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 2 章 ...
-
我名字叫徐阳,妈妈说给我起这个名字的愿望是希望我像徐徐升起的太阳,充满朝气与活力,在人生道路上风生水起,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小子,什么叫地地道道呢?从断奶就天天在泥土堆里摸打滚爬,抓地上的土吃,有时甚至会抓起地上的鸡屎往嘴里送,高中之前没见过电话、电脑之类的先进玩意,仿佛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长大的,这样,我觉得我应该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小子了。虽然没有接触那些城市里早已普及的先进设备,但我必须承认的一点是,高中之前的九年义务教育里,我绝对是一个好孩子,从不说谎,省吃俭用,学习好,爱动手,勤劳,能吃苦,可以说得上是真正的品学兼优,只是那时候在农村不时兴凭什么先进少年,要不我估计每年都能拿下,但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时间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先前说的一切,在上了高中后就有了很大的改变,学习的兴趣也不再那么浓烈了,有的时候在课堂上还直接就跟老师杠上了,课余时间,甚至都跟别人动手打架,再后来,就没有再后来了,一转眼到了高三,知道这是才开始明白,自己浪费了大把大把的时间,三年的高中已经被我玩弄得差不多了,于是就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学了几个月,总算把人生的一次大考---高考给混过去了,结果,也就不得而知了,会如何,恐怕连耶稣都不知道。
我一直还记得那天,就是查高考成绩时的情景,估计这辈子也忘不掉,当时通过电话话筒传过来我的分数,一听到那数字,当时,脑袋,嗡的一声,一下子,懵圈了,真的,就是一下子人就跟傻了一样,眼神呆呆的,一动不动,如果手机从手中滑落,两眼一黑,直接倒地,也就跟电视上的情节一样,估计我的还更真实,因为这不是在演戏。当时,成绩出来,但是分数线还在未知的世界里,那种感觉就像是,让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按去年的分数线一比对,得,直接卷铺盖打工去,但是心里又有一丝期望就是今年分数线往下调,呆掉了,但是脑子还在转,好大一会才慢慢回过神来,最后心里一个劲的找理由安慰自己,最终自认为合理的就是“试题偏难,分数线会下调的”。一会又找另一话语安慰自己:其实已经很不错了,三年的时间里,你有几天在学习,你有几堂课不开小差的,就最后人家在冲刺的时候你预习几个月,结果如此,该满足了。可是越安慰自己,心里越慌,最后也没办法平复内心的惊慌,提心吊胆的过了一天,第二天,一觉醒来的时候,风和日丽,想起昨天查询成绩的结果,心里虽还是免不了会不自觉的去想,但是,已经能够相对坦然的面对了,反正当初在考场的心态就是听天由命,顺其自然,事后瞎担心,也没啥用处,这样一想也就好多了,经过一夜,我又活过来了,可以说,要不说时间是治疗心伤的良药,我看:对。
最终,分数线还是出来了,合乎我的自我安慰,分数线比去年下调了许多,我的这个成绩,一本够不着,但二本线我却超过去了二十多分,估计挑一个好一点的二本不在话下,到了填志愿的时候了,看着手里的一本几百页的志愿填报指导书,不知从何下手,最后圈了几个自己向往的地方的学校,问了一下班主任,他一个劲的说还好,行,不过,看他的样子,完全就是恍惚我的,在那瞎扯犊子罢了,但是,毕竟自己不了解,上网查也不知道怎么下手,作为班主任,带出去好几届毕业生,再怎么瞎说,总归不会害自己的学生的,既然他没意见,应该还是值得一听,再说了,再查再选也只是没头的苍蝇罢了,于是,就把远离家乡的大连的一所大学填在了志愿表上,选上这个大学,其实也是有原因的,第一感觉不是学校,冲的是大连这个地方,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大连、上海、北京、天津都是向往的地方,也就只有读书这一条路能更直接的走近这个大都市,但是,北京、上海大学太多,竞争太大,把握太小,而大连是中国素有“浪漫之都”之称的临海之城,而且,这个城市里的二本大学不少,竞争优势明显,于是,一个在我心中看似很合理的的决定被我定在了志愿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