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树和教育》第九章 新《鹿鼎记》观后感(9) ...
-
有人认为,双儿这样的人现实中太少了。此话也错之极也。并非是现实中少,而是我们发现不了。如今年代,似乎“野蛮”成了一种时尚,“女人不坏,男人不爱”倒似成了主流。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再要去发掘双儿这类型的姑娘,自是颇为困难的。然而无论是“野蛮”还是“温柔”,当你们一旦真心相恋,彼此相爱。她在你的眼中都是可爱的。
建宁就是“野蛮”的典型代表。话说此人是有些变态的。但这只是一个结果。果由因生,她这样的性格不会没有来由。若我们站在韦小宝的角度去看,大约是看不出来。恐怕只会认为她天生犯贱,喜欢遭人作践。其实要解释她的行为,只要从她所处的环境来分析,那就明了多了。许多人都理解康熙,却不理解建宁。这让我很费解。其实他们之间是有共同之处。康熙要交韦小宝这个朋友,建宁喜欢韦小宝的打骂,来由都是差不多的。只是建宁要比康熙压抑得更久,而康熙却是被当作正面人物来写。所以有二者全然不同的错觉。若此处有喜欢康熙的朋友,我先道声歉。但我确实如此想的。康熙与建宁只是“殊归同途”罢了。建宁可算作一个悲剧人物(小说历史皆如此)。当然这只是我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看。(小说中)遇到韦小宝,恐怕是建宁一生最大的幸福。因为韦小宝能满足她一切的不满。我们可以把建宁与韦小宝之间的行为看作是她久抑后的发泄。当然,淫者见淫,她与小宝的关系是否只是□□之间的关系,我现在暂不能就下定论(因为很多细节模糊了,等重温之后再作结论)。但我相信没有一种感情会有如此简单。(感情的结果往往都是简单的,复杂的是感情的过程。)
何琢言的双儿与舒畅的建宁活脱脱像是自书中走出来的。不同的是,何琢言本身就像是双儿,而舒畅则绝对是凭着一流的演技。但无论是凭着什么,我想不仅仅是我还包括好些观众,想看到的只是完美的结果。若仅是如此而已,那么她们成功了。
苏荃是《鹿鼎记》中我最爱的女子。但现在还不是评论这个人物的时候(就我看到的集数而言)。胡可的苏荃也是我最喜欢的苏荃,没有原因。就像我为什么会最喜欢这个角色一样,我自己都不知道(或许待我理性地分析后我会明白,但现在这种感性的喜欢无疑是最美好的)。(08版《鹿鼎》出来之前我最期待的就是胡可扮演的这个角色。)
我对曾柔的感情不深,却也要为她说两句话。看过很多评论,都说柔、屏二人无个性,是碟精致的小菜,适合小宝吃惯了大餐后“换换口味”。且不说沐剑屏天真可爱,单说曾柔吧,有无个性,道理都不用讲,将事实摆出来就是:
用剑指着韦小宝的四人之中,【忽有一人嗤的一声笑】,说道:“我们不怕,你怕不怕?”却是娇嫩的女子声音。韦小宝侧头看去,见是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脸蛋微圆,相貌甚甜,一双大大的眼睛漆黑光亮,【嘴角也正自带着笑意】。
那少女长剑微挺,剑尖抵到了他肩头,说道:“你既然怕,为什么还笑?”韦小宝脸孔一板,道:“我最听女人的话,姑娘说不许笑,我就不笑。”果然脸上更无丝毫笑容。那少女见他装模作样,【忍不住嗤的一声笑了出来】。
韦小宝拿起骰子,伸掌到那少女面前,说道:“姑娘,请你吹口气!”【那少女微笑道】:“干什么?”还是在骰子上吹了口气。
那少女【笑道】:“好!”提剑而出,【笑道】:“喂,花差花差小宝将军,我领教你的高招。”韦小宝身旁三人长剑微挺,碰到了他衣衫,齐道:“出去动手!”
