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全 ...
-
文法通畅、语句用词是否大方得体,都是基本。若直说「中文谁都会」道理便简浅起来,文法只是指句法、词汇等等基础运用。
文笔不同于文法,却深受文法影响。
评文者常说,「文笔不错」,「文笔很好」,若不解释清楚觉得好的原因,其实这些赞赏反在作者眼中成为一条刺。
文笔泛指文章整体给予人的感觉,表达技巧在读者内心所产生的体会,只能分类型,不能分优劣。
例如说,文笔很轻松、深沉、可爱、严肃或平和。
若说作者的文笔无可挑剔,即指内容文风有震撼力,能在读者内心产生回响与共鸣。
读者若说出文笔很好,或是直指文笔不好,却没办法讲出剧情给你的感觉,反而会对作者造成侮辱,无法达到真正的评价,作者亦能看清读者是否有文学水准,以及对方的评论是否有参考价值。
当然文法不好时写出来的文亦会影响读者,认为很突兀,但并不代表文笔不好。
文学四体主要分为小说、散文、诗词与及剧本,是几种常用的描述格式。
小说的最大特色是可以清楚塑造角色的个性、背景及经历,但方式不同散文,不是由作者直指描述,而是由读者去从过程里面体会。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坚持,请不要在文里插入太多作者想法,又说描述部份应适量,否则会有将意境强加给读者的感觉。
依据现今写手的小说文笔,可再细分成速食、散文及小白。
速食
就是看上去用词简浅,以丰富的剧情性去表达,极轻描场景,单纯由对话、反应及思考去表达角色的个性。
这款是现时最受读者欢迎及理解的写作方式,作者须将描述比例拿捏得非常准确才可达到效果,否则很可能会变成小白文,或者剧本。
例如说,某作者在文中并无直接描述过角色的感情个性,但读者能看出他/她所喜欢的是谁,特爱哪种事物,而不需要作者去解释。
也就是能写出的这种文章的人,有一定的笔力。
散文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学校所给予的写作题材多半以散文为主,导致在实践想学习写小说的初期,绝大部份人会以六成或更少的对话、描心去表达,场景描述几乎夺去了情节在小说里的最高地位。
至于这种手法的好与坏却因读者而异,有些人喜欢细腻描述,另一些人会觉得描景段落太沉闷就干脆跳过,也就是所谓速读。
如果想改掉这习惯,可以试试将所有非重点的场景跳过,例如说描述一间房的时候,可能里面有电灯、衣柜、桌子,如果物件不是特别亮眼,角色也不会去碰它的话,就干脆跳过不把它写出来。
小白
泛指文法连基础都没有达到,语不成句,上文不对下文,纯写角色对话,简单动作,没有善用描述。
多半都是出自作者成熟度不足,希望自己成为文中的主角,然后又怕受到抨击,便开始用第三身去写第一身。
这样说可能会很难理解,若坦白点讲,他们就是将第一身的「我」字,完全换成他/她,但所用的视角却从头到尾都只有主角,没有充份使用第三身的技巧,亦违反了上帝视角的用意,那不如干脆写成第一身来得更自然。
文笔偏向纯粹发挥脑袋里的小宇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只是单纯将脑里想到的说话应对写出来,没有剧情性可言,内文欠缺正式文句。
这种手法甚少在纯原创看到,在同人耽美则泛滥成河。
再谈,第一身与第三身
第一身,描述触及范围只有主角能看到、听到的事,以及主角的内心想法,非主角内心的描写成了禁忌,否则便成了主角拥有异能在读心了。
然而主角没有涉入的事情,亦只能说成主角听到传闻或被告知事情,而不能直接描述经过。
这种手法的规限十分大,很容易因为主角的位置而令读者对情节一知半解,多半以第一身写作的作家都会用章节转换身份,填补第一身角度的不足,令读者了解剧情。
第三身,俗称上帝视角,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将各个角色种种经历写出,可以随意转换视角去描写心态。
大部份写手来说,这是属于比较容易上手的一种,上帝视角并不是完全没有缺憾,它的缺点反而在第一身不会出现,却对剧情影响极大。
第三身的最大缺点是剧透,作者一个失足就很容易犯下小错,以致以后的剧情在前段曝光。
上帝视角可描的内容太广泛,若要写悬疑、玄幻、阴谋的时候,作者所用的是第三身,会变得很难拿捏描述段的比例。
使用第三人称写作时,若写到伏笔会发觉在该伏笔的位置很突兀,因为你要隐瞒事情,不给读者猜透,但平常却自然描述,什么都写个饱,很顺心很畅快,忽然减少的描述,无论对作者或读者而言都会十分敏感,甚至会令读者觉得文里伏笔太多,所以建议,就算是上帝视角也不要描得太详尽。
其实这些都是见人见智,好坏取舍都是由自己决定,就算深明上述亦不一定能够成熟运用,很多时候仍然会犯下这些错。
我自身就已经是一个例子,表达手法上的技巧不成熟,就算文法尚可,亦不代表能写出撼动人心的作品。
技巧需时日改进,不要将自己迫得太紧,多看不同人写的小说,可充实词库,亦可以发掘不少自己不知道的技巧。
真正的笔力高深,是指能带动人心,且令人真正理解作者想法的文笔啊!
谈小说,它是每位作者藏在心里的梦,现实不能表达或实行的思想,其实读者所看的一字一句都是作者精心打造,论文法、技巧我们可以无限的给予抨击,但批评别人的梦想是十分卑劣的行为。
或者有人看完之后会觉得「幼稚」、「无聊」,那么既然这样觉得,仍然继续看下去的人是不是更无聊、更幼稚?
从小说可以看出作者的个性,思想成熟的程度,却并不能代表他们生活上的全部,有时候藏在心里很多年的奇想,会很想找方法告诉其他人,但用嘴巴说出,会害怕遭到冷言冷语,即使这样仍然有很多人无视自己不足的文法,作者们有勇气去写出来,愿意承受评论。
试问身为读者的你,有这样的勇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