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4、赋税重 ...

  •   初七的那一天终于到温地主家了。头发已经快两个月没洗了,我带的备用的衣服都穿在身上。昨天我把里面第三套衣服穿在外面,脏衣服穿在里面。外观看起来不至于太邋遢。当初被关着的时候如厕是个非常难堪的问题,被捆着着,一直无法动弹,没有人理会。

      温地主仁善仍然每人发二斤猪肉,我得的立即给了当初许应的小管事,毕竟以后还要在温家混的。

      再想要不要买点什么送师傅,毕竟刻刀丢了,我也没老老实实为师傅干活,就被六师姐给拦住了。

      直奔师傅家叩头,被询问了下就放我回去了,大郎生病了,久不闻我的消息大家都很担忧。
      一路小跑回去,天早已经黑了。在门口遇见梁小弟,很诧异。

      “车队已经回来了,你姐姐们都安全回家了。”我先开口道。

      “清娘”梁小弟有点喜极而泣的意思。

      “傻子,进屋吧。”揉揉他的脑袋。

      身上发出一种臭味,不敢靠近大郎。

      家里萝卜头早已经哭成一片,雪上加霜的是大郎看家里没钱了就和砍柴队一起卖柴火,那不是一般人能挺住的,高强度体力劳动,寒冷风雪刺激,每天还得走那么远,脚非常容易冻伤,一个不好就落下病,为了治这几个病号家里的鸡被卖的只剩下五只了。

      这一群难兄难弟啊!

      大郎二郎三郎年前卖了两匹布得了钱还了孙家还欠孙家600文。

      幸好我带钱回来了,非常想洗澡。

      一群萝卜头全都撵到西屋,我在炉子旁搓搓,都不忍心看自己的油泥,那浑水只好叫患病中的大郎帮我换水,换了七八盆才将将洗好,浑身无力,饿了,但没什么胃口,昏昏欲睡,萝卜头在说什么几乎耳不闻。

      感觉这次出去体力透支的厉害。

      萝卜头都在东屋。我裸着身体,咳咳,大郎帮我擦药而已。

      冻伤也很严重。

      原本昏昏欲睡听到身后的哽咽声,猛的一惊,我在想如何解释伤口。大郎已经说出:“瘦了好多啊!”

      我不知道大郎是聪明的转移话题还是原本他要说的就是这个。

      我与大郎在西屋相拥而眠,感受大郎的喜乐与泪水,这个世界你能左右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何其的有幸。

      再次醒来看不到阳光,一时不知今夕是何年,揉揉头唤道 “大郎”.

      “怎么了清娘”大郎擦着手进来了。

      “你生病了,怎么不好好的休息。”

      “我看刚才天头好,洗了你的衣服。”大郎低头说着。

      我的贴身的衣服确实不好叫其他人动手,也确实挺难堪的。

      “什么时辰了,我饿了。”

      “马上就可以吃了,你等等。”说着就留下一个生机勃勃的欢乐背影。

      饭桌上的伙食还是从前那样的寡淡无味,但是有家的感觉。梁小弟早上就回家了。

      寝不语这条在农家的饭桌几乎是不可能的。

      交换着各自的消息,我吹嘘一路见闻,夸大美好,忽略丑恶。

      但是从大郎他们的话语中我体会到危机。

      这青阳知县三年任期要到了,凡是欠着国家税收的在年前过一个总账追债,我所在的温家堡闹的鸡飞狗跳的还债。

      隐隐的听说过这青阳知县,年轻有为,政治清明,极少发生欺压百姓的事情,也没有盘剥赋税。她卸任的时候群众要送个万民伞。

      这她的下任也不知道是如何的模样,只要她手指一抬,多收各种名目的非正式的税,就够老百姓喝一壶的。这是这个年代官府捞钱的手段。

      我还在愁各方的年礼如何送,话一露头,原来大郎已经都打点过了,乐的我恨不得亲一口大郎。
      但是紧接着现实问题就来了,大郎说照去年的吃法,今年在夏收前真有可能饿肚子。地窖几乎没有存粮了只剩米缸的那些,幸好每年都加大窝瓜的种植,它可以撑一阵,各种其它的杂粮不作它用省着吃也可以撑一阵。

      打算从此我尽量不在家吃可以省一份口粮。

      拿出银子该还债的还了,缺什么就买什么。

      说的挺大方的,二郎也就买了这几个病号的药,其他的就舍不得添置。幸好有织布机,日子还不至于绝望,大郎二郎已经非常顺手织的很快。

      家里的萝卜头各个弄的皮包骨。

      惨淡的开年啊。

      休息的时候交家里的萝卜头识字,别的不说的数字是必须学会的,以后掌家重要会记账的。500个基本常用字也要会。

      身体恢复了就跟孙奶奶再练练手。

      年后27个月的守孝就结束了,以后行事也没什么忌讳了。

      这一年也没想出什么好招致富,跟师傅到底是学点东西了,不用成天的打杂,集中时间雕刻点有寓意的物件,最好是成套的,这有多多少少也有些收入。在希望中就这么迎来夏收秋收。

      我这个乌鸦嘴啊!

      当官的都不是好鸟,夏收还能收敛点,等到秋收交赋税我的鼻子都要气歪了。这回识字了,也就知道到底收什么税。

      “执票”,也就是正税单子额度四两九钱银。单子盖了两个大印,一个是知县大印的一半,一个是“粮讫”,还有两个经手人落款:书办周发、里正沈旭。这是代表国家意志的。

      紧接着不像“执票”那么正式了,可单子下还是有收讫章的一样马虎不得。

      “均平银,一两二钱。”这个名目,针对的则是官员和衙门的办公经费。

      “均徭银,七钱八分”针对的都是徭役部分的负担,只是对象不一样。均徭银主要指的是胥吏差役、马妇掌勺、驿差打更什么的供养钱。

      还有几张条儿,就不正规了,收讫连章都没有,全是手写的白条。但是至少知道是谁收费的,又收的什么费。

      “练勇银,三分四厘……”

      ……

      整个辽源府经常闹贼不太平匪盗猖獗,杂户(过不下去的,为逃税跑到深山老林里)很多,县里也设了团练,练勇也就相当于现代民兵,非正式却代表官方意志.

      再有像什么脚力、柜费、秤费、锁头费,这些变着花样立名头就为了捞钱的杂派就不一而足了,这还算好的,都还打了收条。

      还不算给里排、柜头、书办们的孝敬,那些可是没条子的,你不给的话,她们抬抬手,明年就吃挂落,有那狠的当场就吃排头。

      排到谁出面帮着官府催粮,谁就是里排。而柜头、书办则是县里下来的差役。

      就这样不到八两银子就进去了。

      老四的学费也该交了。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4章 赋税重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