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第十二章 ...
-
有一种人,就是有本事把不靠谱的事掰得顺理成章,把天雷滚滚的cp拉成一对还让人觉得萌。看过《日月山河》后,我发现此作者,就是这类人。
知音姑娘刚推这篇文的时候,我本人是很抵触的。首先,不喜欢清宫戏,这个带有民族主义情结不解释;其次,早年间看的清宫bg文车载斗量有点伤。鉴于此文是另一类型,我实在没勇气把这么奇葩的一对拼凑在一起,连想一想也要抖三抖。
开文的时候我还在想,要有多少奇迹才能拼凑出这两个人的情深厚爱,又要有多高明的编排才能让故事看起来不扯淡。啊~~这还真是难说,神奇的作者总有神奇的办法。
抛开历史的解读,来看这文,首先我喜欢作者一贯的文史腔。不能说是考据派,但我们写文,尽量还是要拿出这个态度,在行文中你多一份认真别人可能看不到,但你要多点糊弄事,就容易被瞧清楚。作者这两篇我读过的文,都有种精致的感觉,不是说遣词用句有多细腻或华美,而是这种氛围:她在讲一个好故事,而你能认真听。
我觉得诚意这个东西,并不好表现,首先作者得有本事,你故事精彩文笔勾人谁还管你是三年磨一剑还是三晚上床头画出来的,很多作者笔力不够,辛苦码字,绞尽脑汁想情节,结果下面留言全是指责最近懈怠啦怎么不好好写了,自然很委屈;其次读者也得有水平,不然任你引经据典好句连连,草蛇灰线伏笔千里,人家读不出来,搭了。
诺,此文作者就是个有本事的,当然啦,我也是个有水平的~~=v=
历史背景文有个好处,就是容易出戏,依据历史事件,深挖野史风闻,我们总能想出千奇百怪的好段子。我个人也喜好八卦臆想历史,可惜从不敢执笔,笔力不够是一个原因,另一个是这种文有不好写的地方,比如说人物。因为有历史明明白白在那里摆着,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下笔时就要琢磨人物在历史中的形象,这个不能歪太多,不然读着就觉得扯。但要让他/她来为故事演戏,还要琢磨这个人物在历史环境下,如果遇到故事中的冲突会怎么做,让故事和人物契合,使人物为故事服务,故事为人物添色,不是个容易事儿。当然,我相信此文作者肯定没想这么多,我开头说什么来着,就是有一类人,他们凭感觉码字,写出来的东西就能让人一看觉得“是这么回事”。这是水平问题天赋问题,强求不来,所以我只看故事,从来不想着挖坑自己跳进去。
就说本人主角老八,这个人物处理的很好。既使他像他,又使他不像他。
作者写前世今生,境遇变迁,心态变化,很顺畅,开头五分之一处让我能迅速进入这个人物,不突兀不造作,读下来大约能感觉到那个历史中人物的样子,谦和恭谨,聪慧貌美,心大命薄。符合一贯的历史认知,首先我不排斥他,下一步再塑造故事人物的时候,就便于接受了。然后作者进入情节,通过相处的直述,内心的侧描,让人物在本真形象上一点点松动,一切都随着字里行间稳定的进行,让我觉得“这样也不错“。
个人认为好的文章,就应该能使读者有代入感,一直听说代入感和玛丽苏固定组合在一起,多少有点不理解,好故事不就是要让人沉溺进去吗?把感情不自觉的放进去,他哭你也哭,他幸福你也圆满。至于是不是将自己当主角这个事儿,全凭个人喜好,要是这样做更有阅读快感,为什么不?
鉴于此文类型,我是代入不了主角了,但他每一个感情变化,每一个选择和迟疑,我都理解,这就说明作者将人物处理的好,能让人跟着故事走。
没有批评的品评是不全面的,下面来鸡蛋里挑骨头。转场差强人意,这种细节功夫到了对文章不见得添色多少,相反,大多数人在快速阅读中并不在意这些。我个人的得瑟毛病,在情节不那么紧凑的时候,兴致来了会推敲一下写作技巧这种高精尖东西。(─.─|||
我觉得大多数人写文时应该不会特意的摆弄什么技巧,一切都是顺应写作本能来,所以说水平这个东西,是天赋,是底蕴,是作者本身文化的体现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展现,能讲好一个故事,绝对不是单单因为你有一个好故事。
好的转场自然行云流水,你留意不到从哪个点那句话由A讲到了B;不好的转场,自然是在流畅的阅读中有卡一下的感觉——“哦现在讲B了啊”——需要读者自行下意识转换;最差的当然是,好的气氛哑然而止,这种还没高潮就平复的失落感。着眼本文,感觉有不少地方是属于中间那类,这种没有过度或技巧性牵引的转场比如上段还说A,下段开头就蹦出来B,完全不搭的情节,也许是为了做类比?恩恩,这倒确实是一个时间轴上的(嗯...要扼住我的间歇性讽刺症啊....
(我记得有篇hp的同人文转场做得挺好,虽然每次都用最后一句关键词接续式,非常明显,但是效果不错,那个文叫....忘了。)
然后呢,我觉得这文写得同《天下》一般,文采飞扬,言情也似说史,没有任何晦涩没有任何间隙,于平实间见功夫。很喜欢作者这文笔。
最后呢,我觉得等我看完她的那篇探险文,大约要成为她的粉了,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