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人终归一点——死亡 ...
-
一个“?”与一个“!”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共有一个“.”。芸芸众生也有一个共同的点——死亡。
一位快要离开人世的作家曾这样描述生命逝去前的感觉:“死亡体现,是很痛苦的,我时常感觉自己像走在一条很长很长的,幽暗的,有着半圆顶的走廊里,我走过每一扇门,那门背后都有面镜子,我远去时,镜中的我便化为一点......”
还记得那个走在冬日宁静的清晨,走在向日葵簇拥的梦想中,走在无数为抗争的生命而动容的人们的祝福里的陆幼青吗?正处英年的陆幼青终于还是走了,他用最后的一百天换回的《死亡日记》,成了一个年轻生命另一种绝美的存在方式。
看到封面那朵灿烂的向日葵,我想到了“逝水流年”。岁月如水,打动我的是如同向日葵般伸展舒畅的生命本色。
罗素把生命比作一条江:“发源与远处,蜿蜒与大地......上游狭窄而湍急,下游宽阔而平静。什么是死亡?死亡就是江汇入海,大海接纳了江,又结束了江。”
死亡,让人生归与纯净。
境界,让死亡充满韵味。
水,流动着,不舍昼夜,如同绵延不绝的生命。一位英国诗人告诉我们:“除了变,一切都不存在。”大彻大悟往往是在直面生死之后。萨马兰奇面对玛丽亚的离去,无奈的忧愁流露在憔悴的面庞:“一切都无法预知,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这样,有开始就有结束”。死亡并不总是生存的对立面,它潜伏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又想起了萤火虫的消失,那光的轨迹久久印在脑海中。微弱浅淡的光点,仿佛迷失方向的魂灵,在漆黑厚重的夜色中彷徨。
难道萤火虫的消失,也是以“.”作为结束的吗?
时空是永恒的试金石。经典的可贵就在于它让人们懂得生命的美。逝水流年中,经典将“众生喧哗时代”的人们带回了寥廓遥远的岁月。这个浮躁的世界无形中形成了经典的篱笆;孤独在这里有了自然的家园;流浪与漂泊,从此有了冥冥中的坐标;生命在有意无意间得以充盈。
原来,生命本来就是一个“.”,而经典却是这个“.”中的一个小“.”。
当时,设在网上的陆幼青的灵堂在几天内被成千上万的人们点击;现在,当我再去点击时,却发现,这一切已经成为我记忆中的一“.”了。
珍视逝水流年的经典,就是体味更多更精彩的永恒生命。“变”是客观的,我们心田深藏的感动与怀念却不会轻易逝去。流水的生命带去了往昔,却刻下了年轮。
可能某一天,我们追寻生命的答案或许就从流星,落花,萤火虫......欣欣可人的向日葵中读到了,那便是——终归一“.”的死亡!
后续:
在我的日记中,有几篇涉及“死亡”的内容,一次无意中被我的母亲翻到。母亲狠狠地把我骂了一顿,可骂着骂着母亲却哭了,母亲哭得很伤心,手里仍拿着我的日记本——是翻开的。我凑近一看,这一篇只有寥寥几行字,其中最为明显的一句是:“我的终点是死亡。”
我明白一个母亲看到女儿这种文字时候的感受。作为父母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女
平平安安。
可是,我不明白,人总会死的,又何必执着于生死?
真的,如果有一天我面对生死,我会选择直言面对死亡。说到底,万物都会死亡,人也不会例外。人,终归会归与一个“.”——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