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柴 ...
-
景生今年十六岁,上国三,他有一个秘密,那就是他喜欢教国文的柴先生很久了。
先生是三年前来到他们这个小镇的,在镇上唯一的学堂里面教国文,镇上有钱人家都是自己请人回去上课的,所以学堂里的孩子都是像景生一样的穷孩子,参差不齐的,因此一个班国一到国三的学生都挤在在一块,教起来特别吃力。
景生从国一到国三都是柴先生教的,很多孩子陆陆续续的来了又走了,只有景生坚持下来了,因为他不舍得离开先生。
景生家其实也不富裕,他爹在镇上米铺里干长工,他妈给大户人家做老妈子,家里上头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好在两个姐姐已经嫁人,哥哥也娶了媳妇,所以他爹才供着景生继续念书,但是上完国三估计也就下来了,用他妈的话说,景生好歹也十六了,再读下去也没啥意思,现在时局这么乱,不如学个手艺养家,过两年说个媳妇好好过日子。
柴先生今年二十五,是从北平来的,这几年从来也没有离开过镇子,平时就住在学堂里,逢年过节的也不回家,有学问又斯文的先生自然偷偷俘虏了镇上好多姑娘的芳心,其中就有景生那两个当时还没嫁人的姐姐。开始有好心的大妈去说媒,先生总是笑着拒绝,说自己已经定亲了,但问到为什么不把姑娘接来照顾自己时,先生只是笑而不语,时间久了,大家也就不再说了。不过这几年来先生始终孑然一身,他嘴里定亲的那个姑娘也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些都是景生从那些大妈嘴里陆陆续续听来的,虽然不晓得先生为什么还不成亲,但是镇上的人对先生很是尊敬的,有好吃的总不忘叫自家孩子给送一份去。
景生眼里先生是神一样的存在,他总是一袭洗的发白的长衫,显得有些瘦,但是那声音是温润又好听的,每回上课景生两只耳朵都竖得高高的,生怕漏听了一个字。有时先生教他们古诗词,“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些诗句令人眼花缭乱,景生说不出的舒服,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幻想要是能和先生一起感受这五彩纷呈的世界,那该多幸福。有时先生教他们白话文,有一次,教到徐志摩《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先生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叫景生心头一阵狂跳耳根发烫。先生有时也是慷慨激昂的,比如在教那篇《少年中国说》时,先生悲歌慷慨,激动得眼都红了,“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总之,不论是儒雅的先生深情的先生还是激昂的先生景生都喜欢的不得了,喜欢的心都疼了,自己要是女的多好,他一定给先生做媳妇,洗衣做饭把先生照顾得好好的,不会让先生总是穿那么几件衣服,总是吃馍馍就咸菜,总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他想陪着先生,像阿妈和阿爹那样的,虽然朦朦胧胧得懂得这男人陪男人是兔儿爷干的事,是要被人指着脊梁骨骂的,但是景生就是想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