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说起\"贵不可言\"四字,让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皇后。
    假设九妹真的成了皇后,那么由此可以推导出天下这局大棋的一些脉络来了。
    首先,吴家。
    吴家应当是本文的核心了。从开头孙姨娘对吴柔说的话,到后面随着吴家儿女婚事的慢慢开展,我们可以看出,吴宪和刘氏这对盟友在下很大一盘棋。或者对于本文来说,是刘氏这个后宅妇人在下很大一盘棋。
    刘氏,是前首辅刘家这一代唯二的“明白人”之一。另一个是刘七爷。但刘七爷作为小儿子,性格中难免有些不流于世俗的娇气或者说清贵气。而刘氏,却是“若为男儿,刘家必不会三代不出仕”的人,可想其心机智谋之深。这样一个人,空有大智谋、大抱负,却偏偏生为女儿,怎么办呢?于是只好选择一个盟友,辅佐他实现自己的抱负。刘氏的选择,就是吴宪。按当时的情况来说,吴宪娶到刘氏是高攀了。刘家三个嫡女,长女嫁给皇帝的亲弟弟,次女嫁给如同土皇帝一般的镇海侯家,而当时的吴家算什么呢?吴宪的父亲最高不过做到一品尚书的职位,两家结亲的时候其位更低。就算吴宪的祖父也身居高位,想必依然是配不上的。原本吴宪准备结亲的刘氏的好朋友,现在曹淳的母亲宁氏不过是个新贵的女儿。文中刘氏曾多次说过“至今不后悔”,她不悔的是什么呢?就是她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在看中了吴宪的潜力,从宁氏手中夺走了他。可以说,吴宪是刘氏的盟友,也是她手中的一颗棋子。
    棋的开局,走到扬州知府位子上,很容易,或者说是顺理成章。目前为止,这个“顺理成章”靠的是刘氏的背景。当然,一品尚书的父亲和吴宪自己的能力也是棋局的关键,但只有加上刘氏,才会成为“顺理成章”。而从这个时候开始,吴宪的孩子们陆续长大了,刘氏开始用他们的婚事为吴宪的成功登位织下一张大网。这张网庞大而坚实,将大齐朝各方力量联合到一起,形成一张深而广阔的利益网络。刘氏的打算,就是不显山不漏水的,用这张以联姻来形成的利益集团,将吴宪一步一步送上权利的最高点。
    而相比之下,此时的公孙首辅却“单薄”的可怜。儿子不成器,媳妇都不过是新贵的女儿,无关大局。可以说,公孙首辅自己并没有太多的力量。而他之所以能成为首辅,也正缘于此。公孙成为首辅的时间,是在皇帝亲政(皇帝16-20岁)——皇子们长成(皇帝30-35岁)之间。这时候的皇帝,正是意气风发,大有作为之时。他不会愿意有一个有力量的、能掣肘他的首辅,于是公孙就是最合适的选择——势力不大、为人圆滑,当然最重要的是听话。刘氏是绝不甘于让吴宪成为下一个公孙首辅的。她选择的道路是以力证道!不只是依附皇帝的一枚棋子,更是能在朝堂上指点江山、发出自己声音的不容忽略的力量!而这时时间也刚刚好,皇帝开始慢慢老了,少了年胜时的锋锐,渐渐开始妥协于朝堂间的各种力量,喜欢玩平衡的游戏。于是吴宪有了登顶的机会。
    但是此时,皇帝也发现吴家牵扯的力量太大了,他开始有意识地牵制打压吴家——吴家庶女赐入四皇子府为侧妃、把长子派去九死一生之地……若是继续这样下去,皇帝只会继续打压吴家,培养别的力量牵制吴家,而绝不会让吴家的女儿成为太子妃,未来的皇后。吴家的势力已经太大了,当太子成了皇帝,吴家甚至能控制新皇。
    于是,矛盾出来了。如果假设成立,九妹为什么能成为太子妃甚至是皇后呢?是什么原因让皇帝不得不选了吴家呢?原本我以为可能是皇帝突然病重,为了能让年幼的太子在一众如狼似虎的兄弟中存活下来顺利继位、亲政所以选了吴家作为太子的保护伞、马前卒。可现在的“芦花案”,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冯家。
    皇家。
    现在皇家的重要势力我们可以暂时看做四方面:皇帝、太子、皇后、其他对皇位有威胁的皇子。在这四方中,皇帝、皇后以太子为核心暂时可以看做一方,其他皇子为另一方。其中,皇帝,其心意是让太子继位。于是在局势还能控制的时候他会保护保护皇后和太子,为太子培植力量。但一旦局势脱离掌控,他就会动摇,妥协于其他皇子的力量。至于先保护自己还是先保证祖宗基业就看皇帝心性如何了,不过那已经与皇后和太子没关系了。然后,皇后,起码在太子成功继位前90%是与太子绑定在一起的,对她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能让太子成功继位。至于剩下的,9.9%是娘家,可在太子有危险时,她的最高要求不过是让娘家人平安,性命无虞,至于最低,恐怕是毫不犹豫的舍弃。
    皇帝年老,太子尚幼,只有集合起一股庞大的利益集团围绕在太子周围,才能与其他的皇子们对抗,保证太子平安长大。而作为这股力量的核心,冯家是最为合适的。身份上,冯家是皇后娘家、太子舅家,保太子天经地义;力量上,冯家有一定势力,但其本身力量又不是那么足够。冯家之所以有现在看起来的庞大与风光,完全是皇帝默认甚至是推波助澜的结果。更何况冯家后辈中并没有什么“明白人”——只是不知冯家是有意的还是无心的了——所以用冯家保太子也容易,将来剪除掉这个威胁也容易。
    可现在“芦花案”一出,冯家受到了致命威胁。皇帝要保的只是太子,那么现在只有两条路:要么保冯家,要么再给太子找另一股力量。当然,其实从某些方面说这两者其实是一回事,只是侧重点不同。要是皇帝要保冯家,就是继续让冯家作为太子力量的核心,那么皇帝不但会把冯家摘的干干净净,继续宠信冯家,同时皇帝也发现冯家的力量有些不足,他会给冯家再找一些助手——类似曹淳,或者一些有小股势力的新贵。可是冯家已经不稳了,纵使平安度过这次危机,以冯家为核心的利益集团已经开始动摇。于是最好的选择是另一条路——再给太子找另一股力量。那将是一股庞大的、可与其他皇子相争的力量。当然,皇帝仍旧会先把冯家摘出来,不能让人以冯家为借口威胁皇后和太子。而且皇帝也不会削弱放弃冯家,他还会用冯家牵制新力量,不让其一家独大。现在最合适这个位置的就是,吴家。吴家有足够的力量,有足够的智慧,政治立场上稍微偏向太子的纯臣形象,以及在这个混乱时刻的隐晦表态——将嫡次女嫁给有冯家嫡长女为长媳沈家。不得不说,吴家的加入,能够使风雨飘摇的太子集团彻底稳固下来。
    现在,在一些假设的前提下,无论果推因还是因推果,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吴家将作为太子妃的娘家站到权利战场的最前沿。虽说这并不符合吴家的利益与意愿。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希望作者大人不要介意。
    至于之后,吴家与皇帝的博弈、与众皇子的战争、与冯家的爱恨纠葛,以及如果太子顺利继位,与新皇或者天下的新一轮博弈,让我们一起等待作者下文分解。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