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第013章 上元节时 ...
-
这是一栋半新不旧的两进宅院,原本是蔚县一家富户小妾的房产,不知缘何急着转手买卖,正巧被在酒楼里吃食的顾颜之、赵扩听见,想起之前赵先生说两人以后要在县城上学的事,觉得总要有个落脚的地方,两人合计一番,便买了下来。
至于顾颜之买宅子的钱是哪来的?别忘了他在刚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在马车上搜刮的那些衣物钱财。
五年前顾颜之和顾卿卿在赵家村安家后,便早早将那些搜刮来的大面额银票一张张叠放在衣服里,缝好藏了,只留有少数的小额银票和几袋子银裸子备用。
那个时候他们刚到赵家村,纵然觉得赵家村里人人憨实质朴,顾颜之还是认为他们俩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孩子,身上拿了那么多钱总要防着些。可就算是这样,他们身上的钱也不算是小数目,于是顾颜之想了一招,将那些百两面额的银票和银裸子、还有那一对玉佩通通交给了赵先生保管——当然顾颜之也存着试探的意思。
赵先生那是什么人,自然一眼就看出了顾颜之心里的小九九,当时也不说什么,不仅答应替他保管不说甚至数年来未动过一丝一毫,每年还要让顾颜之点点数额,最近两年更是将东西还了他,让他开始自己支配,这让顾颜之心中汗颜之余更是羞愧,觉得自己小看了古人的气节。
闲话休提,且说这小宅子正院带着两间正屋与三间留客的东厢房,西侧是安置牲畜的棚子,后院是姑娘们住的厢房、厨房、柴房,一整套下来,算得上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顾卿卿下了车带着赵虎头兴奋地在宅院里上蹿下跳,不一会儿就将宅子的情况摸了个遍。临了总结道:“屋里的家具物什到都是现成的,就是大部分有些旧——不过打扫一下还是能住人滴。”
至于有些屋舍里一看就是新买回来的东西,问了顾颜之,才知道顾颜之早在之前在买下它的时候不仅请人专门打扫了一下,还置办了些新的生活用品,如衣被棉褥、锅碗瓢盆什么的。为的就是下次进城来及时入住。
“我就说么,这年头怎么会买宅子还附送大礼包……”顾卿卿嘀咕了一声,在赵虎头的吆喝下加入了大扫除的行列。
四个人每人挑了了一间自己属意的房子后就开始清扫,直至傍晚时分,才差不多将屋子收拾出来。此时几人已经饿得前胸贴肚皮了,顾颜之也懒得做饭,拍板请大伙去县城的食肆吃一顿,赢得了顾卿卿和赵虎头的高度赞扬。
酒足饭饱,一觉好眠。
第二天,在外面吃了朝饭后,顾颜之便跟赵扩两个人上街采办一些下午拜访贾似道和魏子昂的礼品,顺便又拐去成衣店一人买了一件合身的衣物穿,免得去拜访的时候有失体统。
怎奈今日是上元节,街上人头攒动,商铺里各个都是人,买什么都不容易,如此折腾了半日,直到晚饭过后,两人这才拾掇一番出门去了。
来到官眷住宅区,经过一路上的打听,顾颜之总算打听到了贾似道的住处。
看看眼前宅院上写的偌大的“贾府”二字,顾颜之整了整衣衫,确认自己无失礼之处后才上前敲门。不一会儿,就有门房开门,顾颜之说明来意,将拜帖和礼物递给门房,静静在大门外等了一片刻,便有管家将他迎了进去。
县丞贾似道是个年约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一脸的精明,留着梳的整整齐齐的优雅山羊胡,身材有些微微发福,整体给人一种很讲究的感觉。
毕竟县丞是仅次于县太爷的正八品官员,相当于副县长级别的人,顾颜之不敢失礼,恭恭敬敬的对其施了一个学生礼,将赵先生的书信递与管家后,这才坐下。
看完信,贾似道拈着胡子上下打量了顾颜之一番:“原来是赵家村赵烨赵玄晖的弟子啊……不错、不错、不错。”
贾似道见顾颜之长相俊美,年纪小小却双目温润有神,坐在那里气定神闲,态度从容,对他的打量泰然自若。心中纳罕,竟不知一个小小的赵家村竟然出了这么个俊俏出众的人物。
文人自古以来便对皮面相貌颇为看重,观人首先从人的外表、精气、神韵三方面去看,倘若三者甚佳,那么这个人最起码会在士子道路上平坦不少。
很显然贾似道对于顾颜之的初观十分满意,问了问几岁启蒙熟读那几本书这些问题后,又考校了一番他的学问,顾颜之谦恭有礼、不卑不亢的一一作答了。
贾似道一番考校过后,心中更加满意,和颜悦色的说道:“……县学过了二月便开始正式开学,此番你回去后,便收拾收拾上成来吧,我一会儿便修书一封给学院里的学正,你明日前去拜访,让他帮你办理入学事宜。”
“学生在此谢过……”顾颜之连忙起身拜谢。
贾似道与他说了县学学正的名讳住处后,端茶。顾颜之知道这是送客的意思,拱了拱手,转身出了贾家。
回到自己的宅院,天色已晚,顾颜之发现赵扩已然回来,而顾卿卿与赵虎头不在家,应该是早早的跑到街上看热闹去了。
二人互相问了问拜访的情况,得知双方此番的拜访皆十分成功,都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相视一笑。
今天是十五上元节,左右坐在家中无事,顾颜之提议:“不如……我们也上街瞧瞧吧?”
