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选摘)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 ...

  •   从这里看到的:http://bbs.jjwxc.net/showmsg.php?board=10&id=7393&msg=古意茶坊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但是我国历代元旦日月并不一样。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又恢复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到现在。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元宵节习俗有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吃饺子。
      元宵始于汉朝,那时人们称元宵为灯节、上元、灯夕或者灯期。宋代开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或者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汉武帝在创造《太初历》时,就把正月十五作为一个重大的节日,但是当时元宵节赏灯还仅限于宫廷,元宵节成为万民同庆的节日,是在入唐之后的事。唐朝皇帝把宫廷内的花灯搬到了大街上,并在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取消宵禁,允许人们彻夜游玩。宋朝以后,灯期由三日延长到五日,到了明代延长至十日。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介子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

      七夕
      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民间俗称八月节。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中秋夜赏月、祭月成为中秋节的主要活动,石榴与月饼是祭月的主要祭品。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早在汉代,我国就有了“秋节”了,不过不是在八月十五,而是在立秋。
      到了宋代,中秋就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

      重阳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叫腊八节,又叫“佛成道节”,因为传说释迦牟尼是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每到这日,群僧集会,诵经演法,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寺院和民间人家都做腊八粥。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又叫除夜。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冬至节
      即仲冬之节,周代已有祭神仪式,汉代起列为令节。蔡邕《独断》:“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该日前后,人民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民间称为“过小年”,有“冬至大如年”之谚。

      还有一些不太出名的节日:
      浴佛节
      四月初八,传说这一天是释迦牟尼的诞生之日,所以寺庙在这一天都要设香汤浴佛,共做龙华会。后来也演变成民间节日。

      春龙节
      二月初二,我国民谚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因为二月初二一般和惊蛰这个节气靠近。惊蛰的意思是冬眠的动物被春雷惊醒,连龙也不例外,这就是春龙节的来历。这一天,人们做饼吃,叫“龙鳞饼”;做面条吃,叫“龙须面”。有的地方还不让妇女做针线以免伤到龙的眼睛。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