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3、第一百四十三章 文明 ...

  •   硫酸是一种基本的化工原料,最早有记载的硫酸在中国又名绿矾油,因为生产其的方法是用绿矾为原料,放在蒸馏釜中锻烧。在锻烧过程中,绿矾发生分解,放出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其中三氧化硫与水蒸气同时冷凝,便可得到硫酸。(注)
      此种制法既耗时间又费原料,且成功率极低,所以当时绿矾油的价格堪比黄金。
      这样想的话,杨无端可以理解实验现场为什么会有小道士出现:熊孩子们的实验材料肯定是从人家道观里弄来的。
      不过,无论成功与否,她只在教材里提到绿矾油的粗略制法,这群孩子就敢摸索着进行实验——看样子还不只一次——这份勇气和行动力、开创精神,才真正值得杨无端惊喜赞叹。
      这份惊喜赞叹的心情在她随着康桥依次参观“地理”、“生物”、“物理”分区时愈发膨胀,到最后,杨无端只能拼命抓牢康桥的细胳膊,激动得说不出话。
      相比化学区,另三区的动静远没有这么大,地理区的一群学生只是在绘测青城山的地图;生物区的孩子们则在制作昆虫标本;物理区稍为复杂一些,学生们搭起了两层高台,模拟那个最著名的比萨斜塔重力实验。
      在广场后方还残留着原先道观里道士居住的两间平房,被改造成了实验室,杨无端在实验室里更见到一样她绝想不到的东西——钟。
      那是一座接近两米高的大钟,康桥小心翼翼地揭开蒙在上面的布,露出尚未正式组装完成的内部,那些精心打磨的齿轮和机械暴露在空气中。
      杨无端几乎是屏住呼吸靠近,眯起眼睛细细地观察、测量……她吞了口口水,轻声道:“是那张图……”
      “嗯!”康桥大力地点头,喜滋滋地道:“就是按师傅您教我画的那张图做的。邢师兄、苏师兄、孙师兄、农师兄、郑师兄……还有我,我们花了半年时间。邢师兄说,再要一个月便能完工!”
      杨无端伸出手,想要触摸那些光凭人力一个个打磨出来的齿轮,指尖将要碰到,却又忽然胆怯。
      她吸了口气,又问:“你们这些……这些实验,有记录吗?”
      “有啊!”康桥转身跑去拿,解释道:“师傅您在书里说,要‘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又说实验应该按如下步骤记录:题目、原理、步骤、数据、处理、总结。我们都照做的!”
      杨无端瞠目结舌地瞪着几乎比她还高的实验记录,康桥手里还捧着小山样的一堆。她拿起最上面的那本,翻开,先是仔细阅读,继而一目十行掠过,最后“刷刷”翻页至最后。
      康桥没说错,他们确实每一步都照做了。一丝不苟,她所能料想得最好的程度。
      杨无端用双手“啪”一声合拢实验记录,低下头,将前额抵在封面上。
      康桥又千辛万苦地抱着实验记录送回原处,回来看她依然一动不动地保持旧姿势,奇怪地凑近看了看,惊问:“师傅,你在……哭?”
      ……哭了吗?
      或许吧。
      杨无端不在乎眼泪,反正她是女人,女人天生就有资格虚掷她们的眼泪。何况此刻并非虚掷。
      她现在的感觉夹杂着喜悦、欣慰、激动、酸楚……有点像在黄旗码头见到宝船,又更要复杂得多。
      她最大的梦想是改变这个世界,即在古代的端朝社会建立起近现代的文明系统,包括法制系统,经济系统,科学系统。一年多来,经过她和丁新语、杨瓒,以及大批新党官员的通力合作,法制系统和经济系统已经打下了一个不错的基础,而她料不到的是,她最大的心事、最没有信心的科学系统,竟然也在这一年里悄悄萌芽!
      青城山,神仙居,多么讽刺又多么具有象征意义,科学与宗教彼此依存,相携共生。
      什么是系统?并不仅是发明了什么创造了什么,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古人们从来就不缺少发明创造。但这些发明创造最终却没有成为现代科学的奠基,原因很多,杨无端不能尽解,她只能采取最笨拙的办法——教会古代知识分子现代的基础科学理论,教他们用现代的方式记录、传承、进步,然后耐心等待,等到积累的量变催生质变,真正诞生出近现代科学,以及因此而生的——近现代文明。
      那才是她所失落的世界。她的家国。
      若他日相逢,我将何以面汝?以沉默,以眼泪。
      ——这是献给文明的眼泪。
      ===
      原来邢灿邀她的原因正是为了这些实验。宗阳书院学风开放,杨无端为康桥所制的教材受到广大学生欢迎,邢灿和书院的先生们研究过后,也觉得有可取之处,便想在《宗阳学刊》上刊登相关文章,并且延请杨无端过来客串教学。
      前者杨无端高兴还来不得,后者嘛,她最近真是没有时间,连来湛州走这一趟,都是磨了丁新语半个月才请到的假。
      因为杨无端急着要走,邢灿只得遗憾地送客,康桥脸上也满是失望之色,嘟着嘴,眼角发红,水汪汪的大眼睛像是随时会哭出来。杨无端的心情却很好。
      三人沿着原路返回青城山麓,杨无端与邢灿并肩而行,微笑道:“山长多虑了,学生也多有拜读《宗阳学刊》,学刊愿意刊载学生拙作,或是依据拙作而行的实验,学生只会觉得荣幸。以后都无须就此再问学生。至于授课,学生近期实在抽不了身。将来有缘吧……”
      她顿足回首,眺望着东南方向,只见古木森森,将宗阳书院庞大的建筑群遮挡得严严实实。
      杨无端自失地一笑,对邢灿拱了拱手,温言道:“学生若有离了朝堂的一天,怕是还要来寻山长收留。”
      “求之不得。”邢灿连训儿子的丑态都被杨无端见了,倒变得愈发爽快起来,携着她的手道:“杨通判今次过门不入,是书院和你的缘分未到,学生等着那一日。”
      杨无端点点头,又留恋地回首望了一眼山林,轻声道:“也不知道为什么,学生明明是头回来青城山,却总有故土难离一般的惆怅。”
      邢灿捋了捋胡须,理解地一笑。他转身和她站到一起,远望苍茫群山,朗声吟道:“来路弯复弯,去路山复山。故乡如在眼,行客几时还?”
      这是清人莫友芝的诗句,杨无端都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抄过。她咀嚼诗中之意,乡愁便如冰凉的水波漫上她的皮肤,浸入她的四肢百骸。
      她在邢灿的吟诵中长揖到底,起身洒然前行,隔了一阵再回望,邢灿仍在山坡之上目送着她,他身后的康桥却又跪了下来,遥遥地朝她磕头。
      空山不寂,鸟唱虫鸣。
      杨无端的目光缓慢地自连绵山林、道观、炊烟、溪流一一掠过,仰望蓝得不可思议的晴空。她想起很久以前,她等在紫禁城外准备参考殿试,彼时她告诉自己,紫禁城在的地方就是北京,而北京在的地方,就是她在这个茫茫宇宙中寻到的故乡。
      ……故乡如在眼,行客几时还?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43章 第一百四十三章 文明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