赵扩闻言,嘴角勾起的淡淡的弧度,道:“好。”
于是二人将大门落了锁,相携出门出去游花灯猜灯谜去了。
别说顾卿卿,顾颜之自来了古代后也是第一次在县城里去游赏上元花灯节,一路上见到巷子里家家户户门前挂花灯,将原本黑黢黢的巷道照的晕黄黄朦胧胧,走在其中,别有一番诗意感。
“倒是与以前在乡下看的景象颇为相似。”顾颜之心中感叹,微起波澜,眼前的景象缓缓与前世的记忆重合,蓦然转头,怔怔瞧见赵扩亦步亦趋的走在他的身边,见他看他,棱角分明的脸上有一些疑惑:“怎么了?”
“……没有,只是想起一些往事。”顾颜之眼中带着些落寞,此情此景,竟然让他回想起以前小的时候,那个男人带着他在乡下看花灯的时候……不过,时间空间不同,当时的快乐和幸福早已不在了。
赵扩见他一脸落寞哀思,以为他想起了自己横死的母亲,心中怜意顿起,挣扎了一会儿,主动拉起顾颜之的手,见他一脸意外疑惑的样子,忙解释道:“手牵着,一会儿在街上就不会失散了。”
顾颜之低头看着两个人相握的手,半晌,抬头笑道:“……那你可得牵紧些。”
“……不会丢的。”闷闷地说了一句,赵扩率先朝前走去。
两个人就这样静静的在小巷中走着,七拐八拐后,终于走出了巷口,来到了街上。
此时的官道,人头涌动,声色鼎沸。
顾颜之放眼望去,就见官道左右两旁摆满了各色的花灯摊位,好似望不到尽头一般。再左右粗粗一看,灯摊位架上花灯林立,琳琅满目,什么走马灯、骰子灯、圆灯、关刀灯、龙灯、宫灯、纱灯、花□□、龙凤灯、棱角灯、树地灯、礼花灯、蘑菇灯等等花灯挂满燃起,其样式之繁多,五彩缤纷的让人目不暇接。
除此外,还有街头杂耍,花灯艺人摆摊表演揽客,人潮左三层优三层的将其围住观看,叫好声不绝于耳。更有那山号和文武乐队、狮灯龙灯队、武术杂耍队、高跷、旱船、跑驴、秧老鼓、霸王鞭及彩装人物一边扭唱一边杂耍的沿途表演,向接了灯帖的摊铺人家祝贺,热闹异常。
顾颜之是头一次见到古代这上元节的热闹之处,眼中带着兴奋,想起明朝唐寅的一首诗,不由朗声念道:“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赵扩紧紧随在顾颜之身边,见他眉间那一颗朱砂痣在朦胧的灯光下越发衬得他面如玉石,俊美异常,心中知道他高兴起来了,面色顿时柔和起来,开口道:“好诗。”
顾颜之顿时羞了:“不是我作的……”
赵扩不置可否的应了一声,道:“我们去猜灯谜罢,正好赢几盏灯回去挂在门口。”
顾颜之应了一声,两人随着摊位一个个的开始逛起来,只见每个摊位上都有数盏精巧别致的灯笼上挂着联灯谜,以供有意者赏玩财迷。
“哎~上元节上猜灯谜喽!猜对了灯盏带走,猜不对也不必急,我们纪家灯铺的灯笼外观精美,价格实惠,包君满意!!走过路过,莫要错过喽!!”
摊贩们扯着嗓子卖力的呼喊,顾颜之与赵扩一路走来,跟着众人猜着灯谜,猜着的,领着花灯便走,猜不到的,便和赵扩在旁边看着别人猜解,然后鼓掌叫好,不一会儿,赵扩和顾颜之两人手中已提了两三盏花灯的登柄。
不得不说,古时的人们真是智慧的紧,一路走来,不仅灯谜谜面千奇百怪,猜什么的都有,谜底也是出其不意,意外频频,解谜的人更是解得精妙绝伦,精彩万分,让顾颜之和赵扩可是开了眼界,大大赞叹了一番。
只是顾颜之在惊叹游玩之时,也有些感叹,在现代这种景象无论如何都是看不到的!果然,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的差异就体现在此。
“颜之,你瞧!”就在顾颜之花心思哀叹现代传统节日逐渐消失之际,赵扩那只拉着他的手用力的握了握,顾颜之回神顺着他示意的眼神望去,就见在不远处的杂耍摊位上,顾卿卿那活力四射的身影时不时的显现其中。
顾颜之笑了,道:“走,我们看看去。”
正说着,意外突然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