韦小宝的一双眼睛一直盯在那少女脸上。她取了银子后,忍不住向韦小宝瞧了一眼。四目交投,那少女脸上一红,【微微一笑】,低声道:“谢谢你。”
那少女【微笑】道:“不是的。我要好好留着,刚才真把我性命吓丢了半条。”韦小宝抓起四枚骰子,放在她手里,乘势在她手腕上轻轻一捏,这一下便宜,总是要讨的。那少女又道:“谢谢你。”快步出帐。
这是小宝初遇曾柔时的原文片段摘录。整个过程,曾柔几乎一直是笑着的。这样的女子,没个性?偶遇之后,韦小宝“英雄”形象就在她的心目中奠定了。或许对韦小宝而言,她是可有可无的(也不一定),但对她可言,韦小宝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韦小宝的调皮可爱(适当时候的适当无赖岂非也是可爱的?)与机智,在被制住时还能谈笑风声(虽然是鼓起勇气装的)。又怎能不让她印象深刻,能不让她倾心?
李菲儿的曾柔是我最满意的。看剧照时,没觉得她有多美;片花之后,她却给了我最大惊喜。而在电视剧里(今后如何还不敢妄议),表现堪称完美。心里话,若我要找老婆,她的曾柔是最理想的人选。
阿珂这个人,也暂不评论,她以后的重头戏还有不少,留待以后再说。就应采儿所饰演的阿珂而言,采用吧里的评价,无功无过,(与里面其他美女相比)除了相貌不足以压群芳外,其他方面普普通通,平平常常。
总结而言:不要以一个人的性格来评定是否有爱。人是情感动物,“去天理,存人欲”是不可能在人性社会中持久生存的。这是一个教训。《鹿鼎记》中其实也感情丰富,只是大多比较晦涩。细心点,就会发现,它不仅是部“反书”(倪匡语),也是部“情书”。只是在这部“情书”中,男女之间的感情远不及男人之间感情(腐女请无视此句)那么强烈,那么震撼人心而已。
在剧情上,出去被逼着和谐或删节的。只有一处做了更改(顺序的调换)。九公主(不好意思,我叫习惯了)与小宝初到京城,在太后处废了假太后武功并得到《四十二章经》后,小宝就去见了皇上,并告以假太后的秘密。救出真太后之后又与九公主一同前往崇祯陵前参拜,并遇阿珂,一同往南前往寻访阿琪。(郑克爽与冯锡范欲害陈近南事件也插在其中,提前进行了。)
这是一处较大的改动。俺思前想后,也不知道调换的用意。待得看到后面,我才觉得,有可能就是为了先引出郑克爽,并一举先给他下一个定义。这样一改,韦小宝今后在路上死缠阿珂、欺负郑克爽的行径也就稍稍“光明正义”了些。也正体现了阿珂没有眼光。然而郑公子的那一个层次变化的形象就被严重削弱了。郑克爽这人,起初是比较光彩的。身份、地位、相貌都有可取之处。相较之下,韦小宝就弱得多了。论身份,天差地远;论地位,自己师父还是他家下属;论相貌,自己也及不上他。并且此人看上去似乎也温文儒雅(伪),不想韦小宝那样油腔滑调(真)。那么阿珂看上郑公子,应该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家的表象是白马王子型的。连韦小宝都不由得有些自惭形秽。但这样一改,就大大不同了。郑克爽的丑恶跋扈一先就展现在了观众面前。相较之下,韦小宝的形象一下就高大了许多。那么阿珂看上他,真是从头到尾都是瞎了眼睛(其实阿珂姑娘也冤,她也没见到他谋害陈近南一幕啊,就算见到了,估计也会以为是陈近南大逆不道吧)。郑公子的“猥琐”,是有一个对比的。风光之时与关键时刻丑相毕露的对比。然而观众一早就知道这人是个什么货色了,这对比自也大大减弱。就我而言,我是不希望修改的。虽然这修改于情理还算说得过去。
至于将喇嘛改成了道士。我除了苦笑外,不知道还能说啥。虽然这对剧情的影响并不大,但广电的恶心却在这当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但考虑到今年特殊的政治事件,只能说08版《鹿鼎记》时运不好。若在07年就通过审核,则广电政策应该绝无这么严厉。至于少数民族全成了“他们”,我很佩服广电在这一基础上的“和谐”口号。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了,还“他们”、“他们”!讽刺啊。
