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滚滚红尘 ...

  •   在谈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鲁迅曾说:“悲剧是讲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以此为依据,张爱玲的小说几乎是完全地符合着关于悲剧的所有要素。她的小说中的主角几乎无一例外地在纯情少女与世俗庸妇之间变换着角色,她善于描写一颗夜明珠是怎么被污浊成一粒死鱼眼的。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女主角葛薇龙原本青春窈窕,纯洁鲜明的少女,而在物欲横流的交际圈中渐渐迷失了自我,而在陷于爱情漩涡中后又更一步丧失了底线,以至于最后看着被卖的女孩子含笑说出“她们是不得已,我是自愿的!”这样的话。这是一种投降式的堕落,一朵花的枯萎总比一堆天生烂泥让人悲切,而一个本来反叛的,不一样的女孩子,终于成了一个屈服的,心甘情愿的伪妇人,这比看着她杂然于尘的姑母来得让人痛心。而在张爱玲的名作中不乏这样的女子,波折流离,一生卑微的倪喜,委屈寂寞,几乎疯魔的曹七巧,乃至于光彩照人,虚荣自恋的王佳芝,都是经历着一个痛苦的,昏迷的,不由自主地蜕变,而成为庸俗势利,自我主义的小市民。哪怕是成全了倾城之恋的白流苏,她最终也只能保护自己的一厢美梦,在历史上不过是一芥微尘——她是彻头彻尾的自私,自我,而更大的悲剧就在她的身后隐隐作痛。所有的人物与情节,悲伤与欣喜,都完美地符合着悲剧定义中“撕碎”这一永远苦痛的特点。无法辩解的是,张爱玲的小说始终都弥漫着一种冷冰冰的,挥之不去的悲剧气氛,哪怕在热烘烘的喜剧收场中,也使人感到一股凉意。
      小说人物的塑造固然脱不开现实人的影子,而散文中的一笔一划就更加贴近生活,在她的名作《公寓生活记趣》便是如此。这几乎是一篇写实的散文,与《流言》中的散文相同,都记录着琐碎的生活小事,而反映着那个时代,那个人的种种活动。如同标题,也如同张的大部分散文,她的生活总是透露出一种苦中作乐,乐中生悲的气氛,带着一种冷冷的,嘲讽的笑意。人在艰苦的条件是可以作乐的,于是她开起了玩笑,比如她讲缺热水这样的小事讲得有趣极了,又贴着生活,好像热水管子也是一位窘迫而坏脾气的伙伴,生活纵然苦闷,说起来还可以解乏一笑。而在艰苦的生活中,人又渐渐失去了道德与风度,大家的生活是琐碎,自私而暴露的,于是她的玩笑剑锋一转,指向了人的本质,割出的口子见骨见根,让人觉得心里也像阴惨惨的月光,把一切的苦痛与快乐都磨灭了,这就是她的毁灭的艺术。也是悲剧中最为凄凉的一点。

      很少有人认为张爱玲的作品具有喜剧的欢喜,如上文所言,即便是轰轰烈烈的倾城之恋,也很难使人觉得心里多么畅快。然而幸福的定义有一千万种,唯有一点是永恒不变的,便是幸福的人都觉得自己幸福,而在他人眼里可能是不幸的,也可能是复杂的。以白流苏为例,“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这是在大的悲剧下,一点点让人觉得苦涩的甜头,就像鲁迅《药》中坟头上的白花,暗示着悲凉,也预征着希望。在我们看来,一座城池的沦陷,一群人的末日,这是一种走投无路的幸福,是岌岌可危的幸福,然而白流苏很满足,很开心,她得到了最想要的东西,于是她得到了幸福。这就好比摘下的花又遇了糖水,即使你知道她还是会枯萎的,可是已然觉得庆幸这短暂的鲜艳,并且为之小小的火花振奋。再以葛薇龙说,她活得如同一个高级妓女,并且她的聪慧使她相当地了解这一点,所以她的不幸是足以透破纸面传递到读者心上的,可是感到悲哀的毕竟是读者,这位角色却心甘情愿如此过着日子,并且预见了不太遥远的凄惨未来却仍不反悔,这证明着她的确从某个层面上汲取着幸福。正如诗歌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两害相权取其轻,有失有得,她并非十分安乐,也绝不是全部不开心。这就是张爱玲小说人物复杂的一部分,蒙昧的,封建的,聪颖的,种种的女性做出种种的行为无非是为了迎合生命的欲望,天然的对幸福的渴求,而结果如何呢?我们总是以为是悲剧,然而其中,并非没有喜剧的影子,尤其是那一些努力过挣扎过的角色,纵然最后并非十全十美,也至少留下过一些梦幻的喜悦。
      张爱玲的散文,或者说她的人生,也一向是笑中带泪,然而并不因此,那笑便不算笑。正如《公寓生活记趣》中,她追着小吃车跑着,最终吃到了心爱的食物,虽然透露出生活的点点辛酸,但是总是乐事。又如《流言》中记载的点点滴滴,虽然拮据但是浪漫的精致的日子也是有的。她的生活总是很浪漫的,她看一道道白木杠切割的蓝色天空,那种鲜烈的悲哀中,有种毒药般的诡秘的快乐。那是因为生活的情调,她的散文,她的生活是优雅的,有情调的,不管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调情的,就算这情是苦涩的,是冰凉的,调弄这件事,本身就足够浪漫别致,让人满足了。张爱玲式的快乐是咖啡的快乐,是苦里头的愉悦,是只可以嗅而不可以尝到的,这一丝丝的喜剧气息散漫在悲剧中,才调和成了一出纷呈的人间戏剧。

