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狐王,出现在名著《西游记》中。而其种族九尾狐,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另有“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狐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其实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只是俗物。
《山海经》中的九尾狐,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到后来的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则象征子孙繁息。“食人”之传也就渐渐消失了,而相反,“为瑞”之说也渐渐出现。
同样是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狐为“祆兽也,鬼所乘之”。可见,狐有灵气,在数千年前,已是公认。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狐已经被人设庙参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有人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时出现的。而《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
就算到了现代,狐仙狐王这种生物到底存不存在,也还是个谜。