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五章 ...
-
《hp穿过黑暗》
虽然阅读选择是有倾向性的,但我一直立图客观的看待读过的文章,不过显然任何judge都是主观的组合。更多的时候,以我贫乏的词汇,无法精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更别说那些在阅读过程中,一闪而过的想法,更是像泡沫一样难以捕捉。
对于这篇小说的评价,在我看到的范围内大多数打分都不高,以我个人的想法,这篇文在hp同人的整体素质中还是能够被认可的,我给个中评。
这是个有想法的作者,看得出,她想把很多东西通过文章表达出去。我总认为,对原型人物的理解深度直接影响文中人物的塑造。你理解的越全面,想法越多,你的思考会自然的融入故事里。即使限于笔力和篇幅,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但这种诚意是会被认真地读者感受到的。在我看来,这篇小说不算是什么优秀的作品,但作者无疑是有诚意的,她奉献了这种思考后的认真,使得作品本身提高了层次。
流于表面无疑是愚蠢的。
原著的展示是有倾向性的,为了作品的平衡,必然要牺牲配角的展现,甚至是主角有时也是要位故事服务的。正因此,所以有同人存在的空间。同人文不止是忠于人物在原著中的性格特征,还要更深层的探索原著中没有的人物魅力。这种延展,正是同人的闪亮之处。
设计一个故事,在这里和不同的人遭遇,推断人物可能的反应,尝试表现这种反应带来的神奇效果,那么这个人物是活的,他/她有血有肉,带着作者的思想,给读者惊喜。
遗憾的是,更多的作者没有进行这种尝试,或限于笔力,只能单纯的以原著中的性格基调塑造自己的人物,把一个固定的人物模式放在不同的故事里。虽然我认为这样的文也能写得很好看,但境界上终是差了一步。
好吧,还有更多直接ooc的,这种圆梦作不在讨论之列。
作为读者,我理解也认同作者的诚意,从阅读中感到快乐,我认为作者也是乐见其成的,这也是写作的重要意义不是吗。
(感谢所有认真的作者们!梅林保佑你们!)
在写作手法上,这位作者喜欢作快速的场景切换(讲一个片段的时候果断的打断插入另一个相关人物进行交代)。这种写法并不讨厌——如果你运用的好的话——对读者理解整个故事的进程;表现对比性;展现“一个计划”的场景推进都很有帮助。如果你用不好的话……凌乱的叙述——生硬转折;被迫停下的阅读——无法快速构建完整体系;没说话的话——对所述片段的疑惑,都可能毁了你的作品。
我欣赏这位作者在运用上述手法时对人物做的关联性过度。比如:在描写Virginia的一段学习生活结束时,Virginia急切的问“Tom到底去哪了”——“Tom在德国……”。这样两个人物平稳过度。再如:Virginia和Dumbledore的一次谈话后,以Dumbledore的一段总结结束“活着不是因为怕死,是因为舍不得爱”,然后紧接Tom的感想揣测“Tom听不到他的话,恐怕听到了也嗤之以鼻——嘴上永远挂着爱的老疯子,死了还不消停。这段时间,他在德国……”。看,过渡段不靠章节和分割线切换,效果不错对吗。文中的缺点是:写作手法偶尔用用是点睛之笔,但是全靠这个可就不妙了,痕迹太明显又太普遍。
上一章说到“作者有话说”,我觉得这位作者的有话说,说的太多了。解释太多不见得是好事,你的观念和主张,应该通过文章传达给读者,而不是另辟一块地儿,逐条的、成段的解释分析,那对作品没好处,至多是对一部分读者有帮助,而另一部分,比如我,会感到困扰,我想自由的理解作品,而不是在“指导下”做“正确”的解读。我不明白,即使不“正确”又有什么关系呢?从不同的深度/侧面看待作品是读者的自由和乐趣,阅读本身如果能引发思考应该是作者的骄傲。特意的追求共鸣实在没有什么必要。所以看过一些“有话说”之后,我跳过了这部分,它让我的阅读兴趣大大的减少了。
如果我能够说,在这样一个长篇中,感受到作者的成熟,不知道是不是会显得过于…居高临下?但我确实看到了这种转变。开始的十几章都不太好,有一种马上要把握不住的感觉,知道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是流向、人物都不成功。在文章过半的时候,我停下来回忆了一下,故事开始稳健,人物也能更好的发挥了,感情上的对手戏作为非主线开始的比较晚,但是客观的讲,还是不错的。我感到的不止是文章的渐入佳境,还有作者在笔法上的成熟,细节上的掌握进步明显。
另外,我喜欢前半部这种cp摇摆不定忽明忽暗的感觉,这两个cp对象都是我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