤口撒盐吗?难道这就是晚辈应尽的孝道?”“过去的事再不如意已经过去,与其悲伤难忍坏了身子误了正事,不如先放一边,把眼前和将来的事安顿好。我做晚辈的,断没有指责太太的道理。”
于“孝”而言,她这段话看起来“有理有据”“义正辞严”,实则于“孝”“理”“正”都背道而驰。以金钏的身份、地位、处境来说,发生这种“不名誉事件”被王夫人撵出,不知后路何在,还连累父母家人丢了丑,且完全没办法理论一二讨个对错,她这个“身份低下”的丫头也没像宝大姑娘那般受过诸多教育,未必懂得许多“大道理”,小姑娘一时看不开投了井,花样的年华就这么去了,难道还要在她死后给她抹黑么?
这位“贤宝钗”以“孝”为由,把王夫人、宝玉、金钏都有错的所有责任全推到了金钏这个无所依凭的丫头身上,照宝钗所说的,作为晚辈她断不能责怪王夫人,而应该顾着活人处理善后的事,听起来是“孝”,实际上却是为王夫人开脱罪过,既保了王夫人和宝玉的名声,又讨好了王夫人。而金钏丫头嘛,既然已经死了,把错全往她身上一推就行了!这么一推,金钏还得感谢宝钗维护了自己死后的名誉呢!在我看来,宝钗与王夫人的一番话,若只显示出她为人十分冷情或是显示她这个阶层的人对低层人物的固有的心态,那么与贾环那段“我说她可能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已经够维护她了”的话,就显得宝钗本来就错误的导向带着恶毒。
宝钗这么一说,是把王夫人原有的不安心理给开解掉了,可也把王夫人日后处理类似事件时可能会宽容一二分的可能给斩断了,王夫人此后手段渐辣,难道没有这番话的一点“功劳”?即使当时不好责怪王夫人,也不能为了宽解王夫人而把金钏这么往死里黑吧?为开脱长辈一时的错误而曲解事实、扭曲观念,让长辈处于更多错误的漩涡之上,这是“孝”吗?置“是非理义”于不顾,又岂是“义正”之人应出之语?难怪蟠大爷半点不知悔改,看到这里我才明白,有宝钗这位“贤妹”和薛姨妈这位“慈母”在他犯事之后抱着如同王夫人此事的这种态度,不断地为他开脱、善后,蟠大爷的是非观能不扭曲吗!所以蟠大爷犯了再大的事,罪过就只是“给家里惹麻烦”而已,后果也只是花银子罢了,哪来的罪恶感?要真是个贤的,家人犯了错就让其受到处罚并认错改正,强过日后犯错越多、越大,至本人背负不起、连父母家人都被连罪的地步,那才真的是对父母的孝呢!
王夫人爱宝钗的“贤”,可能也知道宝玉若娶了她,日后宝钗也会同样一味护着宝玉的。王夫人肯定不会想到宝钗是否会为使其“不罪”而更罪的,也好在宝玉虽有诸多毛病,本性是够执拗的,变身呆霸王的可能性还是很低的,否则这位自信的、说服力强大的、观念扭曲的“贤妻”,又会把夫婿引导到哪条道上呢?宝钗是宅斗的好手,是理家的能人,但,“贤”则未必。她美貌、圆滑、博闻、善辩,但她的言行已经表露出她是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包括可能存在的利益)而去牺牲别人的正当权益的,王夫人和王熙凤所做的事,日后她权力在手时都是能做得出的,不过做得更滑头罢了。这种有能力但心太重的夫人,走“夫人外交”固然可以获得助力,但踏错一步,很可能就一败涂地,毕竟,名利场上有几个是简单的,把她用在大观园一班闺阁少女身上的心机手段,用在与她类似的其他夫人身上,又能讨得了多少好呢。
我承认我看红楼,爱的是黛玉的才华,怜的是黛玉的身世,敬的是黛玉的风骨,这么聪明的女子,岂会不知自己的处境?她若是愿意变得如宝钗那般通达世练,也不会郁郁寡欢、泪尽而亡了。而变成那样的黛玉,也就不是世人所爱的黛玉了。
宝钗是另一种类型,她是环境锻炼出来的人,融入环境,也会随着环境改变,她对自身的保护太强。往玄了说吧,黛玉和宝玉不会作叛徒,宝钗很可能会。
我觉得,可以尽情去爱宝钗的世故圆滑,学她的明哲保身,赞美她的诗学和口才,可以煲扬她会是个好夫人好儿媳,但请不要为她的是非观开脱,为了维护自己及自己亲近的人去主动地伤害他人,从来都不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