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4、祝福之中华崛起3 ...

  •   本章涉及海峡问题,不过写得应该不偏激?

      天坛已经被布置好了,独独的一个讲台,立在最上面,给所有人压迫。警备人员直直钉在庄严的阶梯周围,手中握着枪。

      在场的人都知道,那枪用的是实弹。而现在,整个天坛附近被团团包围住,即使是一只苍蝇,也是会被处理掉的。

      不得不慎重,毕竟今天是两岸统一的时刻,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做了手脚的话……

      太过重要,所以到场的媒体人员全都是经过排查了的,这种排查甚至严密到把他小时候曾经说的话穿了几条尿布都给弄了个清楚,祖宗八代更调查得明明白白,如此,方才放这些人入场,还只能使用专门配置的照相机录像机之类,不能自备这些器械。

      实际上,不仅仅是因为这是国家形式上近乎分裂十多年之后重新结合的问题,另一方面,今天主持这个发布会的人,也是重点。

      即使是领导两岸的政党经过不断的谈判扯皮之后终于确定了多党制,然而并不是说它们之间的矛盾就消失了。统一是建立在不可违逆的民意和大势之上的。人民可不会管你什么意识形态,什么政党,什么思想,他们认准了一件事:两岸,都是炎黄后裔,华夏子孙,那么,自然两岸应当统一,而谁要是想破坏统一……绝对会被从神坛上拉下来,踩进烂泥。

      当年,二战爆发之后,因为温璞的强力干涉,中华已经有了比历史上强大太多的力量,因此,即使和扶桑开战,也没有像曾经那样损失那么多,加之温璞颇具先见之明地不断培养人才,去学习各种科学技术,在温璞全力资助之下,中华居然首先完成了核弹,然后果断地在某个岛国上来了一颗。

      于是世界震撼了,于是中华得胜了,于是中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大国,强国。

      不过事情还没这么简单,因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一开始就有的种种问题,加之民国统治阶层家族式的结构,诸多事情接连发生,代表无产阶级的□□在二战中崛起并且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二战后,内战爆发,因为群众基础广大,□□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这似乎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温璞没有干涉。其实她越是经历这些世界,越是觉得,她没有资格。

      没有资格去干涉人民的选择,没有资格替人民决定他们要走怎样的路,没有资格说自己是为国民谋福祉。所以,这一次她选择推波助澜,而非用粗暴的手段强制将自己的思想贯彻在整个国家上下。如此,最终获得胜利的还是□□,民国政府却到了岛上,她也只能感叹时也命也了。

      不过和曾经不同的是,因为温璞四处传播自己领先时代的思想,所以这两股势力之间没闹到当初一个说什么收复宝岛,一个说反攻陆上。反倒都是闷头发展,期望赢得人民的看重。

      国际局势的日渐稳定使得以战争统一两岸的可能越来越小,而温璞怎么可能任由这样的分裂继续?就是港澳地区,她也趁着战争年代撺掇着国内势力去收复了,至于琉球地区,草原地区和兰芳共和国之类,更是紧紧掌握在中华手中。

      由于温璞的强力干涉,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非常强,所以整个民间充斥了和平谈判的呼声。局势刚刚形成时期,两岸还是出现了一段时间互相不接触的情况的,但是很快就因为民意而慢慢展开交往,先是传递家书,然后是特产贩卖,经济上两岸慢联成一个整体,各种文学著作之类也开始互相交流,接着通航,政治访问。这中间温璞做了很多事情,将曾经应该有的那层厚厚隔膜一点点融化。

      同样是在她的牵头之下,借着这个爱国商人,经济大亨的名头,让两岸开始商谈统一的事宜,这么几年扯皮下来,终于是到了今天。

      由于双方官员怎么都有点互相不对头的意思,为了表现国家的和谐,最后,这一次宣布统一的新闻发布会,主持工作居然落到了温璞身上。虽然这不该是她的职责范围,但是如此见证历史的时刻,温璞怎么会错过呢?

      所以她来了,在这里,走上天坛,拿着稿子,念出了会震动世界的消息。

      “……两岸统一,国名为中华国。”两岸曾经就国名到底用共和国还是民国扯皮了很久,说着按照国际惯例国名应该体现政体,最后被温璞一句:“国际惯例是中华制定的吗?非要按国际惯例?”给改变了主意,干脆直接用了中华两个字,什么都不加。

      “实行多党制。”这是一句废话,这两党都在,加上温璞给保存下来的诸多民主党派,不实行多党制才奇怪了。

      “《反国家分裂法》出台,任何企图分裂我国的势力,都将成为我国的敌人……”这是温璞主动提醒的,想起日后的□□□□,她怎么会放任?