      张爱玲的散文与小说始终压抑着不算沉重,然而冷艳的悲剧氛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色。小说中的人物到底是典型的,她的悲剧是一种悲剧的缩影,是一百个人的悲剧。她的命运多舛往往是平凡的,传奇得有理由的,使人相信,那是人人都面临着的悲剧。而散文中张大多从自己出发,幽默也好,嘲讽也罢,并不使人觉得那是凡人皆有的心思,她的传奇也并非是谁都可以解释的故事。所以她的散文总是带着更加个人的色彩,悲剧的色彩比起小说毕竟少了些,而写实的风格更加地突出,尤其是生活中的细节更加地生动详尽,而在其中,我们看到的并非是那个时代下作者张爱玲所观摩的种种生活,而是一种生活中,那独特的张爱玲。
      是否可以说明张爱玲本身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主义者呢?既然常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继鲁迅之后的一个超级异类,那么这个问题,我们依然用鲁迅回答吧。鲁迅的作品依然以悲剧最具有惊心动魄的震撼力,而他本人却像一支蜡烛燃烧着希望的火光,并且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如果说,鲁迅是野火般的力量,那么张爱玲就是一盆浇得人醍醐灌顶的冷水。但是并不因为鲁迅的热,他的作品便缺乏冷,同样,不能因为张爱玲小说的冰凉,便判定她是一块冰渍。鲁迅也写悲剧,然而他的人是充满希望的。而张爱玲是不是真的如同传闻那般不食人间烟火呢?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天然具备某一种特殊的性格的。她也有七情六欲,也期盼爱情的润泽,她的小说人物有着她的影子,最经典的王佳芝,有没有她的影子呢?有的。她的情人胡兰成,又像不像《色。戒》的男主角呢?像的。而她今年才得以出版的小说《小团圆》更是一本“类自传”,她的故事是传奇的,也是世俗的,她是个奇女子,然而她是滚滚红尘,茫茫人海中的奇女子。
      她自然有着悲哀的一部分,她出生高贵,然而没落,她爱情传奇,然而破灭,她身怀才华,然而孤独,她有亲人,然而疏离了,她有朋友,然而叛变了,她有情人,然而决裂了。她的所有,就如同她自己所谓的生命,那是一张华丽的衣裳,落满了虱。她美丽的生命被刀光弹影,人心无常给蛀得疤痕林林。
      但是她就不喜悦吗?如果不喜悦,那么她总不必辛苦活着。她鬻字为生,是否有一丝热爱呢?她看惯人世,是否有一点留恋呢?她孤独终老,是否有一些愿望呢?她曾热烈地追逐着自己的爱情,在颠沛流离中记录着人间百态,她的感情,她的工作都曾让她满足。乃至于最终的寂寞——寻常人以为寂寞是苦的,可是那是张爱玲,她的寂寞是黑夜的安谧,是咖啡的香醇,是落叶的金黄。她很享受寂寞,也很尊重寂寞,她的快乐,或许因为她很痛苦,而且痛苦得酣畅淋漓,让人那么痛快,那么深刻。
      张爱玲的一生,脱不开的是传奇,走不出的是流言。然而那又如何呢?茫茫人海,滚滚红尘,她的悲喜交加,如同她的每一个字,深深刻在人的心头。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