其他删减的情节都不多言了。只是将桑杰等都改成了神龙教洪教主手下,成了东海的喇嘛,未免有点……到似神龙教成了《鹿鼎记》里最强劲的一股势力。将几股因合作而牵扯上的势力关系合而为一,我只担心今后的剧情怎么自圆其说。(前边十多集已经被广电逼得矛盾多多了,后面看来更厉害。)
这十集中,最感人的场景当属康熙与父相见、小宝替康熙挡剑两幕了。康熙起初与父不得相见,心中悲伤难言。全靠小宝一哭(假哭),才成全了康熙与父亲相见之意。
【 韦小宝心想:“若要本寺方丈来叫开了门,倒有逼迫老皇爷之意,倒还是软求的好。”双手在胸口猛捶数下,跟着也大哭起来,一面干号,一面叫道:“我在这世上是个没爹没娘的孤儿,孤苦伶仃的,没人疼我。做人还有什么乐趣?不如一头撞死了倒还干净。”假哭是他自幼熟习的拿手本事,叫得几声,眼泪便倾泻而出,哭得悲切异常。】
小宝是代康熙而哭,那几句话的内容也是指的康熙。母亲已死,现在宫中的“太后”又正是害死自己生母的凶手;明明有一个父亲,却不得相见。此若不悲,还有什么更悲哀的么?当真是“孤苦伶仃”,“做人还有什么乐趣”?
至于小宝代康熙挡剑,书中描述:“当时这白衣尼行刺康熙,他情急之下,挺身遮挡,可全没想到要讨好皇帝,只觉康熙是自己世上最亲近之人,就像是亲哥哥一样,无论如何不能让人杀了他。”我想,这便够了。我相信,他那句“我不是讨好他。小皇帝是我的朋友”是他一生中所说少数最真的真话。
自那日小宝识破了康熙身份,他们之间的友谊便已开始变质。不再单纯,参杂了各种微妙的其他元素。并且渐渐开始明显,渐渐开始倾斜。是以这少数时候的单纯的友谊的体现就显得弥足珍贵。我之所以感动,不是因为其他的,甚至可能不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友情。而是因为这一份难得的单纯。仔细想想,它还剩下多少呢?有时候,最简单的原因能促使人做出最伟大的举动。无论在九公主眼里,他这一举措是怎样的行径,他的想法、他的目的却只有一个——保护自己的朋友。哪怕用自己的生命。就韦小宝这个人而言,是非常不易的。或许在那一刻,他根本忘了自己身上穿着刀枪不入的宝甲背心。
九公主。自《碧血剑》始,我就喜欢上她了。一直到《鹿鼎记》,仍减弱不了我对她的喜欢(完全超过了小宝的七个老婆)。以往各版,九公主的形象就不消我多说了,简直是对这个角色的侮辱。看看原著是如何描写的:
【 韦小宝听那人语音清亮,带着三分娇柔,微感诧异,看那人脸时,只见雪白一张瓜子脸,双眉弯弯,凤目含愁,竟是个极美貌的女子,约莫三十来岁年纪,只是剃光了头,顶有香疤,原来是个尼姑。】
单就这一点,08版《鹿鼎》中的九公主形象就无人能比得上。今后是否还有来着我不敢妄定,但前无古人是一定的了。这怕是十集中最让我欣喜、欣慰的地方。初看剧照时,承认她够美了,也无如此感想。
这十集的内容是非常有趣的,小宝与那澄观老和尚,当真是一对活宝。具体的么,俺形容不了,一看便知。
【 众僧出得戒律院来。韦小宝摇了摇头,澄观皱眉思索半晌,也摇了摇头。晦聪和澄心对望了一眼,均想:“这一老一少,都大有呆气,不必理会。”径自走了。】
小宝与康熙的对手戏还是一如既往的舒服,就不多说了。这过程中,康熙也在成长,我们看得到这一成长的变化。欲知圣明的君王如何养成,且瞧小哇的康熙便有分晓。而对于小宝,无论我们如何去评价这个人物,不可否认的是,他是活得快乐的。我们在记住他给我们带来的感动的同时,也不要忘了他给我们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