      “感谢大家今天来参加这一场新闻发布会。”如此一句话作为结语,温璞根本就没打算回答记者的问题,把该说的说完,就直接离开。

      而记者们,立刻往门外冲,抢着准备发稿,这样的大事,一定要写出看点!

      玉夫人居然担任了这一次发布会的发言人,这是件大事,不过她毕竟是顶级财阀中最喜欢关注国家政策的人,又是明显的爱国者,牵头两岸商谈很久了,最后由她来说出这个消息,颇有些理所应当的感觉。

      关键是统一之后国外的反应呢?不同的执政方针呢?还有,马上就会进行的第一次大选,现在占据大势的两个党派谁会先夺得执政党机会?说起来,前几年玉夫人写的那篇数落意识形态的文章应该可以用上。意识形态算什么?只要能让国家强大,共存也不是问题!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民间外交家,爱国商人,学者。这是这一世之后,人们给这位中华国历史上绝对不可以忽视的女人的评价。

      她死去的时候,十几万人自发从全国各地而来,为她扶灵。

      此世的身躯,被葬在鼓浪屿——遥望宝岛,联系陆地,架起两岸之间的桥梁,这是人们对她的评价。

      再一次,无憾而归。

  • 作者有话要说:  刺儿猜,大家在历史课本上看见陈天华的时候,一定是笑了的,长发披肩,倒是有几分中性的感觉,而课本上干巴巴的一句革命者,冷冰冰的一句说他写过《猛回头》《警世钟》,谁会在意呢?然而……他或许是那个时代的革命者的一个典型——为了警醒国人,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人!
    陈天华,家境贫寒,勤学不辍,曾经有位官员想将女儿嫁给他,他婉言谢绝,说:“国不安,吾不娶”而直至他蹈海报国之时,终身未娶。
    沙俄企图侵占东北三省,引发拒俄运动,祖国正处主权沦丧境况,当时陈天华以自己的血写血书寄到湖南各学堂。湖南巡抚赵尔巽亦为感动,亲临各学堂宣读,并刊登于官报,还饬令各府、州、县开设武备讲习所,使湖南全省拒俄运动士气更加高涨。陈天华在日本积极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还“日作书报以警世”。
    1905年12月4日,陈天华在东京参加了抗议日本政府《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的斗争,当时留学生争论不断,虽然都说要反抗这则条约,然而就因为反对方式的不同,竟然弄出了内乱,干事撂挑子不干,让日本人讥笑说中国人都是这个德行……十一日,陈天华在羞愤中,写下绝命书,决心以死来激励国人“共讲爱国”。十二日,在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尽,以死报国,时年三十岁。次年闰四月初一,其灵柩经黄兴、禹之谟倡议筹办运回长沙,各界不顾官方阻挠,决定公葬于岳麓山。初七(5月29日)举行葬仪,长沙全城各校师生纷纷参加,送葬队伍达数万人,绵延十余里,凄凄哀歌,湘江为之悲鸣,麓山为之低垂。送葬队伍由朱张渡、小西门两处渡河,“适值夏日,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望之,全山为之缟素”。军警站立一旁,亦为之感动,不加干涉。
    以下是陈天华《警世钟》开头,由于当时局势,他署名为“神州痛哭人”。
    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
    腥风血雨难为我,好个江山忍送人!
    万丈风潮大逼人,腥羶满地血如糜;
    一腔无限同舟痛,献与同胞侧耳听。
    以下是陈天华著作《猛回头》节选,如果有时间的话,大家可以看看全文,不算一本书,文章的长度而已。然而一片真挚爱国之情,蕴含其中。
    ……
    俺汉人,自应该,想个计策;为什么,到死地,不慌不忙? 
    痛只痛,甲午年,打下败阵:痛只痛,庚子年,惨遭杀伤。
    痛只痛,割去地,万古不返;痛只痛,所赔款,永世难偿。
    痛只痛,东三省,又将割献;痛只痛,法国兵、又到南方。
    痛只痫,因通商,民穷财尽;痛只痛,失矿权,莫保糟糠。
    痛只痛,办教案,人命如草;痛只痛,修铁路,人扼我吭。
    痛只痛,在租界,时遭凌践;痛只痛,出外洋,日苦深汤。
    全文的最后一句:
    瓜分互剖逼人来,同种沉沦剧可哀。太息神州今去矣,劝君猛省莫徘徊。
    请容我借用鲁迅先生的那句话: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在那个时代,何其不幸,国家沦亡,尊严沦丧;在那个时代,何其有幸,能和这样的人同处一片天下!而我们,必定是有幸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如陈天华一样的人,不计其数,这就是中华民族永远不断的脊梁!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