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看了很多人写的阿麦结局分析说是作者有暗示,阿麦最后是去找唐绍仪,换言之就是跟了唐绍仪了。但是本人还是认为作者写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也就是你怎么想都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暗示。我倒觉得这样的结局是最好的,喜欢谁就可以想是谁,我倒觉得这个结局的很多预示都表明阿麦会和常珏青在一起,看一下最后阿麦和常珏青的对话:
“你去哪里?”
“找人!”
“去哪里找?”
“有山有水有花有草的地方。”
“喜欢这个人?”
“不知道,先找到了再说吧。”
“……”
“你呢?”
“回去戎边,你以后可会去靖阳关外?”
“嗯……也许会吧,哈哈。不过你放心,我不会带着大军去的。”
“那就好!”
“就此别过?”
“好,别过!”
马蹄声渐远,阿麦的身影终消失在官道一头。常珏青芹勒马而望,不禁笑了笑,伸手入怀,缓缓地掏出一件物什来,原来是那把失而复得的匕首。
疾风过处,一人一马身形渐远,但瞧得道旁新绿处依稀映出红的白的花色。春风正好,隐隐花香扑面而来,竟是一年春又到。
虽然阿麦说了要去一个“有山有水有花有草的地方,找一个故人”但也没有说一定要嫁给他啊。因为阿麦对唐绍仪是有愧的,如果知道他还活着的消息,肯定立马去找,不找就不是阿麦了。再看后面的
常珏青问:“喜欢这个人?”
阿麦回答“不知道,先找到了再说吧。”
常珏青没说话“……”
这一次阿麦问“你呢?”
常珏青回答“回去戎边,你以后可会去靖阳关外?”
阿麦的回答“嗯……也许会吧,哈哈。不过你放心,我不会带着大军去的。”
有没有发现阿麦的第一个回答很干脆,虽然答案是“不知道”,但是回答的很干脆没有犹豫,几乎没有思索,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也就是说阿麦在这时候只是想找到唐绍仪,并没有想找到以后会怎么样,也就是说她根本就没有去想跟唐绍仪会怎么样,阿麦对唐绍仪的感觉在书中是很确定的,他们就是兄弟(妹)情朋友情,至于将来会怎么发展,她没有去想,只是说找到再说。
阿麦的第二个回答,稍稍犹豫了,说明她想了,说“也许会”那就是指肯定会,因为她对这个问题想过,如果不想去,以阿麦的性格就会说不去,并且阿麦说了“也许会去”后面,还跟了一句“我不会带大军去的”,也就是说她连怎么去都想到了,当然不会带大军去,因为再去的话,阿麦就是阿麦,而不是麦帅,也就是说阿麦不是去打仗的,既然不是去打仗,那当然是找常珏青了。
再看结尾处“常珏青芹勒马而望,不禁笑了笑,伸手入怀,缓缓地掏出一件物什来,原来是那把失而复得的匕首。”如果阿麦和常珏青这对有情人真是不能再见的话,以他们俩人的性格虽然不会悲悲切切,但也不至于这么轻松啊,我觉得这时候他们应该是“心有灵犀”的感觉,就是都明白自己和对方现在应该干什么,等到大家把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做完,就会再见了。还有阿麦的那把几乎不离身的匕首(只让常珏青拿去过两次)终于在结尾处出现了,再想想前面的作者写的伏笔,匕首是被常珏青扔到雁山了,现在却在常珏青手里,表示什么呢,肯定是常珏青在雁山找到的,试想这么大的雁山要找一把匕首会有多难吗?常珏青对阿麦的感情会这么轻易放弃吗?
还有我有一个小小的感觉,其实这把匕首就是他们的感情联系,这把匕首几乎可想象成阿麦的定情物,试想这把匕首是阿麦的父亲留给她的,很珍贵,在遇到常珏青以前,阿麦的匕首是从不离身的,遇到常珏青后,却让常珏青夺去过两次,是不是冥冥之中也有预定,试想阿麦父亲的遗物怎么会不再次回到阿麦手中呢(虽然阿麦以为它丢失了)。(我还想再写一个阿麦与常珏青的感情线,以后还会分析的)再看最后一句“春风正好,隐隐花香扑面而来,竟是一年春又到。”春天代表希望,我觉得是倒象是预示着阿麦和常珏青的春天来了。
再有一条:阿麦与常珏青之间只有国仇没有家恨,甚至是连国仇也是勉强的,大家都知道阿麦的父母是穿来的,对于国家的概念并不是太深,尽管阿麦说自己是南夏人,但是跟真正的南夏人还是有区别的,如果真是南夏人就不用表明了,只能说阿麦选择了自己是南夏人而已。而正是因为南厦与北漠的战争,阿麦与常珏青才会相识乃至生情,也就是说南夏与北漠的战争反而是他们的缘份所在,当然战争也是他们之间的最大障碍,现在战争没有了,他们之间的最大障碍也没有了,以阿麦那超越现时的思想,和常珏青那洒脱超俗的性格,试想还有什么能挡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